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柳宗元的《江雪》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

  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一首題為《江雪》的詩,以其孤絕悽清以及曠遠的意境感染了後世。大空,大靜,冷凝,壓抑,悠閒,自在……如此種種意味迎面而來,讓人於空茫茫的詩歌意象中生髮出若干的聯想。

  孤舟蓑笠翁,似釣非釣,釣而不以釣為釣。千山萬徑因鋪滿了積雪寒冷徹骨。茫茫然打量這天地,沒有一隻鳥在天上飛,也不見有人往來的蹤跡。江面的冰層上,也鋪滿了厚厚的雪,一位老翁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孤獨地危坐在一隻被冰雪凍結的小船上,用了釣竽釣那白茫茫的寒江雪。

  他真是在用釣竿釣那江雪麼?或許他正用那或銳利或迷茫的目光在打量著眼前滿江面的積雪呢。披著蓑衣,戴著斗笠,說明此時天上正下著紛紛揚揚的雪,北風呼嘯,雪花亦在飛舞。那獨釣寒江雪的老翁,在這空曠純淨的雪天裡,顯得是多麼的渺小,又顯得是多麼的無奈,大孤獨、大寂寞由是生焉。若換一個角度審視這位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種跟天地同體的渾然無我的大自在精神境界,卻是從大孤獨、大寂寞氛圍裡自然生髮出來的超然於物我的`意味。

  在這大孤獨、大寂寞的千山萬徑的空茫茫的大背景下,他能釣起些什麼呢?他又能想起點兒什麼了?柳宗元借漁翁的形象,或許表達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孤獨感、寂寞感,他是想借此心靈外化的意象,傳達出一種渺茫不可把捉的理想;從另一層面來審視,透過孤獨寂寞的表象,也恰恰能夠感觸得到他精神核心的強健。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境界也很高,前後皆不見,天地一片茫茫,於這空落落的感懷裡,真是欲哭無淚的孤獨落寞。“念天地之悠悠”,往古今來的時間與四方上下的空間,是永無窮期的,相比之下,人是非常渺小卑微的一種存在,時空的機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渺小的人沒辦法改變時空機器所施與的命運走向。“獨然而涕下”,除了詩人站在高處的思想外,天地萬物皆與自我無關,自我好像被這無形的隔離勢力壓抑得黯然淚下。

  想讀透《江雪》,可跟《登幽州臺歌》對照著感悟。二者皆是大孤獨的智者站在思想絕頂處的意境,蒼涼中給予人無盡的人生感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