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一般來源於生活,但往往又高於生活。國學大儒王國維曾說:“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形象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濃厚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一部小說化的家族史。全書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它的主人公(另一個是孫少安)之一孫少平形象,深深地震撼著所有讀者,那種對困境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今天的正在成長和麵處困境的年輕朋友仍有啟迪。
人物形象一般來源於生活,但往往又高於生活。國學大儒王國維曾說:“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①作為現實主義作家的路遙,總是希望把生活的真實變為藝術的真實,在作品中力求真實地描寫生活,塑造更趨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尤其在兩兄弟的對比和共同成長中,作者運用高超的技藝手法,攫取生活中在許多人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加在孫少平身上,使孫少平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完美和生動,使鮮活的生活形象在作品中再現,使讀者更能強烈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氣息,好像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現實主義手法歲強調的生活原型帶來的巨大魅力和強大張力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來。
形象分析一:雖生活困窘,但依然意志堅強
小說裡剛出場的孫少平,是一個為每頓飯必須到食堂領兩個黑饃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窮學生。他穿著不能保暖僅能遮羞的破爛衣服,每天啃著兩個黑饃維持在學校的半勞動半學習的生活。
“他那身衣服儘管式樣裁剪得勉強還算是學生裝,但分明是自家織出的那種老土粗布,而且黑顏料染得很不均勻,給人一種骯骯髒髒的感覺。腳上的一雙舊黃膠鞋已經沒有了鞋帶,湊合著系兩根白線繩;一隻鞋幫上甚至還綴補著一塊藍布補丁。褲子顯然是前兩年縫的,人長布縮,現在已經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虧襪腰高,否則就要露肉了。”
“他獨個兒來到饃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後便彎腰拾了兩個高粱面饃。”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
無論是並不整齊的衣著,還是那兩快被稱為“非洲”的高粱面饃,都使他不得不“怔”這麼一下,這樣的境況的確使他自卑。
但古老質樸的黃土鑄造了他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貧困並沒有成為他頹廢的藉口。他抓緊所有能利用的時間和機會讀書、看報、學習,以武裝骨骼瘦長,身架單薄的自己,精神上的優勢與滿足使他支撐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於倒下。不久,他便從飢餓、貧寒、自卑的煎熬中挺了過來。
孫少平被田曉霞引到了另外一個天地。他貪婪地讀她帶來的一切讀物。
他現在可以用比較廣闊一些的目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因而對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審視的能力,並且開始用各種角度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某種情況和某種現象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十五章
如果說少年孫少平在求學時所遇到的困難是家庭所致,是不可避免的,那麼他自願出去當出賣勞力居無定所的攬工漢,則是“自討苦吃”。孫少平高中畢業後,當上了雙水村的小學老師,雖然三年後被辭退,身份依然是農民。可是這時已經是八十年代初,農村全面改革,生產責任制的浪潮席捲了整個黃土高原,農民只要肯下些力氣,就不必為衣食擔憂。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正趕上好形勢,開辦的磚廠初見起色,孫少平完全可以“厚待”自己,到哥哥的廠裡做幫手,在村裡過著安逸無憂的生活。可他偏偏選擇了“苦難”,在外面從頭開始。
可是,到外面去闖蕩世界的想法,還是一直不能從他心靈中勾銷。隨著他在雙水村的苦悶不斷加深,他的這種願望卻越來越強烈了。
他為什麼要去不屬於自己的世界自尋生路?那個陌生的天地會給他帶來多少好處?這恐怕只有天知道!
經過不斷的內心鬥爭,孫少平已經下決心離開雙水村,到外面去闖蕩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透過書“走”了很多地方的孫少平,知道除了雙水村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那裡人聲喧譁,燈火闌珊。他開始懂得有意識地去思考人生的價值,生命的內涵,對於苦難與生活有他獨到的見解。他最終選擇了出去闖蕩世界。他揹著破爛的被褥,迎著城裡人的冷眼,站在東關大橋頭,等著包工頭像買“牲畜”一樣來挑上自己,被挑選為小工後又必須忍受著非人的待遇。剛踏進社會的孫少平就在黃原城嚐盡了人情的冷暖。但他從踏進黃原城那一刻開始,就打算以著苦行僧般的方式,他表現出來的堅強與忍耐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繁重的勞動、非人的生活條件和身體上的倍受折磨從沒有使他產生過動搖或放棄的念頭,在困難面前反而更加堅忍不拔、昂揚奮發。
半月以後,孫少平已經開始漸漸適應了他的新生活。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三章
少平認識到,只有一個人對世界瞭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那麼,他才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高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靜地對待歡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