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陸游詩歌思想和藝術特色
論陸游詩歌思想和藝術特色
論陸游詩歌思想和藝術特色
內容摘要:陸游,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本文依據他的文藝創作思想,結合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創作實踐,著重對其在詩歌思想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突破和創新進行分和評述。
關鍵詞: 愛國主義思想 拓展 創新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曆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閒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幹、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說:“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望、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①
陸游的詩歌創作成就是被世人公認的,他的詩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這也是他詩歌最為顯著的特點,但是這僅是陸游詩歌創作的一個方面,陸游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方面的拓寬和創新,影響和啟迪了當時乃至後世的詩人,意義重大。
一、題材的豐富和境界的開闊
陸游詩歌題材所涉及的領域是廣泛的,而且在境界上的拓寬是他的詩歌使人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
慷慨悲壯的軍旅詩作
《金錯刀行》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這類詩作主要出現在陸游四十七歲左右,時為1172。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陸游應四川宣撫使王炎的聘請,從州(今四川奉節)赴南鄭(今陝西漢中),擔任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南鄭位於宋、金對峙的前線,陸游的身份又是前敵指揮部中的負責人員,他到任後,曾多次奔走於前線視察軍情,投身於收復失地的準備工作。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軍事主張:”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漢中)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 ②視漢中為收復中原的重要根據地。
這段”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③的從軍生活,給陸游以深刻難忘的印象,次年,奉調攝知嘉州(今四川樂山)。10月,他根據這段在漢中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這首《金錯刀行》。
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報國志向,但無由請纓。他在年將五十時獲得供職抗金前線的機會,親自投身到火熱的軍旅生活中去,大大激發了心中蓄積已久的報國熱忱。於是他借金錯刀來述懷言志,抒發了誓死抗金、“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鑑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
詩人感嘆“丈夫五十功未立”,這裡的”丈夫”,是一個愛國壯士的形象。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④這段話有助於我們理解”丈夫”的涵義。詩句中所說的”功”,不能僅僅理解為陸游個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復祖國河山的抗金大業。”一片丹心報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時的歷史條件下,”天子”與國家社稷難以分開,”報天子”即是報效國家,其積極意義仍應肯定。
詩人還指出:“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意即懷抱報國丹心的並非只有自己,當時朝廷中已經形成一個愛國志士群體。隆興初年,朝中抗戰派勢力抬頭,老將張浚重被起用,準備北伐,陸游也受到張浚的推許。這些愛國志士義結生死,同仇敵愾,是抗金復國的中流柱。因此,詩人在詩的最後發出了”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時代最強音。
錐心泣血的報國理想
作為陸游愛國詩篇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如早期的《夜讀兵書》就說:”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前有樽酒行》“諸人但欲口擊賊,茫茫九原誰可作!丈夫可為酒色死?戰場橫屍勝床。華堂樂飲自有時,少待擒胡獻天子。”《書悲》:”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鋒鏑。”始終貫穿著要為國戰死沙場,以為國捐軀為榮耀。
在《書志》一詩裡,他表示,如果生前不能殺敵,死後肝心也要變成金鐵,鑄成寶劍,清除妖。”肝心獨不化,凝結變金鐵。……三尺星辰,萬里靜妖。”陸游所繼承的正是我國人民這種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對投降派憤怒的譴責
陸游不僅在詩中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同時還對腐朽無能、苟安求和的統治當局發出憤怒的譴責:”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另外,陸游還在《追感往事》、《客從城中來》、《北巖》、《關山月》等詩中痛斥那些不恤國難、唯知奢享樂的官僚。面對著“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⑤的腐敗現象,他痛心疾首地大聲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⑥
《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現實感慨,詩人假託守邊士兵之口,憤怒譴責了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傾訴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表達了中原遺民盼望光復的迫切心情,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