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魯迅小說中的病態人物

淺談魯迅小說中的病態人物

  看過魯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魯迅的文筆十分犀利,從不畏懼惡勢力,直接把血淋淋的事實撕開給人看。在魯迅的小說中,這種精神也一樣得到體現。透過對小說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把中國封建社會的弊端和中國人民病態的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小說《示眾》中,對於人物只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描寫,沒有對他們的性格刻畫,沒有情感偏向,只是直接描寫他們的行為和神態。在這近似白描的手法中,暗含了諷刺和批判。小說提前描寫了這是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天氣,這一群人為了巡警手中一個被綁著的男人,不懼烈日出來圍觀。甚至還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是一窩蜂地前來圍觀,唯恐失去了看的機會。雖然魯迅的筆觸並沒有深入描寫人物的內心想法,但已經把中國人性格中麻木的靈魂體現了出來。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她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她的一生是充滿血淚的一生。來自於魯四老爺的嫌惡和婆家的夫權,讓她成為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對生活沒有過多的奢求卻仍然得不到做人的尊嚴。甚至她自己都是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她對於改嫁的反抗實則是對於封建禮教的維護,因為這違背了她心裡的人倫道德。而在她失去阿毛之後,沒有人能真正瞭解她內心的悲傷和淒涼,那些聽祥林嫂故事的人不過是特意尋來聽這悲慘故事,嘆息幾聲,然後滿足地走了。正是這些旁觀者的冷漠和她自己對自己的道德約束把她送上了絕路,祥林嫂和這些人物的迂腐和麻木造成了那個時代的悲劇。

  看完《吶喊》之後,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藥》,華老栓十分擔心兒子的病,但他選擇的不是去看病,而是選擇相信人血饅頭可以治病。他不關心革命、不關心造反,一心想治好兒子。但他迷信麻木,毫無反抗意識,他就是千千萬萬中國國民的代表。在夏瑜被處死時,那群圍觀的群眾“頸項都伸的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對革命的熱情和理解,有的只是好奇心和圍觀的看客心理而已。思想啟蒙者被處死,麻木的公民只是充當旁觀者,看著鮮血流淌,甚至慫恿懦弱者吃人血饅頭,他們永遠不明白啟蒙者付出的鮮血意義何在,這是何等的悲哀。

  在魯迅的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有孔乙己,他是一個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哀其不幸但又怒其不爭的人。他接受過教育,但直至淪為乞丐也不願脫下象徵讀書人的長衫,窮困潦倒卻孤芳自賞。文中的“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孩子,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孩子都看不起他,等級觀念滲透得如此之深,足可見社會有多冷漠。還有丁舉人和掌櫃,丁舉人考取功名後仗著特權隨意拷打丁舉人,同為讀書人卻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在掌櫃的眼中,孔乙己更是一文不值,當孔乙己最後爬來的時候,掌櫃記住的只是他還欠了十九個錢,甚至在那個時候,還要拿“偷”來嘲笑他,抹殺了孔乙己最後的自尊。

  魯迅小說中的這些人物,都帶有典型性,他們表現的不是個人狀態,反映的是集體意識和病態心理。曾經魯迅先生東渡日本去學習醫術,希望給更多的中國人以強健的體魄,但在他清醒的認識到中國國民需要醫治的不是身體而是精神之後,便果斷地棄醫從文。魯迅將創作視角聚焦到這群人身上必定是有原因的,透過塑造這些病態的人物形象,中國國民的奴性和愚昧一覽無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惡面,發現了潛藏於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中的民族弱點。那些習慣於賞鑑別人痛苦與悲哀的人把祥林嫂、孔乙己他們逼入了絕境,同時自己也在被別人嘲笑著,就在這種惡性迴圈中國民的精神世界被封建吞噬,他們表現出來的病態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痛苦,更是國家的悲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