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詩歌特點
李商隱的詩歌特點
李商隱的詩歌特點是什麼呢?從詩人寫的錦瑟詩中我們可以看出。
在唐代的詩歌中,以樂器入題的詩歌為數不多,除了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之外,還有李商隱的《錦瑟》。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將樂器入題,描寫了不同層面的生活。從內容上看,可將韓愈和李賀的作品歸為一類,雖然他們運用了不同的意象,但他們又都把藝人的精湛技術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商隱的《錦瑟》則屬於詠懷詩,白居易憑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發出了對仕途險惡的悲憤,李商隱則借瑟詠懷,抒發了自傷身世的感慨。
一
從題目上看,《錦瑟》只取首聯頭兩個字為題,應屬無題詩一類。無題詩中有一部分是以描寫愛情為主題的豔詩,另一部分則是有寄託意義的朦朧性抒情詩。如《無題》(何處哀箏隨管急)一篇,即借貧寒女子無媒難嫁,自傷遲暮,抒寫政治上失意的苦悶。《錦瑟》當屬無題詩中後者,此類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在內容的把握上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錦瑟》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時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結合寫作的背景和張中行先生的註釋,我們可以對《錦瑟》的內容作如下的詮釋:“輕撫錦瑟,往事湧上心頭,似乎一弦一柱都在追憶思索著已逝的美好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往事,簡直一言難收。曾經也有過夢想,就像莊子在拂曉時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也害過相思,就像杜宇把自己心中的幽怨寄託在杜鵑的哀鳴之中。可如今,夢已破滅,情亦難終。殘留於我們的,只是一生的迷惘、無謂的追求,像晴日照耀下的藍田寶玉,可望而不可及。回想起來,舊情著實難忘,只是一切都不復存在,恍若隔世,如水東流。”和中唐詩人相比,晚唐詩人無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有的只是理想無法實現的慨嘆和雄才無法施展的感傷。李商隱以瑟起興,透過對流失年華的回憶,敘述自己理想完全變成虛幻,表達了他不能實現理想的遺恨和憂國傷時的感情。和其他幾位詩人相比,他不像白居易那樣,借琵琶女之口抒發自己的心中之苦,不像李賀那樣,運用一些神秘的虛幻的意象表現出自己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構思,也不像韓愈那樣,用多種意象和陡健的筆鋒來感染讀者。李商隱只在隱隱的瑟聲中,將讀者帶回過去,讓讀者感受他的經歷,用他那微妙的筆觸、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去撩撥讀者心中那根同情之弦。
以上是對《錦瑟》內容的粗略分析。從《錦瑟》看開去,李商隱的無題詩還包括以描寫愛情為主的豔情詩。並且此時的豔情詩是李商隱詩歌作品所能達到的最高情感境界,也最能體現李商隱的詩歌特點。
二
李商隱的無題詩所涉及的物件難以確定,表現的情事也極為概括,或為經過提煉的愛戀感受,或是一時的興發而成,但展現的都是作者自身的心境。原因在於晚唐詩人的思想不受拘束,創作不限成法。晚唐的詩歌創作強調廣泛的師承,從思想到格式都不囿於同一格局,含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和主觀的創作傾向。他們的創作轉向寫個人情思,視野開始內轉,主要著眼於表現矛盾的內心世界。與盛唐相比,此時的時代精神不在邊塞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受以上創作思潮的影響,李商隱雖不像陶淵明那樣厭官惡俗,但在朋黨之爭的波及下,他丟官失職,在日益衰敗的晚唐時期,政治上失意的他不可能寄希望於腐朽的國家和黑暗的社會統治,即使他對現實有所寄託,那種寄託也是渺茫而不可實現的。
由此可見創作視角的內轉使李商隱的詩歌別具一格。
首先,他洗盡鉛華,拋棄了那種追求功利而不就的憤世的思想,轉而尋求一種比較開闊的解放的.思想。他突破儒家政治倫理的束縛,在創作上擺脫傳統的“尊聖”、“宗經”等文藝觀點的限制,寫出了許多具有政治色彩的民主性詩篇。如《風雨》一詩:“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在詩中,詩人將羈旅在外、虛度年華、不遇明主的苦惱焦煩和顯貴的輕歌曼舞形成鮮明的對比,新交遭到世俗的非難,舊友又層層阻隔而疏遠無緣。所以詩人只有自己用新豐美酒來消愁解悶。縱觀全詩,詩題“風雨”具有象徵意蘊,象徵著包圍、壓抑、摧殘賢才的冷酷無情的社會現實。但作者在批判揭露陰暗現實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積極的生活熱情,首尾兩聯的用典也流露出對初唐開明政治的嚮往和匡時濟世的強烈要求,故此詩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和批判色彩。
其次,他大量地繼承前人。他把杜甫七律詩的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齊梁詩的濃豔色彩和李賀詩歌的象徵手法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深情綿邈,意境優美雋永的詩歌風格。他深刻領會杜甫的“用典不啻從口出”的技巧,來表不便言達之意,又使平淡的內容添以新鮮。特別是他的豔詩,著重展示人物的心靈歷程的寫作方法,藉助用典、比興、象徵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所創造出的含蘊豐富色彩的濃郁的藝術意境,以及抒情細婉,辭章精美的藝術特色,對以後的詩人均產生很大的影響。
最後,語言方面具有美文學的傾向,顯示出一種柔婉綺麗的風格,在清麗的語言、鏗鏘的音律中表達一種悽惋的內心情思。魯迅在致楊霽雲的信中曾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應該說這種稱讚還是中肯的。
總體上來說,李商隱是晚唐詩人中較為出色的一位。他的一生是理想抱負無法實現的一生,從少年時代懷抱“凌雲一寸心”到青年時期的“欲迥天地入扁舟”和壯年時期的“且吟王粲從軍樂”,他一直希求施展才能,為國效力,他的詩歌中也表達出這種願望。但隨著晚唐政局的日趨黑暗,他的這種願望也漸趨虛無,詩歌中也逐漸流露出了感傷的氣氛,顯示出了精神的沒落和空虛,這是李商隱的個人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世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