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多元式教學方法體會
《內經》多元式教學方法體會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四大經典之一,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它系統全面地論述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及學術思想。
現就本人在《內經選讀》課教學過程中的體會簡述如下:
一、多角度完善教學內容
1.篇名的解析。《內經選讀》課的原文往往節選自《內經》的某一章節,只有把這段原文放在這一章節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內涵。那麼,我們就很有必要把《內經》此章節篇名的含義加以解釋。《內經》篇名有一定的命名規律,有強調內容的重要性,如《素問・靈蘭秘典論》;還有的以示該篇與他篇的區別,如《素問・五臟別論》,還有的是說明該篇在《內經》成編時的流傳方式。而大多篇名是概括原文所論內容,篇名往往涵蓋了文章的主要內涵,是對文章內涵的高度概括,瞭解篇名的主要內涵對理解所節選的原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幫助。例如第四單元血氣精神中第一段原文選自《靈樞・本神》篇,本神是本於神的意思,即是講解“人之神”的,那麼在未讀原文之前我們內心就會對原文有一些初淺的認識,對本段原文的淵源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學起來也會更有的放矢。
2.原文的朗讀與背誦。《內經》是一篇篇內涵深刻的美文,其不僅富有深刻的醫理,而且行文流暢,文采飛揚,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因為其時代久遠,所以一些字詞的讀音與現代有所差異,讀音不同則含義不同,所以首先要讀對、讀準,課上朗讀原文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例如《內經》中一字多音多義的現象很多,一個“能”字除原有“能夠”、“才能”等詞義外,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能夏不能冬”句中作“耐”解,讀作“耐”;在“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句中與“態”同義,讀作“態”等等。《內經》是中醫學四大經典之一,一些篇章所包含的醫理和哲理值得我們一生回味。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次的誦讀能夠增加對原文內涵的理解。簡單的學習根本不能領會《內經》原文深刻的內涵,所以要求學生對一些經典原文進行背誦是非常必要的。
3.字、詞的含義。學習《內經》必須弄懂文理和醫理,而弄懂文理和醫理則必須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知識。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常有不同的含義,只有明確字詞的含義才能理解原文的主要內涵。例如“卒”字,《靈樞・玉版》“土卒無白刃之難”句中作“士兵”解;在《素問・評熱病論》“願卒聞之”句中作“詳盡”解;在《素問・徵四失論》“卒持寸口”句中作副詞“只”解;在《靈樞・口問》“大驚卒恐”句中通“猝”。而且,《內經》中有許多“通假字”、“古今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古今字是由於古漢語中多義詞的某個義項在詞義系統發展過程中,逐漸從原詞的引申義列中分化獨立而形成新詞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詞在漢語發展中分化出新詞,在書面上為這些新詞另造新字的現象。在《內經》課本中通假字常用“通”來表示,而古今字常用“同”來表示,在講述過程中必須對字詞的含義和讀音進行強調,否則學生不加以重視則容易讀錯,並造成詞義的曲解。
4.修辭手法。《內經》還貫用一些修辭手法,而達到行文流暢的目的。例如《內經》原文中常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如《素問・舉痛論》“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意思是:客於脈外血少、氣亦少,客於脈中氣不通、血亦不通,其中氣和血互文,完善其含義則是“客於脈外則氣血少,客於脈中則氣血不通”,這樣顯然有些重複累贅,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很好地避免了這一缺陷。另外,還有一種修辭手法也較常用,稱“舉偶”,即舉一反三之義,如《靈樞・口問》“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句中以“寒暑”賅六淫,以“喜怒”以賅七情。
5.注家的解釋。《內經》的注家及其注本,是古代醫家研究《內經》的經驗結晶,是我們學習《內經》的.重要借鑑。但由於歷代注家所處的時代不同,具有的知識結構和臨床經驗的差異,所以對同一問題往往會出現多種分歧。所以,我們在講解某一段原文時,可以參考多個注家的見解,進行分析對比,然後總結分析,有選擇性地進行解釋,從而弄懂其文理和醫理。對於某些重要條文的理解,則需要對不同注家的觀點進行對比,豐富原文的內涵。例如對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解,不同的注家有不同的論述,馬蒔、高世拭等認為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王冰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張介賓認為陽為陰之根,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陰為陽之基,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張志聰認為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透過對不同注家觀點的解析,使同學對原文內涵的理解更為豐富和深刻。
6.聯絡上下文對原文進行分析。《內經》課本往往只是從原文中節選某一段落,但其段落的含義必須在全文的語境下進行理解。所以,在學習講解時需聯絡上下文,才能更好地抓住其本質內涵。《內經》是古典文化的結晶,學習《內經》和學習古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首先要弄懂文理,能夠掌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涵,所不同的是,《內經》畢竟是醫學專著,所以還要結合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弄懂它的醫理。例如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治病必求於本。”聯絡上文“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我們就可以理解“本”是指“陰陽”,因為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法則和規律。
二、多元式創新教學方法
1.案例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是以案例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模擬性地匯入臨床病案,實施較為容易,同時可以彌補我們臨床課教學缺少課間實習的不足,又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我院的素質教育水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首先從《古今醫案按》、《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等經典醫案著作,把與《內經》教材的經典理論條文相符合的病案進行摘錄,與經典條文理論相匹配,形成教材參考資料,在條文講解時引入運用。在運用過程不斷總結經驗,豐富和修訂醫案內容。在這裡強調的是,案例教學法雖然被運用到中醫學的各門學科,每個學科有其獨特性,需要經過必要的教學改革研究形成具有本學科特色的案例教學方案和醫案參考資料。醫案參考資料並非在《內經》理論之後醫案的簡單羅列,而是經過調研和總結研究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具有理論價值的經典醫案與理論資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可按照不同教學階段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初期,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在教學中期,以問題為主匯入案例分析;在教學後期,以案例為中心組織小組討論。並在學生和教學督導中進行問卷調研,不斷總結完善,形成適合《內經》課自身特點的案例教學方法[1]。
2.自主學習教學法。自主學習教學法是以引導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對某一些較易理解的篇章,讓學生查閱資料自學,而後對中心思想進行把握。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足之處是在有限的學時內,課堂自學會佔用大量的時間,使講授時間遠遠不足;而留給學生課後自學,往往有部分學生不能完成自學,導致學習效果下降。
3.角色轉換教學法。角色轉換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對某一些篇章進行全面地查閱資料準備,讓學生上講臺講課,承擔教師的角色。一個問題只有弄明白,才能講明白,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時以講授者的態度去學習,而且講明白還需要旁徵博引,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從而也鍛鍊了學生的文獻查閱和整理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專業素養。角色轉換教學法的實施需要對課堂進行一定的組織,對學生進行提前分組,需要發現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做提前的佈置,以免耽誤課堂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角色轉換教學法只能針對少數的學生來承擔教師的角色,會影響其他同學的積極性,沒有承擔教師角色的同學也不能有更深的體會。
三、多方面應用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內經》是經典課程,文字的東西多,而圖片資料少,不能更好地顯示多媒體在《內經》課的應用優勢。但是,多媒體以其容量大、直觀的特點,仍然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應用工具。《內經》多媒體應用應具有如下特點:字跡清晰、版面優美、內容豐富,而且適當地可配合一些圖片資料或語音朗讀資料等等,使其更加生動活潑。對於一些原文的註解可以用連結的方式顯現,尤其是注家的解釋為古文註解,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用多媒體的方式顯示在畫面上則更為清晰,容易理解。
2.板書的應用。板書雖然在現時代顯得有些古舊,但教學中適當地應用板書,可以舒緩教師的情緒,還可以給學生和教師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板書像故事插曲一樣,對於不適於在多媒體中表現的、講解,但又較難理解的內容,需要書寫時則可以配合板書。板書要整潔大方,注意在書寫時勿進行講解。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注重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力求更好地提高《內經》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