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商隱愛情詩的朦朧美

論李商隱愛情詩的朦朧美

  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後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傑出詩人,其詩現存約600首。他的詩作立意高超、內容廣博、含義深刻、寄託深遠,其中尤以愛情詩最為後人傳誦,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李商隱的愛情詩歌把朦朧意境作為一種美的詩歌境界來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種縹緲朦朧的情思也確實適宜用這種意境來表現。其愛情詩的朦朧美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意象的朦朧,意境的朦朧,意旨的朦朧。其愛情詩的朦朧美在表現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徵:象徵比興手法的創造性運用;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環境進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處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別是選用帶有迷離浪漫色彩的有關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隱及其愛情詩簡介

  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後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傑出詩人,與杜牧齊名,世稱“小李杜”。 李商隱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並從學文。開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於各藩鎮幕府,終身不得志。李商隱詩現存約600首。他的詩歌淵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並繼承了中唐李賀開創的唯美派詩風,以精巧的構思、含蓄的意韻、華美的辭藻登上了唐詩抒情藝術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隱是一位飽經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難的詩人,因此,他的詩作內容廣博、含義深刻,其中尤以愛情詩最為後人傳誦,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李商隱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專事愛情詩創作的詩人,對同時代的溫庭、韋莊及後世的西昆體詩人,婉約派詞人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許多描寫愛情的佳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等已經成為抒發真摯情感的千古絕唱,而且,又因為這些詩句含蓄、多義的特點,使它們又遠遠超出了愛情的轄限,成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詩叢香國中,愛情詩是一國芳別具的奇葩。而李商隱的愛情詩,則是這國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熱情,極度的關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層,去探索、體味,去認識、感受,把男女之情作為自己主要的審美物件,作為詩歌的重要題材。他一生共寫了一百多首愛情詩(包括有寄託的詩),幾乎佔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僅從數量上看,他就是我國第一個大量愛情詩的詩人。

  當然創作數量的多少,並不是判定作品好壞的標準,真正使他登上愛情詩領域頂峰的,應當是他愛情詩那獨特的藝術個性。

  他的愛情詩的特色都以抒寫內心感受與渲染氛圍為主,詩的意象都密度大而富於跳躍性,喜用象徵、暗示和借代。李商隱因入“牛李”黨爭的漩渦中不能自拔,雖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這使得他的性格始終抑鬱沉重。他有感於自身,有感於世事,心中徘徊,轉輾反側,有難言之隱;他欲說還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隱晦其事。這反映到他的愛情詩創作中去便是喜歡用象徵性的朦朧境界來表達朦朧的情思。李商隱把朦朧意境作為一種美的詩歌境界來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種縹緲朦朧的情思也確實適宜用這種意境來表現。可以說,意境的朦朧,正是李商隱愛情詩的藝術個性,朦朧是模糊,就象霧中花,水中月一樣,若隱若現,給人一種虛無縹渺的獨特的美感。

  朦朧美並非李商隱的獨創,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現的《詩經·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構成的一片蒼茫迷離的境界,那位若隱若現,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筆下那位若遠若近,似有似無的洛水女神,都富於朦朧美。但是,當時人們並未把它作為一種審美形態來認識,更沒有哪一樣詩人把它作為自己的創作追求。李商隱的貢獻在於,他吸取了前人的經驗,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創作上更有意識地追求這種美學特徵,使之成為自己藝術個性。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完善了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能力。可以說,正是他的愛情詩的朦朧美,才使他樹起了愛情詩領域上的巍巍高峰。

  二、李商隱愛情詩的朦朧美

  把表現朦朧的美感當作自己的創作追求,這在我國文學上史上是罕見的。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的論詩者對李商隱這些“深情綿”、“隱詞詭寄”、“寄託深而措辭婉”的愛情詩,歷來眾說紛紜,爭訟不息。有人斥責,貶之為“綺才絕骨”;有人讚賞,認為其愛情詩“但覺情味有餘,無所謂語工而意不及者”,還將其詩奉為 “味無窮而炙愈出,鑽彌堅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發出“獨恨無人作鄭箋”、“一篇《錦瑟》解人難”的喟嘆。對於這些大相徑庭的評價,我們不能、肓目贊同或一味反對,而應當對朦朧美這一審美形態時行具體分,區分這種審美形態的優劣,然後再得出自己的結論。

  朦朧美是和清晰相對的一種審美形態。我們知道,詩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現實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它的題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瞭然。如白居易的詩歌,就明朗曉暢,平易近人。還“首章標其旨,卒章顯其志”。唯恐讀者不明白,把創作意圖說得清清楚楚。但是,過於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無回味的餘地,缺乏了含蓄蘊藉的美感,這是詩歌之大弊。因此,人們常常更願意去追求一種朦朧的美感,在某種情況下,朦朧比清晰更美,這是審美主體的審美過程中常見的現象。當審美主體在對客體進行關照的時候,由於距離或別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體清晰的形象,往往會產生猜不透測不準的困惑,從而激起一種探究的慾望和熱情。於是主體便儘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補充它,美化它,無形中增大了客體美的魅力和美的張力。象水中月,霧中花,隔簾的美人,雨中的西湖,比平時多了幾分神秘感,若顯非顯,欲露不露,迷離彷彿,令人揣思冥想,夢繞魂牽。主體所得到的體驗,更有一番神奇的韻味,更加耐久悠長。尤其在詩歌中,這種審美形態的優勢發揮得更加明顯。因為詩歌是反映作家審美體驗的,作為主體對客體的審美過程,不是科學的鑑定,無法用物理數學的念加以精確地分解和綜合,主體對體的審美關係,往往也是一種模糊的意識。由於語言本身的限性,審美主體不可能把這種意識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形象表達出來,只能是處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要使這種難以明言的內心情結晶得到最充分的表達,也只能用模糊朦朧的詩境來表現。透過朦朧的意象和模糊的意旨帶來的審美效應,吸引著讀者去進行再創造的思維活動,去反覆體味作者所暗示的美的素質。把作者那份難以言傳的感受在內心體會出來。如《月夜重寄宋華陽姐妹》:

  偷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

  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晶簾。

  這是詩人寄給所戀女子的一首詩。全詩只有二十八個字,卻用東方朔、嫦娥、十二城、彩、玉樓、水晶簾等六個神仙方外典故,使詩顯得迷茫渺彌。我們只有進行反覆體味,進行審美再創造,才能體會出作者要表達的那份難以言傳的感受。詩中的第一句用東方朔和嫦娥的典故,感嘆人神戀愛和入道求仙的不可兼得。第二句用十二城和彩兩個意象,可使我們意會出宋華陽姐妹因入道而如入廣寒宮,已蒼茫綿蒙令人可望而不可及。一個“鎖”字寫出了樓高院冷和女子因宮規束縛而喪失了愛情自由。從第三第四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出詩人本想同華陽姐妹一同在月下賞月的,但是來了卻只能翹首遙感。宮禁森嚴,“玉樓”似為“水晶簾”所隔。在這首詩中的意象是模糊的,給你帶來一種朦朧的美感。把詩人對華陽姐妹的那種縹緲朦朧的情思,那可望不可及的矛盾心態以這種朦朧的意境表達了出來,令人回味無窮。

  因此,由這朦朧美這種審美形態所帶來的審美效應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李商隱的愛情詩所表現的朦朧的美感,是在更高層次上表現的審美情趣,正是他天才的藝術創造。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說,這種朦朧美,正是李商隱愛情詩的藝術生命。

  朦朧美在李商隱愛情詩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但總的說來最主要有三個特徵:一是意象的朦朧,二是意境的朦朧,三是意旨的朦朧。

  第一,意象的朦朧

  意象是經過詩人主觀色彩的加工,滲入詩人美學理想和審美情趣的物象,或者說是“意化了的物象”,它是構成詩歌意境的重要因素。為了追求詩歌整體的朦朧美效應,李商隱在營造意象時不大去選取清新明朗的意象而是常藉助於大量具有朦朧美感的意象,為主人公的愛情生活製造出哀怨悽迷的氛圍,直接給人朦朧的美感。

  在李商隱的愛情詩中,出現得最頻的意象是月、夜、夢、霧、雨等,如: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枝香。”(《無題》)

  “先知風起月含暈,尚自露寒花未開。”(《正月崇讓宅》)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無題》)

  “曉鏡但愁雲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重過聖女祠》)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末濃。”(《無題四首》)

  “遠路應悲春晚,殘宵猶得夢依稀。”(《春雨》)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雌昨夜驚。”(《銀河吹笙》)

  在他的筆下,月、夜、雨、夢、霧等意象一再地出現,而這些意象本身都具有模糊感。夢是虛無縹緲、彷彿迷離的,月是若即若離的,夜是神秘模糊的,而雨霧則更是朦朦朧朧的,這些意名勝的大量出現,給詩披上了一層朦朧而美妙的輕紗。

  第二,意境的朦朧

  意名勝是個別的、區域性的,只是組成詩的基本構件。李商隱善於把個別的意象透過巧妙的組合構成詩的意境,表現出整體的朦朧美感。如:《碧成三首》之一:

  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

  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在這裡,八句用了八象,用了“碧城十二”、“闢塵闢寒”、“苑附鶴”、“女床棲鸞”、“星沉海底”、“雨過河源”以及“曉珠明定”、“長對晶盤”等帶有神仙方外情韻的語彙描繪出了一個充滿神秘氣氛的神話境界,從而使詩歌的意境籠上一層濃重的朦朧感。這些意象一忽上天,一忽下地,天地神人,合而為一,他們之間看似毫無聯絡,但是,在這些意象間潛在一條情感的脈絡,把各意象牢牢地連在一起了。那詩中的形象便是情感的化身。《上清經》雲:“玄始天尊居紫雲之闕,碧為城。”馮浩雲:“入道為闢塵,尋歡為闢寒也。”一二句之情韻之義已暗示其所戀為女冠。三句苑仙界,“仙家以鶴傳書,白雲傳信”,此暗示已通音信,四句喻其密約幽期交好。以上四象皆在天上神仙之境,而人神相戀、男女歡會,事在恍惚縹緲之中。五六句寫忽然從仙境跌入現災產生愛戀陰隔的苦悶,日間二人只有當窗可見,夜裡要隔座才能看到。七八句又抒發無限感慨之情:假如太陽永遠不落,那就願意長夜不眠,以永歡會。詩人透過充滿神仙方外的朦朦朧朧的意象,編織成一個完整的意境,達到了整體的朦朧感。極寫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無望的苦悶。

  第三,意旨的朦朧

  意旨,即創作意圖。李商隱愛情詩抒情物件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詩人青年時代的戀愛物件,如洛陽女兒柳枝和女道士宋華陽。這類詩有《柳枝五首》、《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及《月夜重寄華陽姊妹》等。第二類是詩人的妻子王氏。這類詩反映了詩人對妻子從結婚前的愛慕至婚後的引為平生知己,以至於妻死後的悼亡悲痛。表現了李商隱堅貞真摯的夫婦之情,深微而婉約的藝術感受。這類詩數量上比前一類多,質量上比前一類高。有《正月崇讓宅》、《崇讓東亭醉後然有作》、《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等。這兩類詩在詩題中已點明瞭創作意圖,讓讀者有旨可尋。而第三類則不同了,它的創作物件不祥,我們也無法考查詩人的戀愛物件。有一些是物件不屬於一人一事,或者即使寫一人一事,也往往是拓而深之,推而廣之。這一類詩人大部分以“無題”為題。或以詩裡道兩字作題,等於無題。還有一些詩是有題的,如《聖女詞》、《重過聖女詞》、《海客》、《嫦娥》、《贈句芒神》等。作者在這些愛情詩中,有意識地隱藏了創作意旨,讓讀者墜入雲裡霧中。以致於千百年來論詩者對李商隱的這些詩的創作意旨聚訟紛紜,如一篇《錦瑟》,關於其創作意旨的理解,歷來就不下十種。有人認為是作者自序之詞,是詩集內容的總括;有人認為是政治詩,是詩人飽歷仕途風波後的生平回顧,有人變化為是純詠特詩,形容瑟者適、怨、清、和四種情調;有的說是悼亡詩,琴瑟本喻夫婦。有的說是追憶舊歡之作,錦瑟是某某女;有的說是旅蜀思家之作……而且,這場論爭還在繼續進行下去。從詩的意象和意境來看,各說都無根據,可誰都不能蓋棺論定。這都是作者有意埋沒言旨的緣故。

  像《錦瑟》這樣的詩,在李商隱的詩中是很多的,它們有的表面看來是寫愛情,實際上卻是有所寄託的。而這寄託有的是比較明顯,有的卻又很模糊的。對於這點,清人屈復說得很透闢:“凡詩有所寄託,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月中霜裡鬥嬋娟’、‘終遺君王恕偃師’諸篇,寄託明白,且屬泛論;此可知者。若《錦瑟》、《無題》、《玉山》諸篇,皆男女慕悅之詞,知其有寄託而已。”李商隱和後人開了個玩笑,他總不肯一吐平直語,幽咽迷離,或彼或比,忽然忽續寫下了這些謎一般的詩,在讀者面前形成一層層神秘的霧障,讓後人為它的意旨、寄託而尋尋覓覓。但是,正是在這尋尋覓覓中,使讀者領略到一種美的享受。

  三、李商隱愛情詩朦朧美的表現方法

  李商隱愛情詩朦朧美在表現方法上有著好幾方面的`特徵,其中,象徵比興手法的創造性運用是形成其愛情詩朦朧美最主要特徵。

  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說:“魏晉以降多工賦體,義山猶存比興。”李商隱善於學習先師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學創作經驗,從他們那裡直接繼承了象徵比興手法。詩人運其神思,讓美妙的聯想和幻想翅膀,翱翔古今,搏擊天地,他的聯想和幻想又是跟現實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往往借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去表現特殊意義。他往往寄情於草木花鳥,賦予他們人的感情性格,使它們本身特定變化和人類的感情變化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達到雙重性格的合一,使詩中具體的事物披上詩人心屢的折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詩人以人們常見的“春蠶”“蠟炬”設喻,把那份如絲之長,如繭之縛纏綿著的生列不渝的相思闡釋出來了,昭示著只有死亡,才能把徹骨的相思抹掉。詩人又往往寓象徵於比興之中,用詩人那活躍而敏感的心靈,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因而創造出飄渺朦朧的詩境和變化無端的意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詩人用象徵和比手法,表達出了那亙古的悲哀,似乎無法言詮的情意。由於象徵比興的運用,使詩的意境變得縹緲朦朧,又由於象徵比興的不確定性,使詩的意旨也帶有不確不定期性,顯得模糊,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感。

  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環境進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處理意象,塑造出情感形象,這是李商隱愛情詩的朦朧美在表現方法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在李商隱的愛情詩中,我們很少見到一個個勾勒得十分具體的自然特象和社會、人物形象。他多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即透過對環境的渲染描繪,將自己內心的各種複雜感受、情緒透過最準確的“對應物”傳達出來,從而塑造出情感形象。讓我閃看看《春雨》這首詩:

  悵臥新春白衿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鐺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這多像一幅淒冷哀婉的《瀟瀟春雨圖》!在這裡,白門是寥落的,紅樓是淒冷的,雨絲是飄忽的,燈光是昏暗的,夢是依稀的,雲是陰沉的,雁是孤獨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寥落,一切都是那麼陰冷,那麼的孤獨。在這裡,詩人並未勾勒出具體的形象,只是著重渲染出一種氛圍,在這種淒冷、飄忽、孤獨的氛圍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一種心理感覺,一種感情資訊,透過自己的想象去創造完善,形成帶有個性特徵的感情形象。而著感情形象無疑也象那似夢如情、飄忽迷離的意境一樣,也是朦朧的。反過來,這朦朧的感情形象了適宜用這種朦朧的意境來表達。因為感情是複雜的,難以言說的,它無法用清晰的形象來表達,只能用朦朧的意象和意境體現出來,讓讀者在這朦朧意境的體會中悟出詩人的那份感情。

  大量用典特別是選用帶有迷離浪漫色彩的有關神仙的典故,也是李商隱愛情詩朦朧美在藝術手法上的一個突出特點。

  對於愛情問題,有時於人於已都有不便明言之處,借典故來表達,可給具體的情事披上一層輕紗,使之更神秘更美。並且,恰當地運用典故,透過暗示喚起讀者的聯想,就可省掉許多不必要的敘述和交代。李商隱對這點是認識得很清楚的,況且他是個飽讀詩書的才子,有廣博深厚的古文知識,經史羅於胸中,各種典故信手可拈。他的詩往往選取天仙、神話、佛道、方士的某些傳說入詩,並以貼切而富有情韻和象徵意味的辭藻加以表現,為意象和意境裹上一層神秘的迷霧。據不完全統計,李詩採用的神天仙語、世外言談的物(事)象有軒轅黃帝、和日御、帝守天、佛爺世祖、蓬萊三山、苑附鶴、女床棲鸞、麻姑搔背、嫦娥奔月、仙人採芝、王母下凡、蕭史引鳳、莊生曉夢、望帝化鵑等等一千二百多事。按其存詩六百首均之,每詩竟二用神仙方外、禪僧佛道語。而在李商隱的愛情詩中,這類典故用得更多。如《聖女祠》中,就一連用了三里霧、五衣、崔羅什、劉武威、釵頭白燕五個有關神仙的典故。這些仙典,本身就具有朦朧感,使人感到迷離窈冥,把它用到詩中,更使整首詩都繞著些神雲仙霧。並且,由於典故本身具有多義性,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它,這就使讀者在理解上增加了許多角度,這又導致了意旨的朦朧。再者,由於用典不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描寫,而是透過所引用的典故來暗示所要表達的內容,這樣,就給讀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增添了曲折美妙的詩趣,又造成了間接性的朦朧美感。

  從李商隱愛情詩朦朧美的三個特徵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商隱的愛情詩更注重的是在詩中表現心理體驗和情感資訊傳遞。他和同時代的其他詩人相反,不是刻求形象的完美和意境的鮮明,而是有意打亂畫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不相關的形象剪輯在一起,透過形象間的跳躍性,造成一種迷離彷彿的情感境界,以使讀者在這境界中接受到這情感的資訊,而產生藝術的聯想,得到一種朦朦朧朧,杳渺飄忽的美感享受。

  朦朧的意象、朦朧的意境、朦朧的意旨,集中體現出朦朧美的審美效應,這是李商隱愛情詩的最鮮明的藝術特徵。他以天才的創造,豐富了詩歌藝術的審美特徵,將詩歌的欣賞引向了一個較高的階段。他以朦朧美這藝術特徵,在幾千年的詩壇中,一直髮出光彩,博得千古不朽的詩名。晚唐詩壇“巨”的美名,他是當之無愧的。

  四、李商隱愛情詩朦朧美的成因

  李商隱愛情詩歌立意高超,寄託深遠,他人望塵莫及,這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很大關係。我們知道,作為封建晚唐社會,已經走向日益衰落的時代。特別是朋黨之爭,使當時的很多才子成為政權爭奪的犧牲品。而李商隱,作為這時代的讀書人,他想透過自己的才華來誆世報國,但本身卻陷入牛、李兩黨的旋渦,屢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有很深的感觸,從而培養了他過人的社會洞察力和批判現實的眼光。在創作風格上,李商隱力求克服前代詩人過於平直,不夠凝練,缺乏藝術情韻的短處,刻意追求詩歌朦朧含蓄的審美情趣,形成獨特的意境,提高詩歌的藝術韻味。在具體詩篇中,往往表現為意境曲折,撲塑迷離,主題深遠,顯而不露。

  李商隱一生鬱郁不得志,面對仕途、愛情、名利總是十分矛盾而難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軟弱不爭,難以作出殺伐決斷,這種性格使得李商隱容易沉迷於愛情,在愛情的巢壘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但這樣又使得其無法展示才華,於是李商隱深感人生的難苦,“古來才命兩相妨”,他總是處於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詩中給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從李詩中不難看出詩人對於愛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詩中的哀婉、悽怨的風格很可能是作者對於愛情的體悟與痴迷。尤其是一些表現纏綿愛情,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現了他極為複雜的內心世界,意蘊深遠、含蓄委婉,再加上憂鬱的感情基調,飄浮迷離的意境和富麗華豔的辭藻,使他的愛情詩呈現出一種朦朧之美。

  詩是痛苦之後的沉澱。在當時,文人才子受封建禮教禁,但也是不自覺的。人們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這種痛苦對於他們也是迷茫的,該詩給人也是一種迷茫的感受。在這種環境下,人們追求自由、愛情、幸福時也有一種犯罪感,對於封建禮教叛逆的犯罪感。當不敢或不能追求時,他們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豐富的人總是生活在矛盾與痛苦之中。在這種矛盾和痛苦之中,人們往往表現出一種“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無奈。在該詩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深切的苦痛,而當這種苦痛用華麗的語言表達出來,便感受到透骨的悲涼。燦爛之極歸於平淡,痛苦之極歸於無奈。在這種無奈的痛苦中,許多人往往遊戲人生,為詩作文采取戲謔的態度,李商隱卻沒有從其流,足見李對自己靈魂、心靈的守護的執著,對於美好的東西是不願輕褻的。正因如此,我們從李商隱的詩中總能隱約體驗到美的東西,儘管這種美的表現是朦朧的,甚至不乏苦澀的滋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