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思想內容

離騷思想內容

  《離騷》表現上完全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託情意。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離騷》藝術地表現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統思想。希望由楚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離騷》在談自己的美政理想時,反覆提到那些具有一統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中國並有所作為的君主--堯、舜、禹、湯、周文、周武等,歌頌他們的一統業績、政治措施、治國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們。如“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詩人認為有德者在位,無德者失國。如:“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貴賤等級和“世卿世祿”制,舉賢授能,明修法度。例如:“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注:其中的傅說、呂望、甯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離騷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的《離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本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曾為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死後,他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請大家反覆朗讀課文。

  (學生紛紛朗讀)

  師:剛才朗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呢?

  生:其實,沒學這首詩也能瞭解屈原的情懷啊,誰不知道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

  師:這首詩情感的起伏,你能體會到嗎?

  生:好像沒感覺。

  師:同學們希望老師怎樣去教這篇課文呢?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希望得到些什麼?

  生:我覺得老師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讓我們翻譯詩中的句子,因為很難翻,又有方言詞,翻譯後肯定詩歌的味道就沒了,聽起來也會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覺得如果不翻譯,這首詩我們很難看懂,而且在積累文言詞語方面也會有損失,會學得很心虛。我希望老師能有點新方法。

  師:那好,我們就把學習重點放在瞭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上。因為詩歌字面意思較難理解,所以我們讓這首詩儘量變得短些,這樣就可以少一點要翻譯的字詞。請同學們嘗試一下,看能否對文中的詩句進行壓縮,留下你覺得足以說清作者意圖的話。

  (學生埋頭動筆,然後討論了一段時間。)

  生:我來改改前面幾句。我將這些句子壓縮,成了“高陽苗裔,皇考伯庸。攝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覽餘度,錫餘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

  (學生鼓掌)

  師:大家鼓掌是因為他改得不錯吧?那麼請問他的改動有什麼特點?

  生:詩歌更簡練了,每個句子都只有四個字,那麼整齊,比原文更有節奏感了。

  師:照你這麼說,修改後的詩歌成了四言詩,比原文更好了,是嗎?

  生:好像不能這麼說。

  師:請果斷些,到底是修改後的好,還是原詩好?我們評價一篇作品有哪些標準?

  生:應該以主題的需要、表情達意的效果為標準吧。

  師:很好!那麼四言詩的形式跟原詩形式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大家自己讀讀看。

  (學生七嘴八舌地讀了起來)

  生:四言詩比原詩更整齊,更有節奏感了,但是讀起來比原詩要快,顯得比較急促。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學會從作者的心情和朗讀的情境去思考問題了。不過我想簡單地補充一下,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楚辭》是南方文化系統的源頭,而《詩經》是北方文化系統的源頭,《詩經》以四言詩為主,《楚辭》則相對比較自由,讀起來比較舒緩,所以這兩種形式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個語氣詞都有標誌性作用,大家想到什麼了嗎?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體現。

  師:所以我們能不能把原詩中的那些虛詞、語氣詞,比如“之”“兮”等隨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師:好。但我還是要表揚剛才那位同學,他的提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幫助我們把詩歌的主要資訊瞭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學生點頭)

  師:如果我們衝著緊縮以求簡練的目的去改動詩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詩?能否再簡單些?

  生:我來試試,還是改剛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攝提孟陬庚寅降。皇覽餘度,錫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

  (有學生笑了起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