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時候的故事(精選17篇)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精選1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小時候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髮院去理髮。理髮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髒,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髮。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髮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髮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髮了。理髮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髮,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髮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髮,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髮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2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裡。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留下的遺蹟,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划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裡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裡,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3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閒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4

  有一次,小魯迅和夥伴們看完社戲,大家一起搖著小船,唱著歌兒回家。已經深夜了,周圍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大家又累又餓,不知道是誰出了個主意:現在正是羅漢豆成熟的季節,船上又有柴火,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著吃。大家聽了紛紛贊成,小魯迅也高興著答應了。大夥立刻把船靠到岸邊。岸上的田地裡,烏油油的,到處都是結結實實的羅漢豆。一個小夥伴喊著:“阿發,這邊是你們家的,這邊是六一公公家,我們偷哪一邊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魯迅也緊跟著跳了上去。阿發一邊跳,一邊說:“讓我來看看吧!”他一摸豆莢,大聲得叫著:“偷我們家的吧,我們家的豆都可大著呢!”於是,大家馬上紛紛出發,在阿發家的豆田裡,每人摘了一大捧。回頭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裡,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齡大的去生火了,小魯迅和年齡比較小的小夥伴就在一起剝豆。沒過一會,豆就煮熟了,哇,一陣陣豆香直往鼻子裡鑽,真香啊!小魯迅和大夥搶著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飽飽的肚子,搖著小船繼續回家!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5

  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一、他曾製作一張書籤,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裡。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籤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讚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二、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揹著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君子自重”4個字。

  三、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裡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後,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6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給魯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魯迅有一定的影響。保姆長媽媽和魯迅朝夕相處,她是一個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但也有許多迷信觀念,滿肚子繁瑣禮節。她喜歡給小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長毛”(太平天國的軍隊)的傳說,說得繪聲繪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興致。使幼年魯迅對誣衊太平天國的宣傳產生了懷疑。

  還有一次,魯迅從一個遠房叔祖玉田老人那裡聽說,有一部叫《山海經》的書,上面有許多稀奇而好看的圖畫,他很想得到。雖然長媽媽不識字,但對小魯迅念念不忘的東西還是記在心上了。大約10多天或者1個月後,她探親回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他,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高興得全身都顫抖了,趕緊接過來,開啟一看,啊!多麼怪誕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獸,龍頭的蛇,獨角的牛,三腳的鳥,還有那掉了頭還“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拿著盾牌與斧頭狂舞的怪物“刑天”……魯迅不禁在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這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感動了,使小魯迅深深地記住了勞苦人民的哺育。

  在魯迅幼年生活裡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魯迅最早的師父。據說魯迅生於舊曆8月3日,和“灶司菩薩”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閏年,而且出生時的胎包質地薄,俗稱“蓑衣包”。老人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難以養大。於是家裡人替他去向菩薩“記名”,就是說,報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僅如此,在不到1歲時,還把他抱到寺院,拜龍和尚為師,意思是舍給寺院了,但並非真的去當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認為將來能成佛,很高超,但讀書人卻認為他們不會做官,無家無室,是下賤之輩,所以孩子拜和尚為師,鬼怪也就不來攪擾了。由此得了一個法名“長庚”,也就是長壽的意思。龍師父對人和氣,不教魯迅唸經,也不教佛門規矩。從龍師父那裡魯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啟示,所以直到晚年,還深情地懷念著他,並尊稱他為自己的第一個師父。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7

  12歲時,魯迅離開新臺門,到紹興城裡最著名,也是最嚴厲的三味書屋學習,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他的老師是有名的方正博學的老秀才壽鏡吾先生。

  先生對魯迅很好,有一次魯迅家裡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陳米來做藥引。魯迅正為此大費腦筋的時候,壽鏡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長衫,背了一袋陳米到魯迅家裡來,使魯迅深受感動。

  他對學生的要求嚴格,教育方法還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書、聽書、習字、對課,不讓學別的,甚至不讓看有圖畫的本子,但活潑的孩子們往往背地裡不聽那一套。那時魯迅愛畫畫兒,用一種叫“荊門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孔孟的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蕩寇態》和《西遊記》的繡像。

  小魯迅用壓歲錢為自己買書。特別是他心愛的畫譜、畫冊。他最開始在皇甫莊見到《毛詩品物圖考》時,喜愛極了。後來他積攢了錢到書店去買到一部,愛不釋手,偶爾發現有點墨汙或別的小毛病,就覺得不滿意,趕快拿到書店裡去換,換了好幾回。最後惹怒了書店的夥什,人家嘲弄地說:“這比姐姐的面孔還白呢,何必換掉?”

  這種刻薄的話曾使魯迅很生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少年對書的痴迷程度。當他買不起書的時候,就自己動手抄,他從小就有抄書和描畫的習慣,三卷《茶經》、《五木經》他都親手抄過。

  那時他還在祖父的指點下,讀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及其他許多古典詩詞。祖父給魯迅兄弟規定了讀詩的次序:“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軾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在祖父的影響下,魯迅除讀了《詩經》外,還讀了《楚辭》及陶潛、李白、李賀、李商隱、溫庭筠、蘇軾、陸游、黃庭堅等人的詩。小魯迅聰明伶俐,很受長輩稱讚。有一年正月,那時他剛5歲,過年的時候大人們在廳裡打牌,有一位長輩看他可愛,就逗他,問道:“你喜歡哪一個人打贏?”

  結果魯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說:“我喜歡大家都贏。”一句話引得大家都笑起來,連連稱讚他。

  魯迅不僅聰明,而且勤奮。在三味書屋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早晨要去給生病的父親買藥,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的遲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用來警誡自己,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遲到過。一直到晚年,魯迅還清楚地記得這件事,並且在一次閒談中告訴自己的親人。這生動地表現了魯迅自幼嚴格要求自己和認真學習的精神。

  魯迅的課本上全都是紅圈圈,就是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這是由於他思維敏捷,學習勤奮,讀書多的緣故。

  魯迅對什麼都充滿了極大的興趣,並且酷愛自然科學。他最喜歡的是一本上面帶有許多圖的《花鏡》書,這是他花了200多文錢買來的,裡面有許多寶貴的栽培經驗的知識,還強調透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的特性,宣傳“人力可以迴天”的思想。

  可以這樣說,13歲以前魯迅的生活是無憂無慮幸福而快樂的,這如同百草園、三味書屋、安橋頭一樣美好。世界還未將黑暗和骯髒的一面展示給他,他還是個在溫暖與歡樂中過著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爺。他不知道這個社會除了衣食無憂,開心快樂,還是一個黑暗的人間地獄,更不知道自己會為推翻這個世界而衝鋒陷陣。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8

  魯迅的故鄉紹興是一座近海的小城市,土地肥沃,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盛名。在紹興城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像蘭亭、鑑湖、大禹陵等,魯迅小時候,常常隨家裡人去遊玩。

  魯迅的祖父廣置良田,設有許多商號;他家的大宅院充滿著濃郁的書香氣息,繞著鋪著石板的天井就來到大廳,大廳前掛著高高大大的匾額,上面寫著“德壽堂”。廳前的兩旁立著兩根圓柱,上面有一副對聯:“品節詳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平和”。魯迅出生後,家裡漸漸不像以前那麼紅火,但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一家老少不愁吃穿。

  魯迅家裡有一個女工,她一年到頭照顧著魯迅;這個保姆,家裡人都管她叫“阿長”,而魯迅總是親切地叫她“長媽媽”。長媽媽的臉色發黃,身材不高,卻很胖,是個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婦女。她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嘮叨,她明白許多禮節,還會講美女蛇的故事。她十分疼愛魯迅,每到除夕的時候,她總是幫助魯迅把那些壓歲錢紅紙包一個個放到枕頭底下,又把一個福橘放在魯迅的床頭,以祈求來年的魯迅有個好兆頭。

  有一天,魯迅跟長媽媽說起喜歡《山海經》裡的故事。原來,魯迅在童年時就很喜歡圖畫書,他聽遠房叔祖講,有一部繪畫的書,叫做《山海經》,這本書非常好看,裡面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這些神奇的傳說深深地吸引了魯迅,他非常渴望讀到《山海經》,但始終沒有買到,長媽媽把魯迅的話記在了心上。

  隔了一陣日子,長媽媽風風火火地從老家探親回來了。她來到魯迅的房裡,神秘地說:

  “哥兒,你猜我給你帶來了什麼東西?”

  “是泥人兒?”

  “不是,你看!”長媽媽像變戲法似的從背後拿出一個包紮整齊的紙包裹。

  “哥兒,是有圖畫的《山海經》,我給你買來了!”長媽媽大聲地說。

  “什麼?真的是《山海經》,共有四本呢!”魯迅高興極了,想了很久的人面獸、九頭蛇、三腳鳥、一腳牛……都出現在面前。他早就聽說過的一個沒了頭的古代神話裡刑天的故事,畫書裡也有。畫書裡畫了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執干鏚而舞”……

  從這件事情以後,魯迅對長媽媽格外地敬重;認為別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長媽媽卻能夠做成功;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啊,魯迅這樣想。這套四本的《山海經》畫書,是魯迅最早接受別人贈給的紀念,他把它看作是最心愛的寶書。

  後來,長大了的魯迅離開了紹興,開始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的時候,長媽媽不久便重病去世了。聽到這個訊息後,魯迅非常難過,他想起長媽媽送他的繪畫書《山海經》,想起與長媽媽在一起生活的那些日子,於是,魯迅便寫下了《阿長與〈山海經〉》的文章,來紀念這位仁厚慈愛的保姆。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9

  在家裡,領著幼年魯迅的是保姆長媽媽。她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婦女。最初大約是一個生活在農村裡的年輕的孤孀,死掉了丈夫和喪失了土地之後,就從農村來到城裡謀生。她的姓名,當時是沒有人知道的,魯迅的祖母叫她“阿長”,因此人們也就跟著叫她“阿長”,但孩子們卻叫她“長媽媽”。

  她懂得很多莫名其妙的道理,還有許多規矩,這一切都是孩子們所不理解的。譬如說,人死了,不說死掉,而說“老掉了”;死了人或生了孩子的屋裡,是不應該走進去的;飯粒子落在地上,必須撿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等等。平時她不許孩子們亂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是頑皮,要去告訴母親去。起初,孩子們並不怎麼喜歡她。尤其是當她不留心踩死了魯迅所心愛的隱鼠,這更使魯迅十分生氣。但是,有一件事,出乎意料之外,使魯迅對她發生了敬意,因為,她對孩子們能夠講述一些“長毛”(關於太平天國)的故事;又一件事,更使魯迅對她發生了很大的敬意,那就是,她不知從什麼地方替魯迅找到了一部他日夜所渴望的繪圖《山海經》。

  魯迅對於繪圖《山海經》的渴望已不止一天了。這事是由和他家同住在這個臺門裡的遠房叔祖玉田老人惹起來的。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珠蘭、茉莉之類的花木。他在家裡無人可以攀談,所以就很喜歡和孩子們來往,有時簡直稱呼他們為“小友”。他的藏書很豐富,其中有一本叫《花鏡》,上面印著許多好看的花草和樹木,是一部孩子們最心愛的書。但老人卻說還有一部更好看的哩,那是繪圖的《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的拿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這本書上都有。可惜,老人一時找不到,不知被放到哪裡去了。孩子們懷著十分迫切的心情,都急於想看這本充滿奇異圖畫的書,但又不好意思逼著老人去尋找。問別人呢,很少有人知道。想買吧,不知到哪裡去買,大街離得很遠,只有正月間才能夠去玩一趟,那時書鋪的門卻又是關著的。玩得熱鬧的時候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一到靜下來,可就想起了那繪圖的《山海經》。也許是魯迅過於念念不忘這本書吧,連長媽媽也知道了,來問是怎麼一回事,魯迅就把這事對她說了。

  過了十多天,也許是一個月吧,長媽媽在她請假回家轉來的時候,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了魯迅。她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找來了!”這是一個怎樣出人意外的訊息啊,它比逢年過節還使魯迅興奮。他趕緊接過來,開啟紙包一看,是四本小小的書。啊!人面獸,九頭蛇,……果然都在裡面了。雖然這是一部紙張很黃,影象很壞,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刻工印工都是很粗糙的書,但它正是魯迅所日夜盼望的書。後來,魯迅把這一位貧農婦女和自己對她的深厚感情,寫在一篇充滿激情的散文裡。

  這確是四本小小的不平凡的書,魯迅從長媽媽的手裡,連帶著她的那一份無比深厚的情意接受了過來。這是幼年的魯迅第一次讀到的比一切別的書更加使他感動的書。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0

  少年魯迅不僅聰明勤奮,而且對自己也嚴格要求;在三味書屋上學後不久,魯迅的爺爺在一場科舉考試中因替親友行賄,觸犯了法律,被逮捕入獄。魯迅的父親因為著急上火,不久就得了一場重病,躺在了床上;魯迅作為家裡的長子,就和母親一起擔起了探視爺爺、照顧父親和弟弟的重擔。他每天要去接醫生,經常到藥鋪抓藥。家裡的錢越來越少,為了給父親治病,魯迅經常拿著母親給他的東西送到當鋪裡、換了錢給父親治病抓藥。每天他都往返在當鋪與藥鋪之間。

  這一天,當他忙妥家裡的事兒,趕到三味書屋時,老師已經上課了。站在門外的魯迅非常為難,他既怕老師生氣,又怕耽誤課程,猶豫一會兒,就硬著頭皮敲門進了教室。看見遲到的學生,老先生是滿臉的不高興,他停下正講的課,問道:

  “你怎麼才到呢?”

  魯迅從座位上站起來,回答道:

  “先生,我去藥鋪給父親抓藥,耽擱了一會兒,就來晚了。”

  “無論什麼理由,作為學生,遲到都是不妥的。今後應以此為訓,你坐下吧。”老先生嚴厲地說。

  魯迅坐下後,沒有埋怨老師的批評,他想:先生批評得對,一個總愛遲到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我不能原諒自己,無論什麼理由都不能耽誤上課。為了記住這次遲到的教訓,魯迅就在三味書屋自己書桌的右上方,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以“早”字來告誡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遲到,要勤奮,要遵守私塾的紀律。

  從此以後,魯迅起得比從前更早了,他一件一件地忙完家裡的事情後,就趕緊背起書包,匆匆地向三味書屋走去,沒有再遲到一次。魯迅就是憑著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勤奮好學,在全班取得了最好的成績。這件事,魯迅始終沒有忘記。許多年以後,他還告訴身邊的親人,要記住這個“早”字。

  直到今天,在紹興三味書屋紀念館裡,還擺著魯迅當年用過的那張書桌,桌上那個刀刻的“早”字,還依稀可辨,它向每一個來過這裡的人,講述著少年魯迅的這段故事。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1

  看過魯迅先生的像,那一本正經的面龐總讓我想到“古板學霸”一詞,總認為先生的童年定是鼻樑上架著一圈圈的厚鏡片在埋頭苦讀與滿口“之乎者也”聲中度過的,但我讀完那混雜著香甜氣味的回味錄也不由得大吃一驚了。

  通過幾朵滿乘著夕時記憶的花兒,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一個約莫五六歲的小男孩躺在桂樹下的小飯桌上,雙手枕在腦後正望著星星發呆,祖母講故事的聲音在耳邊縈繞,當長媽媽將幾本拙劣木刻但卻是迅哥兒日思夜想的書放在眼前,那種吹呼雀躍的動作讓我不覺想到當年哥倫布初發現那片新大陸時溢於言表的歡喜……先生的童年是快樂的,他有自己的天地和與大自然溝通的美妙享受,有被人惦記疼愛的經歷,也有能使他迸發諸多靈感的生活。

  我想,快樂是一定有的,但苦澀的味道或許有吧!像那篇看得我不禁替作者著急起來的《五猖會》,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了……我也嚴肅起來,好像後面真的站了位催我背書的高大父親似的。先生離夢寐以求卻總是因為不能出去看而只能守在門前眼巴巴地看著幾個零碎的“下班”人員走過的五猖會近在咫尺時,我可以想像得到,那一顆熾熱急切期盼著的心突然被冰涼的水撲滅的感受,我真的不解了,為什麼父親要在這時要先生背書呢,那墨守成規,封建的思想直到將孩子的天真緊緊地按住喉嚨,摁在牆上變得沒有氣息才肯罷休嗎?我似乎聽到他心裡的吶喊聲和委屈的傾訴,這苦澀的封建教育的束縛感緊緊纏繞在我心上。

  童年一曲雖終了,但卻為先生自己和作為讀者的我留下了絲絲縷縷的快樂和隱約的悲哀。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2

  魯迅十三歲時,魯迅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魯迅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魯迅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 勵志故事)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魯迅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裡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3

  魯迅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的記憶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記得熟的東西,他念兩三遍就能背了。他這樣能背,老師就讓他比別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經讓他一本書一本書地背。他還是背出來了。當然,魯迅讀書不光憑自己的聰明伶俐,還依靠自己的勤奮。

  魯迅小時也很喜歡玩耍。他怎樣玩呢?第一,他喜歡種花。為了種花還專門買了一本怎樣種花的書——《花鏡》來看。他還專門在各種花旁插上竹籤,寫明花的名稱,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歡描畫。那時候沒有美術課,他自己買了一些宣紙,映在繡像小說上,把書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來,再訂成一本一本的小冊子。這對他以後在南京路礦學堂學畫圖很有幫助。

  魯迅小時候的學習和玩耍,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讀書學習就該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不動腦筋;休息玩耍,不要呆頭呆腦,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幼年的魯迅會那麼可愛。他長得很健壯,圓圓的臉,矮墩墩,眉眼又清秀,用紹興話來說,長得很“體面”事實上,直到後來從日本回家完婚,他都被家鄉人看作是一位漂亮人物。他性格活潑,機伶,自然也就調皮。他的曾祖母戴氏,平常不苟言笑,總是一本正經地端坐在門口一張硬梆梆的太師椅上,讓人覺得不大好接近。魯迅卻偏偏要去逗她,故意從地面前走過,假裝跌跟頭倒在地上,引得老大太驚叫:“阿呀,阿寶,衣裳弄髒了呀……過一會兒又從她面前走過,又假裝跌,要引她再作那樣的驚呼。那麼個小小孩,就會如此去和一臉嚴正相的曾祖母尋開心,倘在別的場合,你想他會有多頑皮

  隨著年齡增長,小小孩的頑皮也就逐漸發展成少年人的鬼腦筋,甚至是惡作劇。三味書屋裡有一項必修的功課,叫作“對裸”,老師出一句“紅花”,讓學生按照詞義和平仄,選相對的兩字棗譬如“綠葉”、“紫荊”來回答。魯迅的對課成績相當不錯,屢次得到塾師壽鏡吾先生的稱讚。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學偷看了壽先生的對課題目,是“獨角獸”,就悄悄地來問他:“你說我對什麼好?”魯迅說:“你對‘四眼狗'好了。”那人也真是呆子,上課時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壽先生,壽先生是近視眼,正戴著眼鏡,聽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學狠狠地罵了一頓,再看魯迅,卻在一旁用書遮著臉,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聲來。

  一個健康頑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幾分野性。魯迅雖是長在城裡,卻沒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歲的時候,常受到另一個比他大幾歲的名叫沈八斤的親戚的威嚇,心中非常生氣,可是家中有規矩,不許與別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畫畫來發洩,畫一個人躺在地上:胸口刺著一枝箭,上面寫著:“射死八斤!”進入三味書屋以後,他的好鬥的性情更有發展,有一次不知聽什麼人說,城中另一傢俬塾的老師,綽號“矮癩胡”的,竟然虐待學生,連撒尿都要從他手上領一枝竹籤才能走,魯迅不禁大怒,放學後就和幾個同學一起,衝到那“矮癩胡”的私塾裡,正巧裡面沒有人,他們便打翻硯臺,折斷竹籤,大大地造了一通反。還有一次,也是聽到一個傳聞,說有位姓賀的武秀才,經常在家門口打罵過路的小學生,魯迅們便相約著埋伏在那人的家門口,預備揍他一頓。他們都還是小孩子,那姓賀的卻是武秀才,為了保證必勝,魯迅特地取了祖父的一腰刀,藏在大褂底下帶去,幸虧那武秀才聽到風聲,不願意來和小孩子們惹麻煩.

  魯迅是個聰明的孩子,四書五經之類的正經書並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他對這些枯燥乏味的說教,從心裡不感興趣。因此,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自己來開闢另外的求知途徑。首先是看雜書,從畫著奇形怪狀的神話人物的《山海經》,到《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之類的神話傳說,凡是他覺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計搜來讀。其次是抄雜書,從陸羽的《茶經》陸龜蒙的《耒耙經》,一直抄到《西酉叢書》裡的古史傳和地方誌。再就是繪畫,先是從大舅父那裡借來繡像本的《蕩寇志》,把裡面的一百多張繡像全都描下來!後來更自己買來好兒本畫譜,用紙蒙著,一頁一頁地描。明明是自己買來的書,卻這樣耐心地描畫,魯迅在這當中感受到的樂趣,想必是非常強烈吧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4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全書共有5篇文章,講述了魯迅先生童年時的故事。魯迅先生用了孩童的視角去追憶往事,深深地回憶了自己的過去。

  在《狗·貓·鼠》一文中,小魯迅是多麼喜愛小動物,親近小動物啊! 他無意間救下了一隻隱鼠,並把它養起來。然後這一隻隱鼠便成了魯迅先生童年的陪伴。這活潑可愛的小生靈總喜歡與人親近;它很好養活,把它放到飯桌上,會去吃菜渣;更讓魯迅喜愛的是,它會去吃硯裡的墨水。後來隱鼠被貓吃去後,小魯迅又與貓結下了仇,見貓就趕,以至於後來得知隱鼠實際上是被長媽媽給踩死後,也沒有減少對貓的仇恨;然後,又去逼問長媽媽為什麼要害死他心愛的隱鼠。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童年時非常喜愛小動物,把餵養小動物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魯迅先在童年裡是十分喜愛玩耍的,不論在什麼地方,不論在什麼時候,他都能找到樂趣。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篇文章中,百草園在大人的眼裡就是一座荒園,衰草離坡,滿目蒼涼。而在魯迅的童年裡,光泥牆的根部就已經是一個樂趣十足的玩耍的地方。還有那終天雪地裡捕鳥的有趣的遊戲,更讓百早園變得奇趣無窮。再加上那五顏六色的植物,還有輕捷靈敏的小動物,讓百草園更加樂趣無限了。

  即使後來進了三味書屋,老師非常嚴厲,可小魯迅卻也依然可以找的到樂趣。

  你瞧小魯迅和同窗在上學間隙,偷偷地溜到三味書屋後面的園子裡,爬上花壇去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悄悄地捉了範蠅去喂螞蟻;上課的候,“我”又和同窗用紙糊的盔甲戴在手上做遊戲,用荊川紙來描繡像,使三書屋別有一番情趣。再看到《五猖會》一文中,小魯迅所盼望的迎神賽會是多麼的不繁盛啊!但即使是如此,小魯迅也依然找到了好玩的東西。你瞧,原文中說道:“花一文錢買下的,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做‘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童年時是非常喜歡玩耍的。

  魯迅先生小時候,也是一位十分善於觀察生活的孩子。在《無常》一文中,對唱戲時的樂器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文中道:“這樂器好像喇叭,細而長,可有七八尺,大約是鬼物愛聽的罷,和鬼無關時就不用;吹起來,Nhatu,nhatu nhatu tuu地響,所以我們叫它‘目連瞎頭’。前面的迎神賽會中的鬼物,也讓作者印象深刻,你瞧:鬼卒和鬼王是紅紅綠綠的衣賞,赤著腳;藍臉上面又有些魚鱗,也許是龍鱗或是其他鱗罷,我不大清楚。”還有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三味書屋是一個十分陳腐而不起眼的地方。但即便如此,作者對它的觀察非常細緻的。文中道:“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由此可見,作者——魯迅先童年時是非常喜歡觀察生活,熱愛生話的。

  魯迅先生的童年雖然已經離去, 但這美好的回憶卻讓魯迅先生在中年顛沛流離的避難與逃亡中,感到慰藉與懷念。魯訊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憶自己的過去,回憶自己的童年,在艱難的前行中感受溫暖,汲取新的精力量!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5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歡樂而溫馨的,魯迅先生的童年卻與我們截然不同。瞭解了魯迅先生的一些事情,我的心情百感交際,我和魯迅先生比童年的結果是令我震驚的。

  我和魯迅比童年,比出的是後悔。在魯迅當時的年代,他在12歲進了“三味書屋”上學,實際上只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那裡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溼。一想到魯迅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我心裡後悔極了,後悔自己不該在寬敞而明亮的教室裡上課走神,後悔自己沒有珍惜現在那麼好的讀書條件。

  我和魯迅比童年,比出的是慚愧。他那時只會“對課”,要不就是放開喉嚨,扯著嗓子念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文言文。我們可不一樣,歷史讓我們明智,數學使我們周密,英語讓我們與國際接軌,而我有時竟會覺得上那麼多節課很煩、很累。想到這兒,我慚愧不已。

  我和魯迅比童年,比出的是幸福。魯迅小時候曾是一戶大家庭的長孫,由於事態的變遷,他成了破落戶子弟。家庭變故使少年的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而自己的童年呢?社會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人都是那麼的熱情。與魯迅相比我是多麼的幸福啊!

  透過和魯迅比童年,我內心是又後悔、又慚愧、又幸福,魯迅的生活如此艱苦,而我的生活是多麼的絢爛,我的童年是多麼的有趣。哎,當時的社會真是太黑暗了,現在的我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6

  魯迅,是我國一位著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創造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可在他的眾多佳作之中,僅有一部回憶性散文集,那就是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大多數的篇目都是魯迅在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在那個充斥著封建思想的時代裡,魯迅又會有什麼樣的童年呢?

  童年的魯迅,對小動物十分喜愛。在《狗貓鼠》中,兒時的魯迅無意間救了一隻隱鼠,小魯迅很快被這隻小隱鼠吸引,便把他養了起來。但後來小魯迅得知自己的隱鼠被貓吃掉後,在小魯迅的心中燃起了對貓的仇恨,這一種心情漸漸在魯迅心中變為一種執念,伴隨著魯迅的成長,直到魯迅成年後,還是對貓有一種仇恨。小魯迅因為一隻隱鼠而仇貓了一輩子,可見魯迅是多麼喜歡這隻小隱鼠。果然,都說小孩子喜歡小動物,兒時的魯迅也不例外。

  童年的魯迅,好玩的同時也會玩。小魯迅不管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什麼環境和氣氛,他總能找到樂趣。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在大人的眼裡就是一座又小又舊的荒原,可是在小魯迅的眼裡,就有了不一樣的風味,一座荒園,在小魯迅的眼裡就是一座生機勃勃的遊樂場,充滿了快樂和趣味。還有三味書屋,在大人眼裡它是很小,但在小魯迅眼裡,就變得很大,爬上花壇折幾支臘梅花,在樹上或地上尋找蟬蛻在我們眼裡很無趣的事情,兒時的魯迅卻可以在其中找到樂趣。在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學習中,雖然有一位嚴厲的老師看管,但這卻並不影響小魯迅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尋找樂趣,趁老師不注意,用紙做幾個盔甲和劍,套在手指上,叫上週圍的幾個同學,悄悄地在課桌下玩了起來,還有的偷偷拿出畫冊,拿筆畫起畫來童年時魯迅的快樂真是無處不在。

  畫冊和圖冊是小魯迅童年最重要的東西。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在文中寫到:“這雖然薄薄的一本,但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有,使我高興極了。”可以看出,小魯迅很喜歡這本圖冊。在《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回一起阿長給自己買《山海經》時的情景,可能那種期盼《山海經》和得到《山海經》時的心情又會從心中湧出。在文中,魯迅寫了:“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就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從這句話中“太過於”“念念不忘”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小魯迅想要得到《山海經》的期盼。“就連阿長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可見他是多麼想要這本圖冊。後來阿長給小魯迅買來了《山海經》時小魯迅的喜悅,我們彷彿也能透過紙面感受到。這幾本圖冊成了小魯迅童年時最重要的東西,是伴隨魯迅成長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在《朝花夕拾》中,我們讀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一個天真、可愛、活潑的小魯迅。魯迅的童年,可真是充滿了樂趣。

  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篇17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裡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又顯露出魯迅先生對黑暗社會的無奈。

  1928年,魯迅收錄了關於自己童年和青年的文章,命名為《舊事重提》,而後更名為現在的《朝花夕拾》。然而它只是一本在老境下懷著悲傷之情寫下的一本小說嗎?全然不如此。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晨的落花在夕陽時撿起來。驀然低頭,於是平靜地俯下身去,伸出手,撿起。這個原本簡單平和,而又帶一絲傷感的過程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新的含義。

  令我向往的是那童年,那片魯迅先生心中的聖潔之地,提起這個,我彷彿看見了追趕花貓的他,在水邊與小夥伴吃冰的他,在百草園中與鳥獸木石為友的他;彷彿聽見油蛉的清脆的低唱,蟋蟀不間斷的琴聲;彷彿聞見了那豆麥與水汽的蘊藻之香……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濃郁的鄉土文化與深厚的民間文化薰陶著他,深深地影響著他的一生。

  忘不了在《社戲》中,迅哥兒的快樂純真,在朦朧的月色下,飄著豆麥的清香,划著小白船去趙莊看戲,回來時肚子餓了又“偷”豆子吃。在“百草園”中,探索大自然的無窮趣味,在土下挖掘人形的何首烏,聽阿長講“美女蛇”的故事,正是這樣的快樂而自由的生活令我向往。

  童年的生活免不了陳腐味,“三味書屋”是一個例子,學生對孔子像行禮,拜先生,在課上只能讀死書,不得過問,三言、五言、七言,還有打人的戒尺和跪罰。這一些無不體現了當時教育思想的閉塞。

  雖然如此,但魯迅先生也並沒有寫這些,有人說過: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即使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壽鏡吾老先生,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即使是“最嚴的書屋”,“我”在花壇上折臘梅花,用荊川紙去描繡像,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使人懷念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