世界上最悲傷的情詩

世界上最悲傷的情詩

  聽悲傷的歌,看幸福的戲,讀悲傷的詩,想遺忘著的人,痛過之後就不會覺得痛了,有的只會是一顆冷漠的心。

  世界上最悲傷的情詩篇一

  曾經愛過你

  (俄國詩人普希金著)

  我曾經愛過你:愛情,也許

  在我的心靈裡還沒有完全消亡,

  但願它不會再打擾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難過悲傷。

  我曾經默默無語、毫無指望地愛過你,

  我既忍受著羞怯,又忍受著嫉妒的折磨,

  我曾經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

  但願上帝保佑你,

  另一個人也會像我一樣地愛你。

  世界上最悲傷的情詩篇二

  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蓉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她回憶說,當時自己在臺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書。5月份有一次坐火車經過苗栗的山間,火車不斷從山洞間進出。當火車從一個很長的山洞出來以後,她無意間回頭朝山洞後面的.山地上張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開滿了白色的花。“那時候我差點叫起來,我想怎麼有這樣一棵樹,這麼慎重地把自己全部開滿了花,看不到綠色的葉子,像華蓋一樣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剛要仔細看的時候,火車一轉彎,樹就看不見了。”

  就是這棵真實地存在於席慕蓉生命現場裡的油桐,讓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藍給自己看一樣,花當然也是慎重地開給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沒有自己那一回頭的機緣,樹上的花兒是不是就會紛紛凋零?這促使她寫下了《一棵開花的樹》

  詩之靈魂在於情,情真意切才有詩。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把一位少女的懷春之心表現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這不是失戀的悲歌,而是對真摯的愛的熱烈祈求。這首詩始終緊扣著一棵開花的樹來寫,意象單純,抒情真切,音韻和諧,藝術水平很高。[5]

  《一棵開花的樹》以樹為意象,一花一葉都充盈著愛意,將“ 我” 對“ 你” 的純真的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世界上最悲傷的情詩篇三

  《當你老了》

  葉芝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火閃耀的爐子旁

  悽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上的山上它緩緩地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世界上最悲傷的情詩篇四

  我是怎樣的愛你

  (勃朗寧夫人)

  我是怎樣地愛你,

  訴不盡萬語千言:

  我愛你的程度,

  是那樣地高深和廣遠。

  恰似我的靈魂

  曾飛到了九天與黃泉,

  去探索人生的奧妙

  和神靈的恩典。

  無論是白晝還是夜晚,

  我愛你不息,

  像我每日必需的攝生食物

  不能間斷。

  我純潔地愛你,

  不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愛你,

  如同為正義而奮爭!

  愛你,以昔日的劇痛和童年的忠誠,

  愛你,以眼淚、笑聲及全部的生命。

  要是沒有你,

  我的心就失去了聖賢,

  要是沒有你,

  我的心就失去了**。

  假如上帝願意,

  請為我作主和見證:

  在我死後,

  我必將愛你更深,更深!

  Elizabeth Browning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女詩人,生於1806年3月6。十五歲時,不幸騎馬跌損了脊椎。從此,下肢癱瘓達24年。在她39歲那年,結識了小她6歲的詩人Robert Browning.她那充滿著哀怨的生命從此打開了新的一章。她本來是一個殘廢的病人,生命,只剩下一長串沒有歡樂的日子;青春,在生與死的邊緣上黯然消逝。如今,在遲暮的歲月裡趕上了早年的愛。然而,她只能流著淚,用無情的沉默來回答一聲聲愛情的呼喚。但是,愛情戰勝了死亡,從死亡的陰影裡救出了一個已經放棄了生命的人。就象神話中的英雄在懸崖邊救出了被供奉給海怪的公主,替公主打開了裹在她周身的鐵;她那不知疲倦的情人也幫著她擺脫了她的驚慌、她的疑慮、她的哀怨,扶著她一步步來到了陽光底下。她動盪不安的感情逐漸變得穩定了;她對於人生開始有了信心,產生了眷戀。未來的幸福,不再是一團強烈的幻光,叫她不敢逼視,不敢伸出手去碰一下了。她敢於拿愛情來報答愛情了。

  這份愛情使她奇蹟班地重新站了起來。在病室中被禁錮了24年之後,她終於可以憑自己的雙腳重新走到陽光下了。

  白朗寧夫婦一起度過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這15年中,從不知道有一天的分離。1861年6月29日,白朗寧夫人永別了她的Robert。

  臨終之前,她並沒多大病疼,也沒有預感,只是覺得倦;那是一個晚上,她正和白朗寧商量消夏的計劃。她和他談心說笑,用最溫存的話表示她的愛情;後來她感到倦,就偎依在白朗寧的胸前睡去了。她這樣地睡了幾分鐘,頭突然垂了下來;他以為她是一時昏暈,但是她去了,再不回來了。

  她在他的懷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象少女一般,微笑,快樂。

  這部感人的詩集就是他們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它是英國文學史上的珍品之一。其美麗動人,甚至超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有多人譯過這本詩集,如聞一多,查良錚(金庸)等。但我認為方平譯得最好,令人愛不釋手。這裡Post的就是方平譯本。白朗寧夫人最初開始寫這十四行組詩大概是在她答應了白朗寧的求婚以後那一段時期。直到他們婚後住到了比薩,白朗寧才讀到這本詩集。他不敢把這文學上的無價之寶留給他一個人享受。1850年白朗寧夫人出版了一卷詩集,把這組十四行詩也收進在內,共四十四首,還取了一個總名,叫做《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用以掩飾作者身分,因白朗寧夫人不願意把個人情詩發表今將這本詩集奉獻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