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
黃帝內經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
黃帝內經第二篇講的是四氣調神大論。
【本章要點】
一、具體敘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適應氣候變化的攝生法則。而適應氣候變化,是養生方法中的重要關鍵。
二、指出了違反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從而進一步指出預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①。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②。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槀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⑤。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⑥,不亦晚乎?
【註釋】
①發陳:即推陳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麗;蕃秀,即繁茂秀麗的意思。
③飧洩:是消化不良而導致瀉洩的一種疾病。
④藏德:即隱藏,使不外露。德,這裡指自然界中促進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絕滅:即生命到壽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錐:泛指兵器。
【譯文】
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髮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要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使提供給秋收之氣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使提供給冬藏之氣的條件不足,冬天就要發生飧洩病。
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成冰,大地開裂,人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安靜自若,好像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洩,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東西,把它密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洩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
違逆了冬令的閉藏之氣,就要損傷腎臟,使提供給春生之氣的條件不足,春天就會發生痿厥之疾。
天氣,是清淨光明的,蘊藏其德,執行不止,由於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澤,所以永遠保持它內蘊的力量而不會下洩。
如果天氣陰霾晦暗,就會出現日月昏暗,陰霾邪氣侵害山川,陽氣閉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雲霧瀰漫,日色無光,相應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氣不交,萬物的生命就不能綿延。
生命不能綿延,自然界高大的樹木也會死亡。惡劣的氣候發作,風雨無時,雨露當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潤,生機鬱塞,茂盛的禾苗也會枯竭不榮。賊風頻頻而至,暴雨不時而作,天地四時的變化失去了秩序,違背了正常的規律,致使萬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聖人能適應自然變化,注重養生之道,所以身無大病,因不背離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而生機不會竭絕。
違逆了春生之氣,少陽就不生髮,以致肝氣內鬱而發生病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就不能盛長,以致心氣內虛。
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就不能收斂,以致肺熱葉焦而脹滿;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就不能潛藏,以致腎氣不蓄,出現瀉洩等疾病。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
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就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因此,陰陽四時是萬物的終結,是盛衰存亡的根本,違逆了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便可謂懂得了養生之道。
對於養生之道,聖人能夠加以實行,愚人則時常有所違背。
順從陰陽的消長,就能生存,違逆了就會死亡。順從了它,就會正常,違逆了它,就會乖亂。相反,如背道而行,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格拒。所以聖人不是等到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髮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