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脈解

《內經》脈解

  《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內經》脈解,希望大家喜歡!

  太陽所謂腫腰(月隹)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月隹)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陽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覆上,上則邪客於藏府間,故為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藏府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目巟)(目巟)無所見也。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也。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謂頹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頹癃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幹也。

  譯文

  太陽經有所謂腰腫和臀部疼痛,是因為正月屬於太陽,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陽氣生髮的季節,但陰寒之氣尚盛,當旺不旺,病及於經,故發生腰腫和臀部疼痛。病有陽氣不足而發為偏枯跛足的,是因為正月裡陽氣促使冰凍解散,地氣從下上出,由於寒冬的影響,陽氣頗感不足,若陽氣偏虛於足太陽經一側,則發生偏枯跛足的症狀。所謂頸項強急而牽引背部的,是因為陽氣劇烈的上升而爭引,影響於足太陽經脈,所以發生頸項強急。所謂出現耳鳴症狀的,是因為陽氣過盛,好象萬物向上盛長而活躍,盛陽循經上逆,故出現耳鳴。所謂陽邪亢盛發生狂病癲癇的,是因為陽氣盡在上部,陰氣卻在下面,下虛而上實,所以發生狂病和癲癇病。所謂逆氣上浮而致耳聾的,是因為氣分失調,陽氣進入內部不能言語。若房事不節內奪腎精,精氣耗散而厥逆,就會發生瘖痱病,這是因為腎虛,少有病的精氣不至而發生厥逆。

  少陽所以發生心脅痛的症狀,是因少陽屬九月,月建在戌,少陽脈散絡心包,為心之表,九月陽氣將盡,陰氣方盛,邪氣循經而病,所以心脅部發生疼痛。所謂不能側身轉動,是因為九月陰氣盛,萬物皆潛藏而不動,少陽經氣應之,所以不能轉側。所謂甚則跳躍,是因為九月萬物衰敗,草木盡落而墜地,人身的陽氣也由表入裡,陰氣旺盛在上部,陽氣向下而生長,活動於兩足,所以容易發生跳躍的狀態。

  陽明經有所謂灑灑振寒的症狀,是因為陽明旺於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陽極而生的時候,人體也是一樣,陰氣加於盛陽之上,故令人灑灑然寒慄。所謂足脛浮腫而腿弛緩不收,是因為五月陽盛極而陰生,陰氣始衰,在下初之一陰,向上與陽氣相爭,致使陽明經脈不和,故發生足脛浮腫而兩腿弛緩不收的症狀。所謂因水腫而致喘息的,是由於土不制水,陰氣自下而上,居於臟腑之間,水氣不化,故為水腫之病,水氣上犯肺臟,所以出現喘息的症狀。所謂胸部疼痛呼吸少氣的,也是由於水氣停留於臟腑之間,水液屬於陰氣,停留於臟腑,上逆於心肺,所以出現胸痛少氣的症狀。所謂病甚則厥逆,厭惡見人與火光,聽到木擊的聲音則驚惕不已,這是由於陽氣與陰氣相爭,水火不相協調,所以發生驚惕一類的症狀。所謂想關閉門窗而獨居的,是由於陰氣與陽氣相爭,而外並與陽經使陽氣盛,陽主熱主動,熱盛於上,所以病人喜歡登高而歌,熱盛於外,所以棄衣而走。所謂客於孫脈則頭痛、鼻塞和腹部脹腫的,是由於陽明經的邪氣上逆,若逆於本經的細小絡脈,就出現頭痛鼻塞的症狀,若逆於太陰脾經,就出現腹部腫脹的症狀。

  太陰經脈有所謂病腹脹的,是因為太陰為陰中至陰,應於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時陰氣最盛,萬物皆閉藏於中,人氣亦然,陰邪循經入腹,所以發生腹腫的症狀。所謂上走於心而為噯氣的,是因為陰盛邪,陰邪循脾經上走於陽明胃經,足陽明之正上通於心,心主噯氣,所以說上走於心就會發生噯氣。所謂食入則嘔吐的,是因為脾病,食物不能運化,胃中盛滿而上溢,所以發生嘔吐的症狀。所謂得到大便和失氣就覺得爽快而病減的,是因為十二月陰氣盛極而下衰的,陽氣初生,人體也是一樣,腹中陰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脹噯氣的病人得到大便或失氣後,就覺得爽快,就象病減輕了似的。

  少陰有所謂腰痛的,是因為足少有病應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陰氣初生,萬物肅殺,陽氣被抑制,腰為腎之府,故出現腰痛的症狀。所謂嘔吐、咳嗽、上氣喘息的,是因為陰氣盛於下,陽氣浮越於上而無所依附,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出現嘔吐、咳嗽、上氣喘息的症狀。所謂身體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眼花繚亂視物不清的,是因為七月秋氣始至,微霜始降,陰陽交替尚無定局,萬物因受肅殺志氣而衰退,人體陰陽之氣衰奪,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則兩目視物不清。所謂少氣善怒的,是因為秋天陽氣下降,失去調其作用少陽經陽氣不得外出,陽氣鬱滯在內,肝氣鬱結不得疏洩,不能約束其所管,故容易發怒,怒則其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謂恐懼不安好象被人捉捕一樣,是因為秋天陰氣始生,萬物尚未盡衰,人體應之,陰氣少,陽氣入,陰陽交爭,循經入腎,故恐懼如人將捕之。所謂厭惡食物氣味的,是因為腎火不足,不能溫養化源,致使胃氣虛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進食而厭惡食物的氣味。所謂面色發黑如地色的,是因為秋天肅殺之氣耗散內臟精華,精氣內奪而腎虛,故面色發黑。所謂咳嗽則出血的,是上焦陽脈損傷,陽氣未盛於上,血液充斥於脈管,上部脈滿則肺氣不利,故咳嗽,絡脈傷則血見於鼻。

  厥陰經脈為病有所謂蘈疝,及婦女少腹腫的,是因為厥陰應於三月,月建在辰,三月陽氣方長,陰氣尚存,陰邪積聚於中,循厥陰肝經發病,故發生陰囊腫大疼痛及婦女少腹腫的症狀。所謂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為三月陽氣振發,萬物榮華繁茂,然尚有餘寒,人體應之,故出現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狀。所謂有蘈癃疝、膚皮腫脹的,也是因為陰邪旺盛,以致厥有病脈脹閉不通,故發生前陰腫痛、小便不利以及膚脹等病。所謂病甚則咽乾熱中的,是因為三月陰陽相爭而陽氣勝,陽勝產生內熱,熱邪循厥陰肝經上逆入喉,故出現咽喉乾燥的症狀。

  拓展閱讀:

  一、內經來源

  《易經》裡這樣的智慧是很多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講不了很多。下面我們講另一部重要的經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這部經典,同樣跟其他經典有不同之處,也是由很多聖人共同完成的,而不是一個聖人。它是由黃帝去諮詢、訪問那些得道的聖人,有伯高、岐伯、少師等等,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下來,由他們共同創作的。

  當時應該沒有寫成書,而是流傳到某些地方,等到戰國時,有人發現了這套非常完美的理論,才形成書。形成書以後沒有寫作者,沒有寫是黃帝寫的,還是伯高、岐伯寫的,所以後世爭論不休,認為這本書可能不是黃帝寫的,跟黃帝沒有關係,而是偽託。

  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就是黃帝跟他的大臣的對話記錄,只是這個記錄儲存了很久才被挖掘出來。

  《黃帝內經》是對話記錄,由他的書記官記錄下來的,但這個書記官不能說這是我寫的,而且可能有不止一位書記官。黃帝本身也沒有這種心思,想署個名什麼的,聖人都沒有這種想法,所以就看不出作者是誰,因而引起後世許多的爭論。

  《黃帝內經》這本書曾經在我們國家失傳,我們能夠重新見到這本鉅著,得益於一位唐代高僧——鑑真大和尚。鑑真和尚是中日友誼的締造者。他為了出使日本,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犧牲,最後雙目失明。到晚年,他終於成功地渡過了太平洋,到了琉球半島。他把中國的很多東西帶過去,其中最重要的是《黃帝內經》。日本至今視《黃帝內經》為國寶,一直封存在他們的國家博物館裡,珍藏著。

  日本、韓國的許多中醫學院的學生是必讀《黃帝內經》的,而在我們中國,中醫學院的學生是選讀《黃帝內經》,用的是選本,西醫學院的估計都不會讀。大街上的大部分人並不知道有《黃帝內經》這本書。《黃帝內經》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卻是不可不知,而且可以說是太重要了。

  如果沒有《黃帝內經》,沒有《易經》,中國現在還是不是中國都非常難說,可能中國的文明早就已經消失了。我們知道,世界上曾經有很多文明燦爛一時,如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最後都消失了,只有中國文明,一枝獨秀延續到現在。中國文明憑什麼流傳下來?我認為跟這兩部經典是分不開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鑑真和尚把《黃帝內經》送給日本。日本跟朝鮮半島當時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他們之間可能有一些交易,日本把《黃帝內經》送到了朝鮮。

  到宋朝的時候,中國想把《黃帝內經》整理一下,才發現我們的《黃帝內經》缺失了一大半,《素問》只剩下一部分,《靈樞》已經全部遺失,才感到這個問題很嚴重。怎麼辦?到哪裡去尋找?朝鮮當時是中國的附屬國,很小,他們覺得中國是一個大國,治理國家那麼厲害,一直想學中國的治國法寶,聽說中國要《黃帝內經》全本,他們認為找到機會了,就跟中國提出要求,說我們這裡有《黃帝內經》,但要進行交換,要把你們的治國法寶給我們。

  當時我們國家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風流人物,叫蘇東坡,是一個大學士,他堅決反對:《黃帝內經》本來就是我們的東西,你們拿來跟我們換?不行!《黃帝內經》給我拿回來,治國法寶也不給你。但皇帝與大臣們討論,可能認為這樣做體現不了大國的胸懷,我們作為大國,你要什麼就給什麼,終於把《黃帝內經》換回來了,才有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全本《黃帝內經》。

  二、價值影響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鉅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絡,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建立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1.中醫淵藪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髒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併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黃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後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淵藪,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集結成書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透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覆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如“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後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髒入手的理論基礎。再如,“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過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瘡類疾病。從現代臨床來看,糖尿病足的發生、痛風病的'關節腫痛,其發病無一不與過食肥甘厚味有著密切的關係。再如,《素問·五臟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的觀點,即為後世“診脈獨取寸口”的濫觴;《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勸誡,成為中醫臨床遣藥用方、養生防病一貫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內經》一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特別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更為世人關注和矚目。

  《內經》的理論對於現代中醫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內經》成書雖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類個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未發生多大的改變。按照《內經》的理論,如果肺主氣、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脈,脾升清、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洩,腎藏精、主氣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氣血周流暢通、執行無阻,人體就不會生病。《內經》所確立的獨特養生防病視角,決定了它不僅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

  2.生命科學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

  3.哲理科學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範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執行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 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黃帝內經》的問世,使中醫的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內經》概括和總結了當時醫家對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德思想,宣告了中醫醫德理論的誕生。

  《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4.文獻價值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餘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