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商隱詩歌的基本特徵
詩人李商隱詩歌的基本特徵
朦朧含混性,這是李商隱詩歌最具個性的一個特徵,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李商隱的詩歌大體可分為政治(諷刺)詩和抒情詩。其政治(諷刺)詩反映了唐朝晚期那種外侵內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狀況,可以說是晚唐歷史的一面明鏡,可幫助人們去進一步研究晚唐的歷史。他的另一大類詩為抒情詩,包括愛情詩、詠物詩、豔情詩等,記錄了詩人的生活經歷、欲抒難言的感情和諸多的人生感慨。這些詩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吸引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併成為李商隱閃耀詩壇的資本,其獨特的風格成為李商隱區別於其他詩人的重要標誌。
從唐代詩歌史來看,在李商隱的前面有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詩歌大家,因此,李商隱想從他們的創作方向上突破確實是“難於上青天”,所以李商隱只好另闢蹊徑,尋求新的創作方法。這樣,由於獨特的創作方法加上其獨有的生活經歷,就構成了李商隱詩歌的基本特徵。筆者將這些特徵大致概括為感慨性、象徵性、朦朧含混性。下面即對其朦朧含混性特徵進行具體分析。
朦朧含混性,這是李商隱詩歌最具個性的一個特徵,這一特徵是李商隱的詩歌區別於其他詩人之詩歌的標誌,是他之所以能與李賀、杜牧、溫庭筠等人稱雄一時的基礎。這一特徵主要為其抒情詩中呈現出的一種朦朧含混美,使其詩意韻無窮,達到了美的高度。正如葉燮所言:“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託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於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
如其詩《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義大概為:房室裡搖曳著皆黃的燭光,為雲母屏風投下了深深的陰影,銀河漸漸向西斜,星星即將沉逝。嫦娥一定悔恨當時不該偷靈丹,以致孤居於廣寒宮裡夜夜獨對著一片寂寥的碧海青天。關於此詩表達什麼,抒發什麼,歷來眾說紛紜。在此姑且不論何種說法準確,但在這裡,我們即可明曉,對此詩如此多種的解說,正是因其朦朧含混性所致。然而這無關緊要,一個意象可以表達多種意思,雖然沒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但每當讀之,又覺其朗朗上口,氣韻縈繞不絕,餘味無窮,這就像司空圖所言:“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又如其詩《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欄幹,犀闢塵埃玉闢寒。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妝無樹不棲鸞。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拔湘�。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箔至今垂。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後人對這三首詩的解讀也有很大的爭議,因為此三首詩存在一種極強的含混虛括性。這種含混是一種內涵上的含混,給人以朦朧之感。對於此三首詩,歷代注家皆各具其說,未能統一,有說對唐公主入道的醜行的諷刺,或說是寫明皇貴妃的故事,或認為李商隱在表現對女冠的愛情等,確實,縱觀其詩,難解其意,初閱其詩未免使人迷惑,但讀者盡其豐富的想象,深深漫遊於詩人描寫之境地,不覺即可悟出這是反映了詩人的某種心理衝突,於是將得到某種心理的共鳴,這種心理共鳴就是某種舒適的“恍惚”“玄妙”的狀態。這組詩歌表現的正是一種“詩外有詩,寓意深而託興遠”[3]的藝術境界,發揮了一種良好的藝術效應。
再如《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詩是李商隱晚年詩中最受傳誦的一首,這詩寫得言在意外,詞采富麗,明麗清雋,典故繁多而詞義晦澀難明,含蓄深沉,寄慨遙遠,情真顯露,充分體現了李商隱詩歌的風格。如周振甫評曰:“這首詩既珠圓玉潤,琢煉精瑩,又復真情流露,生氣蓬勃。這正是李商隱獨特的風格。”它可謂為李商隱朦朧含混性詩歌之代表。這首詩自宋代以來議論紛紛,說法不一,有代序說,有自傷說,有悼亡說,有寄託說,有說錦瑟乃令孤楚婢女名,有說是詠錦瑟四曲。筆者認為兼而有之,在詩裡,詩人通篇回憶往昔之事,從不同的側面抒寫了詩人理想破滅,壯志落空的不盡悔恨和惆悵,以一種迷茫朦朧的景物象徵了詩人綿綿迷惘的心境,抒發了一種幻滅的感慨,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無可表達的深沉,無可解答的疑問”。此詩所表述真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的迷茫朦朧之態,它“消除了那種過於鎖細和微不足道的明晰性和精確性”,達到了一種“超詣”的詩境。因其詩表現的朦朧含混性實在為多,故在此不一一列舉,而選上述以明之。
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含混性使其詩歌表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確立了他在唐代詩壇中的地位,吸引了數千年來的眾多讀者,令人百讀不厭,反覆思味。這主要因為“當審美主體在對客體進行觀照的時候,由於距離或別的事物的隔阻看不清客體清晰的形象,往往便產生猜不透、測不準的困惑,從而激起了一種探究的慾望和熱情”,與此同時,“主體便儘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補充它,美化它,無形中增大了客體美的魅力和美的張力。像水中的月,霧中的花,隔簾的'美人,雨中的西湖就比平時多了幾分神秘感,若顯非顯,欲露不露,迷離彷彿,令人揣思冥想,夢繞魂牽”,這樣,“主體所得到的體驗,更有一番神奇的韻味,更加耐久悠長”[8]。因此,它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幾經探究之後,讀者便得到了一種愉悅之感,獲得了一種心靈快感。
以上所闡述的就是李商隱詩歌的基本特徵,但是其詩歌的這些特徵不是獨立單純地存在於某一首詩中,而往往是兩種或三種特徵集於一首詩歌裡,如《錦瑟》就是如此,既感慨,又象徵,更朦朧含混。所以說,他的詩歌不是單獨只表現某一特徵,而是諸種特徵的集中再現。
總之,李商隱是一位難得的詩人,他在我國詩歌史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他的詩歌乃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沉含蓄、委婉曲致的創作特色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實乃我輩之無價之寶,其朦朧含混性詩歌開創了我國朦朧詩的先河,李商隱可謂我國朦朧詩之鼻祖。他的詩歌在前人的基礎上自創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可讀性、藝術性,確乃我中華文化藝術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他的詩歌,正確地對待和繼承,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