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文學評價
《離騷》文學評價
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後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後世作家作出了示範。在《離騷》中有許多表現屈原拳拳愛國之心的詩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離騷》這篇文章的文學評價,希望大家瞭解。
漢代屈原論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漢代初年至西漢宣帝時期,第二階段為西漢元帝年間至東漢和帝時期,第三階段為東漢安帝時期至東漢末。漢代士人對屈原的論爭體現出漢代學術觀念的變遷:第一階段以黃老之術治國,此階段士人對屈原持肯定態度;第二階段為儒學獨尊時期,此階段揚雄、班固、賈逵等人對屈原持批判態度;第三階段為經學的中衰時代,王逸、應劭、荀悅等人又極力提高屈原地位。
屈原正面評價
古代
屈原半身像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範,可“與日月爭光”。其後,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並論。他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8]
班固明褒實貶評論屈原辭賦”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評價屈原其人”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他與先前的劉安出現了分歧。關於屈原人格評價問題,他在徵引劉安關於可與日月爭光的觀點後說:“斯論似過其真。”班固對屈原展開正面批評。
王逸: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於《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典的四事。
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整理、註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註》一書。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駁之雲:“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麼,屈原又為什麼不離開楚國呢?洪氏以為,這是由於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對《詩經》和《楚辭》極為推崇。他為《楚辭》作的《集註》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朱熹注《離騷》中“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雲,此乃是屈原“託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於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繼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國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他在文學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其實他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內容的。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內容。”
近現代
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