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捕蛇者說》的永州異蛇-銀環蛇
柳宗元《捕蛇者說》的永州異蛇-銀環蛇
大多數人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作者透過對捕蛇人蔣氏"專其利三世"而父祖死於是、自己"幾死者數矣"的悲慘遭遇的描述,抨擊當政者橫徵暴斂、"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會現狀,表現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先賢的高尚情操真是難以度量,但佛爺想介紹的是這篇名文中的"永州異蛇"---------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銀環蛇(Many-banded krait)又叫白帶蛇、吹簫蛇、白節蛇、寸白蛇、洞簫蛇、雨傘節(臺灣俗名)、竹節蛇、過基峽、寸寸白(廣東俗名)、白節黑、銀甲帶、銀包鐵、銀腳帶(香港俗名),體長1~1.8米,體重1~2公斤,柳子厚對其外貌描述得很簡練:"黑質而白章",亮黑色或藍黑色的.軀體上生有27~67個乳白色環紋,腹部灰白色。
銀環蛇棲息於低海拔地區的山、森林、草原、沼澤環境中,有時也見於人類居住地附近,獨居生活,夜行性,白天躲在地洞或石縫等陰溼環境中休息,夜間外出覓食活動,有冬眠習性,10~11月入眠,3~4月出蟄。
銀環蛇的食物包括各種齧齒類、蛙類、蜥類、鳥類、魚類以及其它蛇類,儘管它的毒性並沒有玄乎到"觸草木,盡死"的程度,但說它"以齧人,無御之者"卻毫不誇張,銀環蛇的毒液屬於神經性蛇毒,致死率極高,被咬傷的人畜面部、口舌瘀腫,不久就會因呼吸系統衰竭而窒息。但銀環蛇性情溫順,不會無故浪費它的毒液。
銀環蛇每年5~8月間交配殖,雌蛇每次產卵5~15枚,孵化期約1~2個月,幼蛇3歲性成熟,壽命20~30年。
銀環蛇主要分佈於緬甸、越南、寮國、印度以及我國的華南地區和臺灣,共分化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Bungarus m.multicinctus Blyth)和雲南亞種(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i),後者僅見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地區。
銀環蛇是著名的中藥原材料,的確像柳宗元描述的那樣可以治療許多疾病,除成體可供藥用外,把孵化7~10天的幼蛇"腊之以為餌",可以治療風溼、驚搐、癱瘓、破傷風、疥癬和梅毒等症,被稱作"金錢白花蛇",極其名貴,但由其巨大經濟價值引發的濫捕偷獵已使得野生銀環蛇數量急劇減少,我國已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