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特殊句式

離騷的特殊句式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下面是離騷的特殊句式,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1.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

  2.唯昭質其猶未兮(固定句式)

  3.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定語後置)

  4.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被動句)

  5.雖體解吾猶未變虧(被動句)

  【倒裝句】

  1、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2、肇錫餘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3、不吾知其亦已矣,賓語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離騷》的創作年代

  《離騷》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讒而被懷王疏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也認為《離騷》創作於楚懷王疏遠屈原之時。

  《離騷》賞析

  《離騷》反映了屈原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宗國願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發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詩纏綿悱惻,感情十分強烈,他的苦悶、哀傷不可扼止地反覆迸發,從而形成了詩歌形式上回旋復沓的特點。這種迴旋復沓,乍看起來好像無章次文理可尋,其實是他思想感情發展規律的反映。《離騷》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從開頭到“豈餘心之可懲”,首先自敘家世生平,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又出生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裡,因此具有“內美”。他勤勉不懈地堅持自我修養,希望引導君王,興盛宗國,實現“美政”理想。但由於“黨人”的讒害和君王的動搖多變,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現實的尖銳衝突之下,屈原表示“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顯示了堅貞的情操。後一部分極其幻漫詭奇,在向重華(舜)陳述心中憤懣之後,屈原開始 “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這些行動都以不遂其願而告終。在最後一次的飛翔中,由於眷念宗國而再次流連不行。這些象徵性的行為,顯示了屈原在苦悶彷徨中何去何從的艱難選擇,突出了屈原對宗國的摯愛之情。

  《離騷》寫作背景

  《離騷》關於《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裡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裡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視訊記憶體在著矛盾。

  由於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後所作,這並不足信。因為《離騷》後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雲遊,“濟沅湘以南征兮”並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於史實,是有可能的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拓展閱讀:《離騷》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離騷》中心思想:

  《離騷》透過詩人一生不懈的鬥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為,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鬥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慼、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表現了他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人格。同時透過詩人戰鬥的歷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臺上進步與反動勢力的尖銳鬥爭,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和反動勢力的囂張。

  《離騷》段落結構

  詩歌前七節述懷,揭示“朝誶而夕替”的原因,表達“九死未悔”的意志。

  後六節反省、檢查自己的行為,表現追求美德、體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離騷》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中詩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課文首章開篇就寫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句中的“太息”意為“嘆息”;“掩涕”意為“掩面擦淚”;“哀”屬形容詞的為動用法,意為“為……哀傷”,全句意為“長聲嘆息而掩面流淚啊,哀傷人民生活多災多難”。詩人開篇就抒發自己的哀傷,著一“哀”字,與前句中的“長太息”、“掩涕”相呼應,把概括敘述與具體描寫結合起來,有形有聲,有因有果,引人深思。這裡抒發的哀傷之情,儘管包含著詩人被疏廢棄的傷痛,但又絲毫不夾雜個人的榮辱得失,這是詩人熱愛祖國、關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圖存的遠大理想難實現時自然而然的.情緒反映,其核心是詩人的愛國愛民的精神。在簡述了自己被疏廢棄的經歷後,詩人接著抒發自己的怨恨之情。從詩中看,詩人怨的是“靈脩之浩蕩”、“終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謠諑以及“工巧”的時俗。這裡詩人用簡潔的筆墨,為我們描繪當時楚國君王昏庸,奸佞當道,群邪蔽賢,忠臣被逐,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社會現實。正是這種現狀導致詩人被疏廢棄,壯志難酬。在揭露了楚國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抒發自己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志向後,詩人在第八章寫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這句意謂“後悔自己當初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我久久佇立而想返回”。這裡的“相道”顯然指詩人選擇實現自己遠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經歷了被疏廢棄的痛苦遭遇後,詩人終於認清了形勢,明白了自己理想難實現的原因,於是他決定固守節操,特立獨行。節選部分所抒發的這三種感情,連貫而一致,對民生多艱的哀,對君王荒唐的怨,對楚國善於投機逢迎的時俗的恨,對自己相道的悔,其實都源於自己理想的難以實現。但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用“靈脩”喻指君心,表現了他對君王的依託之恨。這反映了詩人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實現遠大的理想的希望寄託在君王身上,這就使詩人的“哀”、“怨”、“悔”不免顯得孤獨和清高,也註定了他悲劇性的必然命運。

  2、體味《離騷》的比興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比興手法在《離騷》中廣泛運用。它“依詩取興、引興比喻”,而且還把比興與要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了象徵意義。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徵詩人的高潔品質就是這種情況。

  《離騷》中的比興,不像《詩經》那樣只是一個片斷,而是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充分表現了所要表達的內容。詩中詩人以女子比賢者,由此出發,又以男女關係比君臣關係;以眾女妒美比群小妒賢,如課文中的“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約比君臣遇合。這樣一來,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全詩也就因此而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