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陽修的小故事(通用12篇)

關於歐陽修的小故事(通用12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關於歐陽修的小故事,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1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少年時代的歐陽修家貧如洗,為覓生計和求學,四處奔波。十二歲那年的一天,他身背書囊,匆匆行至襄陽城下,見城門已關,抬頭望見城頭有一個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禮道:“煩請老伯開門,放學生進城好嗎?”老兵問:“城下何人?為何現在進城?”歐陽修答道:“讀書人遠道而來,進城求宿。”老兵本不敢違例開城門,但聽出是個很懂禮貌很有點口才的小學生,頓起愛憐之心,說道:“既是書生,我出一聯,對得出,放你進城;對不出,明晨再進。”歐陽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歐陽修一聽這上聯,看似隨便說出,其實疊字連用,暗藏機巧,便接上說:“出對子容易,對對子難啊,請先生先對吧。”老兵大聲道:“我是要你對的!”歐陽修笑道:“學生已經對過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樓開了城門。

  講到這裡,也許少年朋友們會問:“對聯講究的是字數相等,既然上聯十一個字,下聯怎麼是十六個字呢?”其實,這幅對聯是:

  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2

  寒假裡偶爾讀到一篇《歐陽修的故事》,深有感觸。

  故事主要內容講的是:有個人愛寫詩,有一次與歐陽修同行,只是並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歐陽修,他看到路邊有一棵枯樹,於是唸唸有詞來了兩句:“遠遠一枯樹,兩個樹枝椏。”顯然,這兩句詩既無生命,也無色彩。但歐陽修聽了並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訴他說:“你如果再加兩句,這詩保證漂亮!”這個人聽了也就絞盡腦汁地想,歐陽修見他想得挺苦,知道他已漸有所悟,也就加了兩句給他聽:“春來苔是葉,冬主雪作花。”這個人聽罷,恍然大悟,感慨萬千,因為他突然發現,就這麼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全無的樹立刻神采飛揚起來——春開長著青苔,那綠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滿雪花,那白皚皚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讀到這裡,我不禁拍手叫好:這就是點石成金啊!如果叫歐陽修去當語文老師並指導學生寫作文,即使再差的學生,他也能給他們以希望和信心,他施愛的手段極其巧妙,就像一個極有愛心的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創新,既注意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又能在關鍵之處及時點撥指導,真正達到點石成金的奇效。

  我們相當多的語文教師,雖然天天在和學生打交道,雖然也都在說教書育人,但是實際上並未真正把學生作為有情感、有個性,有創造力的活生生的人來看的。當學生的學習有困難時,當他們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一篇好作文時,我們的老師往往是抱怨、指責多於啟發、誘導,這樣對待學生,學生又如何得到進步,如何發掘他們的自身的潛力與創造力?因此教師對於學生首先要有滿腔熱情,一顆愛心,只有飽含著愛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學生心中激起創新的浪花。

  從歐陽修的故事中,我們更應該看到教師不光要有一顆愛心,更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創新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還要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沉睡的心靈以喚醒,給無知的心田澆灌知識的甘霖……這些都需要勝任,靠陳舊的知識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不斷地汲取新知識,多讀書,讀好書,“腹有詩書氣白華”,像薛瑞萍老師說的“鑽進去需要力量,飛起來需要激情”,教師惟有厚積薄發,預先具備了較深的內功,預先蘊積了真誠的情感,才有可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才有可能幫助我們的學生飛翔起來!

  身為歐陽修故里的教師,我們更應該學習秉承一代宗師的優良風範,心中裝滿燦爛的陽光,給所有的學生以希望和信心。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3

  從前,有一個單科秀才,總是覺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錦繡,詩如蓮花。四下張望,只有一個叫歐陽修的,能和自己相比。一日,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張地圖,要對歐陽修進行文學訪問。那真是,一臉得意,萬種豪情。心想,定要訪他個啞口無言,乖乖地亮出免戰牌。說話間,秀才來到河邊,上船的時候,歪腦袋看見一棵枇杷樹,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枇杷,兩朵大丫杈。”——要說嘛,這秀才的前兩句還是挺順當的,可不知怎麼,總是後勁不足,後面就憋不出來。要說天下的事兒,就是一個巧。正巧歐陽修也來過河,隨口說道:“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秀才一聽,拱手讚道:“想不到老兄也會吟詩,對得還不錯,不失我的原意。這可是詩人興會了。”

  說話間,船老大已經開船了,批杷樹漸行漸遠,秀才見河中有一群鵝,有的鵝潛水,有的鵝灌水,詩興又起,脫口唸道:“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

  話說秀才兩句出口,又沒詞兒了。歐陽修順口接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秀才大喜:“嗬!看來老兄肚子裡還真有點貨,竟能懂得我的詩意。那秀才大步流星,從船頭跨到船尾,向歐陽修伸出雙手,一邊跑一邊說:“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連忙把雙手高高拱起:“修你也不知,你也不知修(羞)。”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4

  宋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決於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河水改道北流,經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靜軍等地,至乾寧軍合御河入海。當時因年荒民困,沒有立即堵口。皇祐三年(1051年),北流於館陶郭固口決口,四年堵塞後流勢仍不暢,引起了北流和恢復故道東流的爭論。

  至和二年(1055年),歐陽修極力反對回河東流,連上兩疏陳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當時“天下苦旱,京東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後,繼以凶年,人戶流亡,十失八九”的嚴重形勢,認為在“國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際,以“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餘里之長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許,而且會引起“流亡盜賊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

  在第二疏中,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會,首先從分析黃河淤積決溢規律出發,闡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說:“河本泥沙,無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漸壅,乃決上流之低處,此勢之常也。”接著他又分析了京東、橫隴河道的具體情況,指出:“天禧中,河出京東,水行於今所謂故道者。水既淤澀,乃決天台埽,尋塞而復故道;未幾,又決於滑州南鐵狗廟,今所謂龍門埽者。其後數年,又塞而復故道。已而又決王楚埽,所決差小,與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終以壅淤,故又於橫隴大決。是則決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復,所復不久終必決於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橫隴既決,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

  至慶曆三、四年,橫隴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其後遊、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決於上流之商胡口。然則京東、橫隴兩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棄之高地。京東故道屢復屢決,理不可復,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時,歐陽修還認為,河渠司李仲昌等議開的六塔河,寬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狹,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並斷言六塔河“於大河有減水之名,而無減患之實。今下流所散,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則濱、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勝其患,而又故道淤澀,上流必有他決之虞,此直有害而無利耳,是皆智者之不為也”。歐陽修的奏疏未予採納,朝廷命加緊堵口,開六塔河。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決口塞而複決,回河失敗。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5

  作為一個文人,歐陽修在北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也犯過蔑視武將的錯誤。儘管這事是歐陽修乾的,但他不是主謀,而且當時的時代特點也是這樣,歐陽修有這樣的行為不奇怪。但單從事件本身講,歐陽修幹得混帳。

  北宋大將狄青本來出身步兵,經過不斷奮鬥終於成為一代名將,後來在征討西夏,反抗外來侵略中立下大功,官至樞密使(和丞相一個級別)。這引起了一些酸臭文人的不滿,並紛紛在宋仁宗面前對狄青進行攻擊。身為一代大家的歐陽修居然也位列其中,上表彈劾狄青。而且歐陽修的理由在今天看來也非常可笑。他找不到狄青的罪狀竟然搬出陰陽五行說,指控水災是狄青帶來的災難。另一位文學家文彥博也向仁宗發難。仁宗辯解道:“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居然反駁道:“太祖皇帝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宋太祖是透過政變推翻周世宗統治當上皇帝的)

  就這樣,一代名將狄青做了不到四年樞密使就被罷免。最後在迫害中去世。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6

  科舉之路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1023年和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1030年,歐陽修再次參加禮部組織的春闈,歐陽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在崇政殿舉行。3月14日,殿試放榜,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後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於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琴論家”

  歐陽修一生不僅喜歡彈琴、聽琴、藏琴,而且喜歡寫琴詩琴文,以記琴聲與琴事、以論琴意與琴理,深得琴中趣。從歐陽修現存的詩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人的歐陽修,而且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論家的歐陽修。

  “醉翁”

  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於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採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划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採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千古伯樂”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的出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風流醜聞

  據傳歐陽修與“外甥女”張氏有染,但雙方並無血統關係,是歐陽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以後又和家中的僕人私通,事情敗露後,此案在開封府審理。在公堂之上張氏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百般辯解,最後雖以“查無實據”了事,但在名聲上卻大受影響。他的政敵錢勰也藉此攻擊他,最後被朝廷貶到滁州。

  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蔣宗孺犯了事,遭到彈劾,蔣本來希望歐陽修能幫自己開脫一下,歐陽修卻上書要求儘快處理。蔣對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歐陽修和大兒媳吳春燕有染。不久還被人告到皇帝那裡去了,當時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罷。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7

  歐陽修在擔任滁州太守之時,經常到附近的山水中閒遊,與智仙和尚結為好友。智仙和尚為了方便歐陽修出行,就在山間蓋了一座亭子。歐陽修知道了後,就在亭成之日,題名為“醉翁亭”,還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記》。眾人傳而閱之,紛紛稱讚。這是一位樵夫說開頭過於絮叨,讓其去琅琊山上看個究竟。歐陽修竟然真的去了,看完後就將開頭改為“環滁皆山也”。從中可見,歐陽修對於文學十分恭謹,能接納各種意見,恃才而不驕。

  歐陽修擔任翰林供事時,與好友出去遊玩,看見一條狗被馬車撞死。就讓旁人出文敘述一番此事,眾人沉吟片刻,紛紛出口成章。有的說“有黃犬臥於道,馬驚,奔逸而來,蹄而死之”;有的說“黃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諸如此類。歐陽修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道“我們編撰書籍的,用詞豈能如此繁瑣。”繼而自己說道“逸馬殺犬於道”,這幾個字就已經能夠將事情表達完整了。眾人聽後,對歐陽修的用詞簡潔佩服不已。

  歐陽修在1007年的時候在四川出生,他很小時失去了父親,所以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歐陽修是一個刻苦的人,也是一個虛心求教的人,他曾因為一位樵夫說他《醉翁亭記》的開頭過長而親自去琅琊山上看個了究竟,所以才有了更加完美的《醉翁亭記》。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8

  歐陽修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大家族,但傳到歐陽修的祖父時家道已經衰落。歐陽修4歲時父親病故,生活無著,母親只好帶他到湖北投奔叔父。母親教子很嚴,叔父是個小官,家境也不富裕,甚至不能給歐陽修母子提供學習用的紙筆。母親就帶著歐陽修來到一條小河邊,就地取材,用荻草作筆,在鬆軟的沙地上完成歐陽修的啟蒙教育,一筆一畫寫出一個大寫的“人”字,“畫荻教子,荻草學書”從此傳為美談。

  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22歲的歐陽修跟隨岳父胥偃來到京師汴梁(今開封),連考四場,三場第一。他一出場就是一個“白鶴亮翅”,冠絕京華。但性格決定命運,他的仕途並不通達,為北宋政府“工作”40餘年,幾度貶謫,卻絲毫沒有影響他成為一代宗師。

  歐陽修一生著述頗豐,著有《新五代史》《新唐書》等。他的《醉翁亭記》《秋聲賦》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他創立了應用文概念,開拓性構築了應用文理論的大體框架,主張應用文以實用為主。

  他的詩、詞、賦、散文都很美,被貶滁州後寫出了千古不朽的《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這些山在仕途上和人的心中是畫地為牢的屏障,在文學家眼裡卻是突出“林壑尤美”、“蔚然深秀”的畫框。醉心秀美的山水和自己營造的悠然心境中,歐陽修樂而忘憂.他是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被召回京城後,利用自己的聲望舉薦獎掖大批文學新人,讓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些人中有王安石、曾鞏、蘇軾父子。在舉薦蘇軾時有好心人說:“怕是十年之後世人只知道蘇軾,不知道先生了。”歐陽修淡然一笑,高貴灑脫、大家風範的胸襟氣度躍然紙上。千百年來,文人墨客不光知道蘇大學士,更敬重歐陽修。

  但歐陽修的長相卻不像雕塑中塑造的那麼完美。他還長了兩個外露的兔牙,又矮又瘦。一次,皇帝接見他,被皇后看到了,皇后皺起眉頭說沒見過這麼醜的人。就連風流宰相晏殊見了他也說他的長相和其清新典雅的文字大相徑庭。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男才女貌,男人在才不在貌,多少美女慧眼識珠,為他的智慧與才華所傾倒。

  歐陽修先後娶的三個老婆個個如花似玉,系出名門。歐陽修年輕時,不失為一風流才子。歐陽修過65歲生日時,當年的門生都已功成名就,文學上更是功名卓卓,超過老師。他們都趕過來祝老師生日快樂。一位美女“粉絲”一邊殷勤把盞一邊說:“先生‘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既然不關風月,那和什麼有關呢?”歐陽修反問:“我笑起來的樣子很難看嗎?”“不難看,先生的魅力指數在座的都比不上。”智慧豁達無私善良的男人才是最可愛的人。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宋代的領軍人物,無論從政和著述都成績頗豐,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不僅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名聞遐爾。歐陽修享年66歲,死後,安葬在河南的新鄭。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9

  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的故事是這樣的:歐陽修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司法小官,但是為官清廉不敢錯判重判任何一起案件,他認為當官有錢就是累贅,所以死後沒有留下什麼東西,就連一間像樣的東西都沒有留下。歐陽修的家很窮買不起紙筆,可是她的母親又想讓他讀書成才,這怎麼辦好呢?他的母親一直為這事犯愁。有一天,她經過池塘看到荻草杆,於是就拿這個教歐陽修寫字。

  她拿來一些沙鋪平在地上,不厭其煩地用荻草杆教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對這個非常感興趣,一遍又一遍地在地上寫字。時間久了,他認的字多起來了,他母親就向有錢人家借書給他看,有時候還會把書抄錄下來。歐陽修的學問不斷提高,小小年級幾乎可以過目不忘,而且寫的文章已經達到成年人的水平。

  他的母親同時教他做人的道理,又把他父親怎麼做官的告訴他,目的是希望他將來做一個清廉好官。做人一定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雖然不能給予母親多好的生活,但是也要保證母親的溫飽。

  歐陽修成了一個非常優秀的人跟他母親的辛苦教育是分不開的。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的故事流傳千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每個母親都像她這麼教育孩子,何愁出不了更多的歐陽修。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10

  歐陽修,我國古代北宋時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歡喝酒,因此自號醉翁。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壇巔峰。他為人正直,學生眾多,其中不乏王安石這種文壇政壇都非常了得的人。鑑於他在文學上突出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歷史上關於歐陽修的故事不少,其中還是關於文學方面的比較多,也比較出名。有故事說他是第一個向民間歌女學習的大家,民間詩歌許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從歐陽修誠心學習之後,他的詩詞文章多了簡明,非常平易近人。歐陽修作為一個文學巨匠,自然是離不開不斷的學習的,他不僅向民間歌女,還聽得進樵夫的建議。歐陽修所寫的著名的《醉翁亭記》就是經過一個過路的樵夫建議之後修改的,可以說,歐陽修在文壇的成就離不開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學方面聽得進意見之外,他還喜歡琢磨文字。說到對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學嚴謹。他有一次幫一個朋友寫一篇文章,寫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歐陽修回頭細想,琢磨不對,就快馬策鞭將文章追了回來,只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個而字,可見他嚴謹的態度。

  歐陽修的很多故事都可以體現出的他的性情,也可以反映出歐陽修對文學的態度,學習上孜孜不倦、虛心求教,寫作上嚴謹認真,積極向上。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11

  沒有伯樂,只能懷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於是戲謔地在其後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塗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佈。後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剷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衝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張榜公佈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為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透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

  歐陽修的小故事 篇12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他是宋代聞名遐邇的文學大師,是當時文壇盟主,詩、詞、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謹,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覆錘鍊推敲,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這也正是他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達官貴人在亭臺樓閣建成時,總喜歡請文壇大家作文或題字。歐陽修有一位老朋友韓琦,當時在相州任職,曾建造了一座別墅。他便請歐陽修幫忙寫一篇文章,以記錄別墅畫錦堂建造之事。並請歐陽修在文章寫成後立即交給來人帶回,以便在重陽節前鐫刻堂上。

  歐陽修計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閉門謝客,擬好腹稿後,一揮而就。寫畢交給來人,來人則立即辭歸。

  可到了晚上,歐陽修重讀白天寫的文章,讀到“仕宦至將相,錦衣歸故鄉”時停住了。他覺得這兩句意思過直,與上下文銜接也不甚和諧,讀起來氣短而促。原來是白天成文時,因來人再三催促,沒有來得及仔細斟酌所致。他經過仔細推敲,決定各加一個“而”字,從而使文句上下連貫順暢,意思也較深邃。

  歐陽修馬上出門,喚醒家人,又牽出一匹快馬,交代一番後,家人便快馬加鞭,向相州路上飛奔而去。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時,才趕上了韓琦派來的人,把“而”字補上。

  從此,歐陽修快馬追字改文章的故事便不脛而走,為許多人熟知和傳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