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陸游的詩有哪些
蘇軾和陸游的詩有哪些
蘇軾和陸游的詩都有很多,大家也可以瞭解一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蘇軾和陸游的詩,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蘇軾的詩
1、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註釋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於。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註釋
⑴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他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這兩詩是作者元豐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時江邊情景的寫照。
⑵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⑸依依:不捨之貌。《楚辭》“戀戀兮依依。”歸人:回家的人。劉長卿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過。
陸游的詩
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作品賞析
【註釋】
輪臺:北方邊境地名,泛指邊疆。
夜闌:夜深。
【古詩今譯】
拖著年邁孱弱的身軀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裡,自己並不感到悲哀,原因是心中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疆,馳騁疆場。夜深了,聽著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徵北方疆場。
2、《病起書懷》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註釋】
支離:身體衰弱。
孤臣萬里客江干:孤單一人客居在萬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邊。
事定尤須待闔棺:本意為一個人蓋棺方能論定,此指自己死後才可能實現國家統一。
廟社:宗廟社稷,指國家朝廷。
和鑾:天子的車駕。
出師一表通古今:諸葛亮的《出師表》所表現的統一國家的思想貫穿古今。
挑燈:撥動燈芯是燈光更明亮。
【古詩今譯】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一人客居在萬里之外的成都江邊。雖然自己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是若想實現我的理想——國家統一大業,恐怕只有在我死後才可能有定論了。希望天地神靈好好地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的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皇帝御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