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第十六篇診要經終論
黃帝內經第十六篇診要經終論
黃帝內經第十六篇說了只有瞭解內在臟器的部位以及正確掌握針刺的手法,才能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黃帝內經第十六篇診要經終論,更多內經全文鑑賞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本篇要點】
一:指出針刺治療應結合四時氣候,而有輕重深淺的分寸.因為天氣、地氣、人氣是密切關聯的,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非但不能愈病,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
二:針刺胸腹部位,要注意避免誤傷五臟,並指出了避免的方法和誤傷五臟的死期.說明只有瞭解內在臟器的部位以及正確掌握針刺的手法,才能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
三:十二經脈氣絕的症狀.
【原文與譯文】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黃帝問道:診病的重要關鍵是什麼?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岐伯回答說:重要點在於天、地、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如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有一種生髮的氣象,地氣也開始萌動,這時候的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三月、四月,天氣正當明盛,地氣也正是華茂而欲結實,這時候的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五月、六月,天氣盛極,地氣上升,這時候的人氣在頭部;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生肅殺的現象,這時候的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九月、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隨著閉藏,這時候的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十一月、十二月,冰凍更甚而陽氣伏藏,地氣閉密,這時候的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由於人氣與天地之氣皆隨順陰陽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應刺經脈俞穴,及於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較重的應久留其針,其氣傳佈以後才出針,較輕的可暫留其針,候經氣迴圈一週,就可以出針了。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夏天的刺法,應刺孫絡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氣盡去,就以手指捫閉其針孔伺其氣行一週之頃,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秋天的刺法應刺皮膚,順著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論上部或下部,同樣用這個方法,觀察其神色轉變而止。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冬天的刺法應深取俞竅於分理之間,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較輕的,可或左右上下散佈其針,而稍宜緩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可使脈亂而氣微弱,邪氣反而深入,浸淫於骨髓之間病就很難治癒,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飲食,而且少氣了;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春病在肝,發為筋攣,邪氣因誤刺而環周於肺,則又發為咳嗽,病不能愈,肝氣傷,將使人時驚,肺氣傷,且又使人慾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以致邪氣深著於內臟,使人脹滿,其病不但不愈,肝氣日傷,而且使人多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氣傷而聲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傷,腎失其母,故虛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樣子;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氣而少氣,水不涵木而時常要發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氣上逆,惕然不寧,且又善忘;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且又善夢。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心氣傷,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臥,心不藏神,又且多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凡使人腎不閉藏,血氣內散,時時發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肝氣少,魂不藏,使人睏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見怪異等物;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
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反使人脈氣發洩,而邪氣閉痺於脈,發為諸痺;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化源受傷,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凡於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臟。假如中傷了心臟,經氣環身一週便死;假如中傷了脾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腎臟,七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肺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隔膜的,皆為傷中,當時病雖然似乎好些,但不過一年其人必死。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
刺胸腹注意避免中傷五臟,主要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處,應該避開;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臟,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應先用布巾覆蓋其處,然後從單布上進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臟刺傷了。
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規矩。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使二經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鬆懈,兩目直視如驚,到了目珠不轉,一日半便要死了;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臨死的時候,面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死亡了。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困動,時發驚惕,言語胡亂失常,面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症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面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並積滿汙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並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面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毛枯樵而死了。
厥陰終者,中熱溢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乾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卷,睪丸上縮,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經脈氣絕敗壞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