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小說的研究 —《駱駝祥子》作品賞析
對現代小說的研究 —《駱駝祥子》作品賞析
《駱駝祥子》是一個關於命運的故事。讓人深思、讓人覺悟這個社會的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老舍用同情的筆觸描繪的一幕悲劇:二十年代的北京,一個勤勞、壯實的底層社會小人物懷著發家、奮鬥的美好夢想,卻最終為黑暗的暴風雨所吞噬。它揭示了當時“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希望的最終破滅。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鬥的最後一朵火花。這是舊中國老北京貧苦市民的典型命運。
故事裡的祥子曾經是個正直、熱愛生活的勞動者。小說一開始,關於他的外貌的描寫,關於他拉車的刻畫,都寫得很有光彩,簡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勞動的讚歌。小說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繪祥子美好的內心世界。當他在曹府拉車,不小心了車,車給碰壞了,主人也給摔傷了;他引咎辭工,情願把工錢退給主人作為賠償,表現出作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在嚴冬夜晚的小茶館裡,他給老馬小馬祖孫兩代買羊肉包充飢,又傾注著對於苦難的夥伴真誠的關切和深沉的同情。這些段落,用樸實無華的'筆墨,描寫了祥子好的品質。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這個人物:“他彷彿就是在地獄裡也能作個好鬼似的。”可是故事是曲折的,隨著生活願望的破滅,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他掏壞,打架,佔便宜,為了幾個錢出賣人命。拉車曾經是他唯一的指望,後來卻憎恨拉,厭倦拉車。連他的外貌,也變得骯髒了。小說結束時他已經淪為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而在祥子前後判若兩人的變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的改變。他從來不是一個有覺悟的勞動者,更不是什麼英雄,但買輛車做個獨立勞動者的願望,畢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於命運的反抗,和改變低賤處境的努力,他不向命運低頭,他要強,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後卻完全安於命運的安排,“將就著活下去是一切,什麼也無須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著一切侮辱與損害,而沒有任何怨尤。一切都變化的太快,讓人措手不及。在這裡,美好的東西的毀壞不是表現為一個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體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喪失殆盡,即精神上的毀滅。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明白,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受著社會的制約。他的道路,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所屬的社會地位,他與社會的各種聯絡決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畫面上,在他與各種社會力量的複雜關係中凸現出來的。他的悲劇,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產物。由此。我們會想到讓這個故事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一個角色。
虎妞——潑辣而有心計的中年婦女,生就一副男兒性格,很會打理事物,將人和車場管理的井井有條。頗有心計的她安排好了一場騙局,卻沒料到早早的被父親——劉四爺——拆穿,但他還是騙取祥子和她結了婚,但卻沒料到父親會狠心拋下她不管,賣了廠子到外地去了。最終由於她的好吃懶做引起難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結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來算去結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進去。道高一尺,高一丈,像虎妞那樣搭進了一條命還得不到個好名聲,人死了也沒人同情,看來還是老老實實的做人好。 祥子——他從一開始就不願意接受這種強加於他的關係,想方設法避開她。雖然比起大兵和特務,虎妞沒有可以任意置他於死地的權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無能和無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別人管著。”這對於腐蝕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願望,從奮發有為到懷疑自己進而自甘墮落,起了比前面幾次打擊更為嚴重的作用。在這裡,階級對階級的壓迫,不是表現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經濟上的剝削,而是表現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殘和折磨。祥子不僅不能獲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無法拒絕自己所厭惡的。這些都充分地刻畫出生活的複雜內容和祥子的卑微處境,是全書最能表現出老舍特長的部分。
祥子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文學形象,透過他的一生來表達作品的精髓。最初的那個祥子可以說是一個有理想、敢作敢為的熱血青年。他隻身來到北平,無可依靠,但他要強,靠著自己強健的身子骨,拉車掙錢,掙錢買車。可他幾次買了車,不是因為被搶就是因為遭勒索,還有苦於生計,被迫賣掉的。祥子空有一身力氣,卻處處遭人欺負,別人不和他打架,卻用槍、用錢、用權勢、用悲慘的命運來壓迫他。他的老婆虎妞,是用計嫁給了祥子,不久,又因難產死去。鄰居的女兒小福子願意嫁給祥子,可是祥子財力甚微,便約好等祥子掙夠了錢,再回來娶她。於是祥子出去拉車,這時的他已經受盡磨難,別的希望都已經破滅了,但他還尚有一絲希望——小福子,他現在拉車便也全依賴著這一絲希望。可是,小福子因為不堪忍受父親把她買到妓院得妖女生活,上吊自殺了。祥子悲痛欲絕,他心已死,因為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祥子也在這幾年的折磨中浪費了青春年華,他變得一無所有。
祥子只是一個故事裡的人物。然而這個人物卻給了我們一個當時的社會面貌。其實始終祥子都有夢想,有目標。可是那又哪是一個能容得下夢想、理想和目標的社會呢?那些窮苦的百姓,就是社會中一群白白被剝削的奴隸,他
們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試著攀登過、努力過,但不幸的命運和腐朽的制度讓他們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費了,沒有辦法,沒有希望,他們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們的肉體也腐爛在淪喪的道德之中。祥子,正是這芸芸勞苦大眾裡的典型。他便向我們講述了這個人吃人、暗無天日的社會。小說的悲情也就此表現——一次又一次的讓讀者看到祥子的希望,然後被一次又一次的被這樣的一個社會打垮。這是祥子的悲劇,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劇。
整部小說語言生動,文筆剛勁有力,小說裡充斥著的悲涼發人深省,故事離奇感人。雖然這一切離我們現在有幾十年了,並且小說也肯定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是千千萬萬百姓生活中的一曲。在當時老舍先生想表達的是舊社會剝削階級對下層勞動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同時提出了城市勞動人民如何爭取解放的重要問題。而他想告訴我們和歷史的是――這樣的一個社會就發生在不久前的中國,發生在這雄雞病危的年代。就是讓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永遠的寫在歷史上,用過去激勵今天的步伐;讓今天的強大去扶平過去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