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第十八章片段精選主要內容及藝術鑑賞

《駱駝祥子》第十八章片段精選主要內容及藝術鑑賞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舒慶春,1899-1966)所著的長篇小說,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駱駝祥子》第十八章片段精選主要內容及藝術鑑賞,歡迎閱讀。

  《駱駝祥子》第十八章精選片段《在烈日和暴雨下》

  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一些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一點風也沒有。祥子在院子裡看了看那灰紅的天,喝了瓢涼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乾巴巴地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乾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於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街上非常寂靜,只有銅鐵鋪裡發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單調的丁丁當當。拉車的人們,只要今天還不至於捱餓,就懶得去張羅買賣:有的把車放在有些陰涼的地方,支起車棚,坐在車上打盹;有的鑽進小茶館去喝茶;有的根本沒有拉出車來,只到街上看看有沒有出車的可能。那些拉著買賣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夥子,也居然甘於丟臉,不敢再跑,只低著頭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趕不上新⑦的水,就跟驢馬同在水槽裡灌一大氣。還有的,因為中了暑,或是發痧,走著走著,一頭栽到地上,永不起來。

  祥子有些膽怯了。拉著空車走了幾步,他覺出從臉到腳都被熱氣圍著,連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見了座兒他還想拉,以為跑起來也許倒能有點風。他拉上了個買賣,把車拉起來,他才曉得天氣的厲害已經到了不允許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氣來,而且嘴唇發焦,明明心裡不渴,也見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陽把手和脊背都要曬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褲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沒用,風是熱。他已經不知喝了幾氣涼水,可是又跑到茶館去。

  兩壺熱茶喝下去,他心裡安靜了些。茶從嘴裡進去,汗馬上從身上出來,好像身子已經是空膛的,不會再儲藏一點水分。他不敢再動了。

  坐下了好久,他心裡膩煩了。既不敢出去,又沒事可作,他覺得天氣彷彿成心跟他過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懶得動,身上非常軟,好像洗澡沒洗痛快那樣,汗雖然出了不少,心裡還是不舒暢。又坐了會兒,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著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試試。

  一出來,才曉得自己錯了。天上的那層灰氣已經散開,不很憋悶了,可是陽光也更厲害了:沒人敢抬頭看太陽在哪裡,只覺得到處都閃眼,空中,屋頂上,牆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裡透著點紅,從上至下整個地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一條光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東西要發火。在這個白光裡,每一個顏色都刺目,每一個聲響都難聽,每一種氣味都攙合著地上蒸發出來的腥臭。街上彷彿沒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麼是好了,低著頭,拉著車,慢騰騰地往前走,沒有主意,沒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掛著一層粘汗,發著餿臭的味兒。走了會兒,腳心跟鞋襪粘在一塊,好像踩著塊溼泥,非常難過,本來不想再喝水,可是見了井不由得又過去灌了一氣,不為解渴,似乎專為享受井水那點涼氣,從口腔到胃裡,忽然涼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縮,打個冷戰,非常舒服。喝完,他連連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走一會兒,坐一會兒,他始終懶得張羅買賣。一直到了正午,他還覺不出餓來。想去照例地吃點什麼,可是看見食物就要噁心。胃裡差不多裝滿了各樣的水,有時候裡面會輕輕地響,像騾馬喝完水那樣,肚子裡光光光地響動。

  正在午後一點的時候,他又拉上個買賣。這是一天裡最熱的時候,又趕上這一夏裡最熱的一天。剛走了幾步,他覺到一點涼風,就像在極熱的屋裡從門縫進來一點涼氣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確微微地動了兩下。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鋪子裡的人爭著往外跑,都攥著把蒲扇遮著頭,四下裡找。“有了涼風!有了涼風!涼風下來了!”大家都嚷著,幾乎要跳起來。路旁的柳樹忽然變成了天使似的,傳達著上天的訊息。“柳條兒動了!老天爺,多賞點涼風吧!”

  還是熱,心裡可鎮定多了。涼風,即使是一點點,也給了人們許多希望。幾陣涼風過去,陽光不那麼強了,一陣亮,一陣稍暗,彷彿有片飛沙在上面浮動似的。風忽然大起來,那半天沒動的柳條像猛地得到什麼可喜的事,飄灑地搖擺,枝條都像長出一截兒來。一陣風過去,天暗起來,灰塵全飛到半空。塵土落下一些,北面的天邊出現了墨似的烏雲。祥子身上沒了汗,向北邊看了一眼,把車停住,上了雨布,他曉得夏天的雨是說來就來,不容工夫的。

  剛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陣風,墨雲滾似地遮黑了半邊天。地上的熱氣跟涼風攙合起來,夾雜著腥臊的乾土,似涼又熱;南邊的半個天響晴白日,北邊的半個天烏雲如墨,彷彿有什麼大難來臨,一切都驚慌失措。車伕急著上雨布,鋪戶忙著收幌子,小販們慌手忙腳地收拾攤子,行路的加緊往前奔。又一陣風。風過去,街上的幌子,小攤,行人,彷彿都被風捲走了,全不見了,只剩下柳枝隨著風狂舞。

  雲還沒鋪滿天,地上已經很黑,極亮極熱的晴午忽然變成了黑夜似的。風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麼似的,東一頭西一頭地亂撞。北邊遠處一個紅閃,像把黑雲掀開一塊,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風小了,可是利颼有勁,使人顫抖。一陣這樣的風過去,一切都不知怎麼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地等著點什麼。又一個閃,正在頭上,白亮亮的雨點緊跟

  著落下來,極硬的,砸起許多塵土,土裡微帶著雨氣。幾個大雨點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兩下。雨點停了,黑雲鋪滿了天。又一陣風,比以前的更厲害,柳枝橫著飛,塵土往四下裡走,雨道往下落;風,土,雨,混在一起,聯成一片,橫著豎著都灰茫茫冷颼颼,一切的東西都裹在裡面,辨不清哪是樹,哪是地,哪是雲,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麼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幾分鐘,天地已經分不開,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灰暗昏黃的,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溼透,全身沒有一點幹松的地方;隔著草帽,他的頭髮已經全溼。地上的水過了腳面,溼褲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著他的頭和背,橫掃著他的臉。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他像要立定在水裡,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前後

  左右都有什麼,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他什麼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覺得心有點熱氣,耳邊有一片雨聲。他要把車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裡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麼半死半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車的彷彿死在了車上,一聲不出地任憑車伕在水裡掙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氣:“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這兒算怎麼回事?”坐車的跺著腳喊。

  祥子真想硬把車放下,去找個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渾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會哆嗦成一團。他咬上了牙,蹚著水,不管高低深淺地跑起來。剛跑出不遠,天黑了一陣,緊跟著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車的連一個銅板也沒多給。祥子沒說什麼,他已經顧不過命來。

  雨住一會兒,又下一陣兒。

  【藝術鑑賞】

  第十八章的關鍵詞是烈日、暴雨,寫了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及周圍人的苦苦煎熬。這裡主要講三點,還有幾個小點。

  第一點,本章主要講的是烈日和暴雨。寫烈日的時候,先從大雜院寫起,說這裡的孩子們在六月裡會幹什麼,大人們會幹什麼,然後慢慢聚焦到祥子身上。當然這一過程也順帶把虎妞和其他人帶出來了。最後聚焦到在烈日下拉車的祥子。寫暴雨的時候倒過來,先聚焦到祥子身上,透過他的感受寫出暴雨的淫威,等到祥子回到家後,就寫雨後大雜院的忙碌。這樣,實寫大雜院的時候就是虛寫祥子,實寫祥子的時候就是虛寫大雜院,受到了虛實相生的效果。同時,本章以大雜院開始,以大雜院結束,形成一種鎖閉結構,內部有一種平衡感,給人以平衡美。

  第二點,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表面上是在與天搏擊,實際上是在與自己搏鬥。(他坐著沒事可幹,“不,他不能服軟”)他決定去跑一趟:“……假若拉完一趟而並不怎樣呢,那就證明自己的身子並沒壞……;但是有一處地方提到,祥子不記得有過這麼熱的天:是天氣比往年熱呢,還是自己的身體虛呢?他就想到是自己的身體不行了:祥子完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許傑在《論〈駱駝祥子〉》中說:“如果不嫌吹求,我卻覺得老舍在性生活的描寫上,他的用力,似乎還過分了些。”“人力車伕不能成家,已成家了負擔就更加重,生活就更加苦,也是對的。但是,這卻不能完全落在性生活方面。”“我們不曉得老舍這樣強調性生活的描寫,究竟是什麼意思?”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又把祥子的性的問題突出出來。好像性的問題是祥子墮落的主要原因,其他問題只是來激化這一問題的。在祥子西緒福斯式的掙扎中,把他擊垮的就是性問題。叔本華認為,生命是意志的客體化,一切複雜的意識活動,其基本課題總是滿足需要,而需要是在健康上和身體的生存分不開。他認為性器官可說是意志的真正焦點。可能這個東西跟生命聯絡得最緊密些吧。

  第三點,老舍寫極端化的自然用的詞也是極端化的。比如寫熱的時候,“都”“每一個”“每一種”來反覆突出這種極端的效果。在暴雨裡,雨是砸著他的頭與背,橫掃著他的臉,裹著他的襠。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裡是路,……他要把車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裡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麼半死半活的,低著頭一步一步的往前曳。開始,祥子拉車,跑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他是腳下有路,心中有路;此時,在暴雨裡,雖然路還在腳下,但是心中的路已經茫然,“他什麼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點熱氣,耳旁有一片雨聲。”以至到最後,腳下無路,心中無路。同時,在烈日和暴雨下掙扎的祥子,讓我聯想到摩耶幕紗下的人生,想起叔本華把人生比作灼熱的紅炭所構成的圓形軌道的比喻。所以把這段看作對整個摩耶之幕下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我想也未嘗不可。

  其他還有幾處小點。

  一個就是祥子拉車從家裡出去,最先描寫的是樹。在第一章寫到祥子的模樣時,也說“他覺得,他就很像一棵樹。”樹的狀態也就暗示了祥子的處境。

  一個是在暴雨下,“隔著草帽,他的頭髮已經全溼”。第一章寫他“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第二十三章,寫變成低等車伕的祥子,“頭髮有時候一個多月不剃一回。”當然這裡只是偶然提了一下,主要的肖像描寫作者還是留到了第十九章去描繪。這反映了老舍對祥子模樣變化心裡始終是清晰的。

  還有一個是雨小的時候,祥子跟坐車的說避避再走吧,坐車的不同意,“祥子真想硬把車放下”;但是終於沒有去避雨。除了此時“一站住就會哆嗦成一團”外,重要的還是祥子的責任意識在起作用。

  還有一處使祥子眼中的雨景,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筆法。祥子戰勝了風,卻被雨擊倒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正如叔本華所說,個體只是偶然的意志現象,自然力輕輕一擊就能毀滅這個現象,在強大的自然之間他只能束手無策,不由自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