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李商隱詩兩首馬嵬》教案範文

課文《李商隱詩兩首馬嵬》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瞭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透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蒐集整合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

  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特別是其詩歌的對比襯托手法及其表達效果。教學難點正確把握詩人對唐玄宗的評價,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樣描述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又這樣敘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楊貴妃被殺的情形,詩歌這樣講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去世後,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今天我們學習李商隱的《馬嵬》,看看李商隱如何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李商隱(約813~858年),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李商隱生活在唐帝國日趨衰敗的晚唐時代,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藩鎮跋扈,深為不滿。因此,他熱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於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始終被排擠,於祿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過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隱》詩中說:“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袍未嘗開。”李商隱於四十六歲抑鬱而終。

  李商隱現存詩歌600多首,內容涉及比較廣泛。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沉鬱得於杜甫詩歌的精髓,絢麗的想象、用語,則直接受益於李賀。詩中善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透過想象、聯想和象徵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李商隱的詩歌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四、初讀課文

  五、分析課文

  1.教師範讀(提示:)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2.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參照註釋默讀課文,把握詩意。

  2.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提問】首聯中用典,玄宗聽術士說楊貴妃在仙山上還記著“世世為夫婦”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確】諷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問】頷聯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反襯手法,“雞人報曉籌”

  反襯“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

  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提問】頸聯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明確】“此日”指楊貴妃的`死日。玄宗“當時”七夕與楊貴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貴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

  【提問】尾聯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夠保住既善“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裡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六、本文寫作特點

  七、佈置作業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裡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譁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後的淒涼,最後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後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後,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鬱”,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迴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提問】《馬嵬(其二)》的巧對

  【明確】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後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於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唐宋以後,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於幽默情趣。對於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讚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後面的否定意見過於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1.別開生面的立意。

  2.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背誦全文。

  教學後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