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柳永的小故事

關於柳永的小故事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他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下面是關於柳永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故事一:名字由來

  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莊。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兄弟三人的名中都有“三”字。分別為三複、三接、三變。少年時,他與兩位兄長在武夷山鵝仔峰下讀書,由於他們均擅長詩文,所以當地人便稱他們為“柳氏三絕”。後因宋仁宗知道他的名字,不讓他中舉,故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柳永《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評他:“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名字抹去。於是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

  故事二:科舉之途

  少年柳永混跡於煙花巷陌中。51歲時,柳永終於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可惜由於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對此,不予置評。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謝玉英、陳師師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痴情,湊錢替其安葬。出殯時,東京滿城名妓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謝玉英為他披麻戴重孝,兩月後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亦稱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時在家鄉勤學苦讀,希望能傳承家業,官至公卿。學成之後,他就到汴京應試,準備大展宏圖,在政治上一試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陸離的京城,骨子裡浪漫風流的年輕才子柳永,就被青樓歌館裡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拋在了腦後,一天到晚在風月場裡瀟灑,與青樓歌妓打得火熱,而且還把他的風流生活寫進詞裡:“近日來,陡把狂心牽繫。羅綺叢中,笙歌筵上,有個人人可意。”“知幾度、密約秦樓盡醉。仍攜手,眷戀香衾繡被。”(《長壽樂》)當然,他也沒有忘記此行考中進士的目標,只是他“自負風流才調”,自信“藝足才高”,“多才多藝善詞賦”(《擊梧桐》),沒把考試當回事,以為考中進士、做個狀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經向可以的心上人誇口說,即使是皇帝臨軒親試,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長壽樂》)。不料事與願違,放榜時名落孫山。他沮喪憤激之餘,寫下了傳誦一時的名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宣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你皇帝老兒不讓我進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詞壇上叱吒風雲,難道不是一樣的輝煌?正是“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故事三:磨礪石

  柳永小時候,不僅才思敏捷,而且學習十分刻苦。他家門前有一條柳葉河,河邊有塊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總提著一杆大筆,蹲在大青石上提腕運勁在水面上練字,日子長了,他在紙上便能寫出十分瀟灑、飄逸而又沉穩的字了。鄉鄰們每逢婚喪嫁娶,多有求他寫對聯的,人稱“柳聯”。柳葉河邊那塊大青石,則被後人稱為“磨礪石”。

  柳氏三兄弟在學習上都是十分刻苦的,據說他們在趕考之前,連家鄉素有“風景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都沒有遊玩過。只是在臨進京之前,三變才提出遊一次家鄉山水,放鬆一下情緒,開闊一下眼界。三兄弟流連於山水之間,樂不思歸。三變更是靈感勃發,思如泉湧。他一氣吟出五闕《巫山一段雲》。詞的第一首寫道:“六六真遊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隱破非煙,何處按雲軒?昨天麻姑陪宴,又話蓬萊清淺。幾回山腳弄雲濤,彷彿見金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