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與《琵琶行》的比較(相同之處)

《長恨歌》與《琵琶行》的比較(相同之處)

  這兩首詩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是主題都具有雙重性。《長恨歌》既對唐明皇的荒淫誤國,楊貴妃以色邀寵有所批判,特別是在詩歌的開頭;又對他們之間忠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頌,特別是在他們的愛情發展成悲劇之後。對此,陳鴻的《長恨歌傳》有很好的.說明:“……質夫(白居易友)興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指玄宗與舉楊貴妃的故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琵琶行》既刻畫了一個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透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抒發了自己“謫居臥病潯陽城”後的苦悶心情。二者之間基本上是並列的、非主從的關係。

  其次是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一是抒情與敘事的緊密結合,它們既是以抒情見長的敘事詩,又是以敘事見長的抒情詩。詩中既有悽婉感人的情節,又有真摯動人的情感。元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白居易的)感傷之詩長於切”,即可作此理解。難怪白居易自贊為“一篇長恨有風情”了。《長恨歌》主要透過客觀描寫來抒情,《琵琶行》主要透過主觀描寫來抒情,這是因為《長恨歌》畢竟是根據傳聞的希代之事寫成的,《琵琶行》則是在一生矛盾最劇烈的被貶江州後寫成的。

  二是結構安排獨具匠心。從大結構上看,這兩首詩層次分明,一氣貫注,都以敘事為線索,穿插抒情,寫出了情節的發生、發展、轉折、高潮、結束。事件的詳略,層次的過渡又各盡騰挪變化之妙。從小結構上看,二詩在鋪陳詞藻、詳盡描寫的同時,不斷錘鍊一些連兜帶轉的警句。穿插其間,使全篇處處體現開闔頓挫之妙。如《長恨歌》第一段不斷地描寫楊貴妃如何以色專寵,但讀來並不覺得重複,原因就是他在描寫幾句之後就會出現一兩句警句,如“從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寵愛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寫東歸長安後,有“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似又轉到對景物的鋪陳上,但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二句加以兜轉,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題上,極頓挫有致。《琵琶行》亦然。如“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已寫出主人的邀請及琵琶女的矜持,因而“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兩句初看好似多餘,但它是為了逼出下面兩句警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其它名句,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無聲勝有聲”亦可作如是觀。

  三是善於描寫,形象多姿多彩,語調圓潤流轉,語言精美通暢。《長恨歌》尤富有色澤美,楊貴妃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樂美,它不但詳盡寫出了琵琶女彈奏的全過程,而且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彈奏的音樂效果。這兩首詩都善於側面的環境描寫,“峨眉山下”,“西宮南內”,“夕殿螢飛”等把玄宗相思孤獨的心情襯托得相當突出;《琵琶行》三次描寫“江月”,也很好地襯托了全詩的氣氛。這兩首詩詞采絢麗,富於裝飾,但決不羅織典故。據王國維講,除“轉教小玉報雙成”一句用典外,其餘全是精緻入神的白描,其中尤善於比喻,特別是描寫琵琶聲的一系列博喻,更令人歎為觀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