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21篇)

《離騷》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21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離騷》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

  “帝高陽之苗裔兮,正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離騷》由忠生憂,由憂生怨,由怨生痛。字字誅心泣血,為君為民。芳草芝蘭玉樹綴屈原清白之身,奈何奈何,身是血肉軀,心是凡人心……欲留留不得,欲去去不得,枉自傷神!

  不遇文人苦求“聊朝隱乎柱史”,亦希冀君王開眼迴心重賢臣。心如此矛盾,去留都不得,傷得肝腸寸斷。

  屈原“隱居以求志“,宋玉處窮而守高,嚴忌於遊仙中尋求解脫,楊雄於學問中枯淡自守……這些文人的選擇之中都有一種滲到骨子裡的風騷之氣。

  古來隱逸者多,或傷於塵俗而避世,或憤於濁世而隱逸,或感於丗事而求仙……其心其人,有可憐之處,亦有可敬之處。

  上天入地遨遊求索的仙逸之風歸其本原卻是在世事渾濁、黑白莫辨之下的避世行為。

  吉凶倚伏,幽微難明;妖邪橫行,烏雲蔽日;青天不開,前路茫茫……

  張衡亦受屈原影響,“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魂眷眷而屢顧兮,馬倚輈而徘迴。“但他卻又擺脫了屈原的抑鬱絕望,”天不可階仙夫兮,柏舟悄悄吝不飛,松喬高跱孰能離,結精遠遊使心攜“,”遊大人以成名“。

  漢代的隱逸文化究其根本乃是楚辭的化身,漢文人做賦多受屈原《離騷》之影響。漢初統治階層多來自楚地,漢代文人的人生遭際、體驗與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從屈、宋那裡找到共鳴而得到心靈的慰藉。

  屈原作《離騷》以抒情寄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其香草美人、高潔君子形象入心入骨、再難剔除。

  王逸在《離騷經序》中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娉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

  屈原打破了現實社會與虛幻的神仙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時空限制,糅合神話傳說,張開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自由馳騁,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神奇莫測的畫面,令人驚歎不已,試《離騷》成為中國浪漫主義的典範。

  那麼,撇開《離騷》華麗的詞藻和仙逸之風,它究竟傳達了屈原這個落難詩人的什麼心語?是什麼魅力讓它千古流傳,感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瑰麗的想象之後是不詳的死亡之氣和入骨的悲哀。我始終認為逼死屈原的不是現實的無賴與醜陋,而是想象的瑰麗與隨心所欲。

  夢中的世界太完美,他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太高潔,凡塵濁世根本容不下這樣的清與美。那麼,求理想而不得的他,除了死還有什麼辦法去追隨他的夢,去捍衛他的高潔?

  除死之外,別無他法!

  他洗不淨人心,更洗不淨塵世汙濁。他能改變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只能一死全身。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在“清”與“醒”之間他義無反顧地將自己謀殺在那場夢裡,沉進冰冷的河水裡去!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2

  我無論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群嵐,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獻給屈大夫

  從青銅銘文到漢代書簡,由篆刻到碑拓。我深愛著可以稱為一卷繁華的《離騷》。它靈動,能夠飄進人們的腦中,呈現出浩瀚的長流;它消瘦,全篇寫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豐蘊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讀罷,都會贈你一卷繁華,讓你如沐春風。

  當漸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緊皺的眉頭,紅霞中卻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個夏日的夜晚,為何從詩的這一篇章裡讀出了秋的影像。於是“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縈繞在心頭的煩躁。風聲獵獵,心也彷彿將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蘭,屈大夫那孤獨清高的背影,佇立其中。從詩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間途經了四肢百骸,直擊了靈魂的那種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國河山所不知道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奉獻,像甘甜的泉水,給人以清涼的感覺。屈大夫那顫顫巍巍的手,執筆在竹簡上舞動,千年以後,《離騷》如莊周化蝶一般變成瑰麗。只是“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隱沒在這一卷《離騷》的那塊高地,獨自悲痛。

  又是一個黃昏,繞過《離騷》的湖畔,波光粼粼,蓮塘裡輕歌曼舞的,是朵朵鮮綠的詩句。其實,屈大夫也曾是風流倜儻的,有如他筆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潔的品質註定他要受人誣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備受排擠的他將根深深扎入文學創作的土壤,於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長出了一葉葉,枝繁葉茂。“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凝聚著憂國血淚和遠大抱負的文字,給了屈大夫動力,讓他與堅守品行融為一體。閱讀《離騷》,吟誦《離騷》,我看到了一個浪漫的屈原。待到採擷附著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經意沾染了荷香,無論是年少時的風光,還是及暮時的悲涼,屈大夫始終是一個浪漫的人。

  穿過迷霧層雲,我走過《離騷》的無人巷陌,遇見了躞蹀著的屈原。這時的他已不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心憂天下。他是“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史官,激濁揚清;是“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勇士,鬥志昂揚;是“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英雄,大義凌然。然後以身殉國,自沉汨羅江,壯哉慨哉!這隻有閱過了《離騷》,讀懂了《離騷》,才能懂得屈大夫長存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不隨時光流逝而泯滅的偉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終沉入歷史長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樸實無華,《離騷》緘默著,有如屈大夫當初面對整個楚國江河日下的寒徹心扉。但《離騷》仍像一株凌寒獨自開的冬梅,傲立著。其實繁華叢中的一卷《離騷》,盛放著自由、友善、愛國……它讓屈大夫的精魂甦醒,讓歷史鮮活,也潛移默化地陶冶著我們。而在這個被言情武打的書籍脅迫的當下;在這個手機閱讀深入人心,淺閱讀盛行的當下;在這個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的當下。仍記得浮沉於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纖塵的《離騷》,仍堅守著一份初心,仍熱愛深層閱讀的我們,是多麼可珍。像隔著時空,與屈大夫相識相知,同樣是固守本真。

  《離騷》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經歷年歲風雨的洗禮,輾轉了整個歷史的角落,以一種質樸自然的樣子緩緩講述著令人為之掬一把熱淚的故事。閱讀屈原,閱讀《離騷》,閱讀書籍,就是在閱讀一種偉大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將激勵著一代代人奮力前行!讀《離騷》,在悲喜中尋找;讀一卷繁華,做最好的自己!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3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控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聖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乾淨的靈魂,期待著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悅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餘地。 日記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著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於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著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裡臥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覆迴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4

  《離騷》,冰冷的文字背後,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後,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透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覆斟酌後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裡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 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5

  讀《離騷》,除了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為人熟知的經典名言,還有有些語句也讓人深有感觸:“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等。這些語句表現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在小人當道的殘酷現實裡,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樣高潔,又向優雅高貴的天鵝一般被一群自以為是的醜小鴨排擠、奚落。

  面對現實的汙濁險惡,屈原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願屈心抑志,寧願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陰霾迷霧暗瀟湘,蘭菊高潔空自香。屈子忠節憾萬里,千秋流芳天風揚。”他的堅貞不屈和一腔的愛國熱情千古流傳,以至人們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用包粽子、賽龍舟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

  屈原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於富強,並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堅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也是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這個高度負責裡面既包括了“擔當天下,以我為先”的勇氣,也隱藏了犧牲奉獻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條件及其惡劣的環境中仍不忘考慮楚國的前途命運,可以說是把愛國主義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業當中。這一點是現代人尤為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帶著一份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態敷衍了事。

  《離騷》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是被屈原的高風亮節、不畏讒言的無畏所感動,更是因為裡面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虯以桀p兮”到“蜷局顧而不行”,其中出現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為衣,芙蓉為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於咸池,總轡於扶桑;駟玉虯以桀p,溘埃風而上徵;前望舒使先驅,後飛廉使奔屬。這種大膽新奇的想象彷彿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世、不惹塵埃的人間仙境。這種唯美的畫面讓我們暫時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忘卻了人世間的凡塵俗世,心靈彷彿被清澈的泉水滌盪過一般,變得格外澄淨起來。雖然這無益於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處境,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但它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讓我們感受到超凡脫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稱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開端。從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裡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轍,給人以飄飄然的感覺。

  楚辭並不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它裡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話傳說,《離騷》只是我們瞭解這一“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偉大作品的一個視窗。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6

  江面,靜靜的,只有少許漣漪,一圈一圈地暈開來,心默默地也跟著顫動。幾千年前,就在這兒,這片平靜的似乎若無其事的江面,吞噬了一位一心為國的忠臣。江水只用些許的盪漾結束了“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壯志凌雲,只用短暫的寧靜奪走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民情懷。一份愁腸,幾份忠心。

  他站在異鄉的土地上,眺望著那片令自己魂牽夢繞卻又倍感傷心的故土,回憶著過去的種種。早年的他是楚懷王的寵臣,在內他與懷王共商國事,對外主持外交,繼秦國後威震諸侯的國家拔地而起。但是,耿直、自信、才智是大夫們嫉妒他的根源,不會阿諛奉承的他因為別人的排擠、讒言被楚懷王流放。從一個治國有方的偉臣到如今落魄的浪子,他無法相信這突然的轉變。他奮然提筆寫下了千古絕唱的“離騷”,辭中的眷戀和傷感以及那真誠的期盼溢於言表。一顆真誠的香草希望得到美人的愛憐,用自己的芳香感染美人,就算香消身隕,有一份愛依然立於天地之間,與日月同在,那就是愛國。

  一份豪情,譜寫了莊嚴的國歌;一腔熱血,染紅了神聖的國旗。這些都只能用“愛”來書寫。

  沒有經驗的水手即使遭遇風浪,也不會害怕,因為他知道老水手會是他堅強的後盾;獨自一人的冒險家即使迷了路,也不會恐懼,因為他知道北斗星會是他前進的方向;少不更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危險,也不會絕望,因為他知道父母會是他勇敢的來源。祖國正是老水手、北斗星與父母的集合,大千世界所有的愛都可以在它那兒體驗到。“黃沙百戰穿金中,不破樓蘭終不還”再現了赤子的忠心;“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展現了遠大的志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表明了不凡的氣節。愛國精神就像太陽,而正直、勇敢、責任心、堅強就如行星一樣,它們在各自的軌道運轉,但都在繞著太陽敘寫不同的傳奇故事。

  祖國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中國人都是它的一份子。年少的我們也許現在無法為它作出巨大貢獻,但是愛國,不讓祖國的尊嚴受到傷害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當你看到地上的廢紙,請將它拾起,因為也許十三億的中國人會與你做相同的動作美化祖國;當你聽到災情,請你慷慨解囊,因為也許你的善舉會挽救祖國的骨肉同胞。

  祖國是我們的依靠,是庇護我們的愛的港灣;我們也是祖國的依靠,是維護祖國的力量的集結。在享受祖國給予我們的愛時,別忘了奉獻自己的愛給祖國。

  仰望著深邃的夜空,默默地念著:用“愛”寫“國”。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7

  汨羅江畔,滾滾江流,滿懷一腔報國熱情的他,愁眉緊鎖地徜徉在江邊,秦國攻破楚國,國家即將覆亡,此時的屈原悲憤憂鬱,有再大的理想,有再遠的抱負,此時也只能化為烏有。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毅然決然地投入汨羅江,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風拂過汨羅江邊,留下了屈原的壯志和不朽的詩篇-《離騷》。

  東漢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解釋的離別憂愁之說,他說:‘離,別也、騷,愁也。”從題目的角度看,詩詞中定會飽含詩人的憂與愁。在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楚懷王未能拋棄穢濁的行為,國家處在危急時刻,屈原為了拯救危難之國寫下此詩。詩人在詩的一開始寫了自己的身世背景。當我初次品讀這首詞時,我有著一個疑問,難道詩人寫此的目的,只是為了表達自己有高貴的出身嗎?仔細品讀,仔細思考,從詩人的言語中流露出詩人無比的莊重自愛,正是這些才賦予詩人美好的品質,是詩人愛國主義思想的來源,也是詩人積極進取的動力來源。“香花香草”、“扈江離”“佩秋蘭”這一個個鮮活的意象,充分表現出詩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之情。透過詩的意境,我們可以想象一幅畫面:詩人熱愛著生活,珍惜著時間,因為他擔心時間的流逝,所以朝夕必爭。早上採山崗上的木蘭花,晚上摘小舟邊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養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報效自己偉大的祖國。

  詩人希望楚國能像騎上駿馬一樣,在正確的大道上奮力賓士,自己則願意奉獻出一切在前面帶路。詩人這樣的理想一定激勵著我們每個人。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建國六十週年,回憶祖國走過的風雨歷程:中國共產黨經過艱難卓絕的鬥爭,終於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又應如何為自己祖國做出什麼了?屈原便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好榜樣。時刻為祖國著想,維護祖國利益,像我們中學生尤其應該多關心國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祖國一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成為屹立在世界東方之林的一顆常青樹。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8

  《離騷》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長約2400字,這首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藝術性的佳作。其所以用離騷為詩名,司馬遷說,離騷即離憂。東漢大詩人王逸說,它含有離別憂愁的意思,因此後人常用騷賦代指屈原的作品。

  《離騷》大約可分十二章,依次從追求家世、姓名由來,歷數上古君主為政得失,申述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的鬥爭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對社會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對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闡述等等。此文寫於何時,司馬遷用“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八個字加以說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時,他是在內心充滿著愛國激情和憂國憂民情況下寫成的。

  從整個詩體上看,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人對往事的回顧,主要述寫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負、忠而被疏後的痛苦和堅持理想的執著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嬃之勸和遠行為契機,寫下了自己先後經歷過的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描繪了個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艱辛及理想破滅後的殘酷現實;第三部分,抒寫了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放棄的精神,他曾問卜求巫,並聽二者建議,決計遠行時對故國鄉土的強烈眷戀,不忍離開的矛盾心理,以對比或對物述說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執著。透過哀君主之昏庸,怒黨人之卑劣,而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堅持正義不與奸邪同流合汙的堅定立場和九死未誨的鬥爭精神,故後人評曰:“可與日月爭光也”。

  一首《離騷》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滲透力,讀了此文,我深有感觸的是:

  1、它的浪漫主義的色彩。此詩把神話的傳說、歷史人物、自然現象揉合於一體,特別是那些詩人南訪重華,飲馬咸池,上叩帝閽,下求佚女,馳天空遊仙境的描述,為讀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憤的另一世界,使人讀後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2、詩中運用香草、美人的象徵對比方法,表現了他異與渾濁世俗的高潔,以追求才貌兼備的女子,表達他對理想君主的渴望;以剷除惡草,表述對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獨特的詩文創作新體,在古詩體列上獨樹一幟。

  3、開拓了詩體的新體。屈原以前的舊體多整齊劃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續著。楚賦則不同,語句字數參差不一,自由多變,突破了傳統模式,以六言為主,間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虛字,讀之大有高上低下錯落之美和一唱三嘆的韻味。

  4、抒情和敘事的結合,幻想與現實的交織。詩中還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雙章疊韻的特徵,使作品帶著楚國人氣豪放、豪氣和不拘禮法的楚風。

  兩千多年來中國詩詞的不斷變化,與屈原詩體與楚賦有著密切的關係,漢代後七言詩的發展與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繼承屈原文化發展而成。屈原不僅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僅為我國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新紀元,他又是楚辭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關注。1953年,屈原以詩人身份同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馬蒂一道成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9

  《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雖已讀完了《離騷》,但耳邊似乎還回響著屈原對楚懷王的怨恨:“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在那個社會,準則可以隨意歪曲,小人們競相把苟合取悅於人當作法度。但屈原說到:“寧溘然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說很容易,做到卻很難,常人也許會放棄這個國家,也許會屈服於這個歪曲的社會,但他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願”。這是怎樣的高尚情操!

  我憐屈原雖“修跨以羈羈,但朝誶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

  屈原因自己從善愛美,小人投機追曲;“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為此態”,不願同流合汙,而遭受貶黜。這讓我深深的憎惡楚懷王與眾小人,我對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後來,我發現了屈原並不需要同情。因為他寫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所懲?”這讓我明白屈原是一個強者,他可以讓人民尊敬甚至是責罵,但他不需要同情。因為同情是人們對弱者的專屬詞,需要同情的是楚懷王與眾小人,他們永遠也解脫不了罪惡的枷鎖。有人認為屈原是懦弱的,因為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遠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讓我們感到羞愧。如果現在的大官們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中國的政治思想、軍事、經濟等應該發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們都有屈原的憂國憂民,中國不會出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事件。

  屈原雖然已死,但他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0

  《離騷》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開創,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展。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美的「香草美人」審美意象群。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傑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後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藉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雲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雲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寧溘死一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這裡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在字裡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 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衝突、苦悶的象徵,也是他堅貞執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於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1

  許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認為他是個心理脆弱,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們看來好死不如賴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當一個人真正絕望的時候,死也許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來,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發芽,只要楚國堅定不移的走這條路,那麼最終會擺脫被秦欺凌的處境從而達到富強,國泰民安。屈原在腦子裡勾勒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前景,那時的他是多麼的壯志勃發,雄才偉略啊,他的愛國熱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長,“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幹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懷王疏遠,於是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其心中的憤懣與愁苦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處境下,屈原對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其實這仍是屈原面對蒼天,面對虛無的一次內心獨白。這種尋求安慰的申訴並得不到回應,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餘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哭過之後他卻發現自己近乎絕望的悲歌不但沒有使自己妥協,卻使自己的政治觀點更加系統化,思想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堅定。他又一次想起懷王,於是又一次“叩關”,然而司門人卻根本不給他開門,求見天帝的願望落空。對懷王的思戀和欲親近而不得的現實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惱,再一次深深的觸痛了屈原。

  我們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強的人也經不住這人生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屈原無法在沉默中爆發,於是只能選擇在沉沒中滅亡。

  我們可以想象,在屈原滿腔愛國熱血無處揮灑、自己慘遭讒被害、眼看祖國大好河山倍受秦國蹂躪、老百姓流離破散食不果腹的情境下,他唯一能做的僅僅是眼睜睜地看著,肉體上和精神上飽受著無法救祖國於水深火熱的苦悶的雙重摺磨,死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解脫了:那麼痛苦的繼續還不如結束一切痛苦。現在我們可以那麼輕巧地評論著屈原的感受好象我們也如此經受過一般,可是,真的,他所承受的苦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呢?

  有時我會想屈原你老老實實活著做一個平凡的人不好嗎?幹嗎想那麼多愛國不愛國的事,無故的這樣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後來又轉念一想,社會上的確是需要有這麼些我們眼裡的“傻人”,否則人們在精神上就沒有向善的、美的追求,這些人是我們膜拜的榜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也就無所謂的善惡,也就無所謂的社會精神,人活在世還是需要一些心靈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堅持真理,寧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有過的渺小,同時也留給我其現實意義的思考:如今,在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社會更需要像屈原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奉獻、需要愛。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2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餘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燻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澱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醞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願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著。

  你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雲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著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遊!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願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

  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著生命,直至衰老……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3

  讀過《離騷》才發現,原來那是一支不朽的絕唱;讀過《離騷》才頓悟,原來屈原佔據著浪漫與壯麗的完美姿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湧現出了多少風流人物啊,可真正被歷史記住的有多少呢,然而屈原,這個偉大的名字,卻被人們傳誦了數千年,屈原雖死了,但他卻活在人們的心裡,原因何在?因為他活著的時候心裡所裝的國家的安危,是百姓的憂樂,而不是他個人的榮華富貴。

  正如毛澤東所言:"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外國內,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屈原的吟歎和所為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千百年來,作為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典範,他把執著的人生追求與愛國情懷融為一體,向世人展示了一種高尚的生活姿態。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4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詩,因為他的詩歌中總透露出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讀他的詩歌,讓我受益匪淺。

  最近,讀了屈原的《離騷》,讓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裡,浸滿的是他奔騰不息熱血。

  “路曼曼其悠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三閭大夫的低吟淺唱又一次穿透歷史的迷霧,在寂靜的夜裡無數次響起。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日子已永遠過去了,為何你還不放棄,依舊支撐著心中不滅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駕一匹白馬而去,從此隱憂匠心世外桃源,與造化同遊,那將會是何等的逍遙與自由!為何你還要一次次苦苦勸諫,徒勞無功,卻到頭來害了自己,為的是什麼?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勵和催促嗎?是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嗎?還是青年時的濟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國,繫心懷王”是你肩膀揹負的重擔。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簡上,深烙在華夏文明史上,鮮活了千年。讓我們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燒的愛國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著歷史的重量,在汨羅江畔,你徘徊了那麼久、那麼久。你的肩膀上揹著民族的尊嚴,在我們心中優遊,並且永遠、永遠……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你對國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為了祖國,還是滿眼熱淚,不會有人嘲笑你,我們只會為你而感到自豪。雖然無法讓楚國興旺,但你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一切。你的聲聲哀吟仍在汨羅江迴響,響遏行雲,我相信,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愛國之情的種子。

  你憂國憂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樣,你肩負了楚國的存亡,人民的憂苦,是永遠的神話。

  你肩負了“入世”的夢,你肩負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你肩負起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你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你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你將摯意揮灑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愛國之情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5

  很久以前就想讀讀《離騷》,但每次拿起它來看了幾句後,就挺不住了,實在靜不下心來攻這個艱深晦澀語句裡所蘊藏的楚文化堡壘。可梁啟超先生偏偏又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說,要讀楚辭就先讀《離騷》一定沒有錯。所以,這個月以來,我放下了許多的所愛,一點點地咬它,總算將其讀完了。接下來,我還想咬著不放,梳理閱讀的感受和體會。

  關於《離騷》的題意,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最被接受的說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以史學家司馬遷為代表提出的:離別的憂愁;一種是史學家班固提出的:遭遇憂愁。這二位史學大家對“騷”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釋為“憂愁”。他們的區別在“離”字上,古漢語中,“離”可理解為“分開”或是“告別”,同時,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說法都無可挑剔,一直以來被廣泛接受。但是,同樣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結合現在的時代特點,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離別時的牢騷”。

  屈原一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終究得不到實現,反而被排擠得無處容身,最後不得不離開。《離騷》正是他對“離開”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洩。在形式上,跟我們現代人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一氣之下走人去另謀高就時,禁不住要說幾句話來發洩積怨是一樣的。但從發洩的層次和境界來說,《離騷》是對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擠和打擊的控訴,是對昏君統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稱千古第一牢騷,其特別之處在於:

  首先:全文結構宏偉,佈局嚴密;想象誇張,氣勢磅礴;所述場景雲纏霧繞,光怪陸離。不愧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其次:透過修身與隨俗、忠君與怨君、戀國與去國這三組心理矛盾的刻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鬥爭意識和人格完善意識。

  最後:在全詩的表達過程中,展示了一個愛國的、偉大的光輝形象。

  痛發牢騷是“離去”時的一種心裡表現之一,在離別時還要說那麼多話,恰恰說明了內心的不捨和行動上的無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們現在的思路:走就走唄,還懶得去說呢!

  應該說,發牢騷是歷史以來人們“離去”時最常見的心裡表現形態之一。因為,人總是有情感的,在內心不捨與行動無奈的夾擊下,用言語來洩憤再正常不過了。

  事實上,離別時的心裡表現形態還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後會無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張子房,待劉邦做了大漢公司的以後,不計個人得失,如一粒塵埃歸於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後會無期型的例子,時下多得很,在親朋好友中發生,在合作伙伴中發生;不時地發生在公事中,不時地發生在私事裡。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為了個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來。

  從醫學的角度上講,發發牢騷也許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說有多大的作用還真是說不準。想跟屈原一樣,發頓牢騷成為千古名篇,對常人而言,那是難於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騷雖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讓其成為流俗瘋語。

  每有同事辭職,不管什麼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頓,一為送行,二為聚話。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數多了,不免覺得是老調重彈。大家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前提下,毫無根據地大讚特贊他處的風景。無情地打壓自己“家園”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後之言, 事後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不過有一點還好,等第二天清醒過來,誰也不去當真!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6

  離騷,中國歷史上最瑰麗的抒情長詩,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間中奇麗獨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品質。

  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詩人身上流淌著的古帝顓頊高陽的赤子熱血。全詩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華橫溢,卻不受楚懷王之重用,悲憤之情使他作下此詩。批判楚懷王昏庸多變,貴族仗勢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漣而不妖,身處亂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壺,冰雪心智從未因損毀。他後悔步入官場,寧願退隱清幽寧靜之鄉野,用白芷青蘭襯托出了他的尚麗情操。 屈原身處的環境皆是奸臣惡勢,紅塵世間紛擾多,憂愁煩惱如行雲流水般聚集,這便是生活五味雜陳。從古至今,為了皇權官位耗盡心力,卻終已兩敗具傷而終,可他們從不放棄夢魘中貪婪荒謬的慾念,反成傀儡,他們卻渾然不知大千世界,萬物之靈的美輪美奐。

  看看歷代,哪屆皇朝不如那殘酷無情的海,就和這個社會一樣,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憐憫你一絲一毫,他們龐大卻吝嗇到不願施捨任何機遇。古今中外,無論何地,渺小之人,手無縛雞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規蹈矩之人……總會被折磨摧殘的容顏盡毀,體無完膚。用浮華的裝飾潤色自己的外表,它卻仍然無動於衷,只有自己的強大才能使它永恆地包容下你。一個又一個人在社會強大的負荷下,崩潰,憂悒,成為一枚一枚空虛的棋子,任人擺佈,宰割。如青煙般的薄霧在世間縈繞,人們卻糾結著權利利益的戰爭,而頭破血流,卻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顛倒,只顧自作樂,對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輕於鴻毛之性命,楚懷王終敗也。屈原對國之一片丹心,無人曉之,奸臣踏之,心以絕之,終究投江自盡,了結殘生。朝廷之上,官場阿諛奉承的套路便已成為生存之路,只有與其同流合汙才方可獲一線生機。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瞭,卻偏偏逆而行之,只為留下清譽。

  歲寒,方知松柏之後凋也。真是此理!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7

  開學不久,我們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離騷》,心裡一直覺得有什麼在抖動。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如以採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徵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於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徵。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麼的躊躇滿志。後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後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於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並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鬥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於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千年以後,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離騷》,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麼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8

  很久很久以前,聽說他很著名。沒有相片,但卻名揚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條江邊,過了一會兒,就永遠消失在江中。後來,就有了端午。一切順其而至。歷史長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瞭。

  自古昏君無數,可臣子因為昏君而自盡的,屈指可數。除了屈原,掰著指頭也可以數出來。我想屈指可數並不是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聯絡。

  他永遠是那麼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說他是忠臣,然僅靠聽說,哪怕記載也並不一定真實。但他卻不可小看。屈原會永遠在人們心中,只要還有端午,大人們總會講屈原的故事,代代相傳,他的地位甚至如一個天神。

  他的離開也許是對的,自己解脫了,留下美名傳萬世,其實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沒有了端午,沒有了粽子,沒有了賽龍舟,人們生活會更無聊。現在的人過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習慣而已,但這個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過《離騷》,也只是課本上的,我並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樣一個人。但我能確定的是他的離開留下的是美麗。美麗的神話,美麗的詩,無論何時提起,也不會有傷感。

  兩千多年前,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兩千多年後,他依舊不認識我,可我卻認識了他。雖然他已不在,雖然歷史有假,但我仍願相信他是個忠臣,才貌雙全。死了的人也許無悔,活著的人更不能後悔。讀《離騷》已沒有當年的豪氣,但卻能讀一個人的心。

  如果上N輩子我認識你,我也會贊同你的離去,不過一死而已,總好過昏迷不醒。我會送你離開,先生遇昏君,不可預料,不佐此人也罷,留得清白在人間!

  屈原,請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費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錯不用抱歉來彌補,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對自己殘酷,看你好模糊,若有來生,願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19

  浪漫主義的作品往往給人氣魄雄渾的感覺,《離騷》就是這樣的經典之作。

  《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高中的時候僅僅體會到了《離騷》的美,而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離騷》的真正之美。

  《離騷》可謂是佶屈聱牙,實在是難背。但是經過了艱難的背的過程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首先我的意志品質得以提高,背的過程不容易,但是堅持下來就真的有一種成功的感覺。

  老師的一句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人生有好多難關。當你面對時能夠多一些意志品質,只要越過了心理的那道溝就可以成功了,怕就怕在我們沒有闖就已經停滯不前了,當時沒有過去的難關,以後將無法在跨過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了。

  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是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就是他那種忠君報國的高尚情懷和那種高潔的人生品質。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20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聖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麼再加上“我”執著的追求,有什麼理想不能實現?什麼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著,如此坦蕩,那為什麼又有“投河自盡”的結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著了,沉默著。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鬱悶,就這樣,他帶著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麼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麼想得到想要的,多麼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

  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麼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自己的夢境……

  《離騷》的心得體會 篇21

  每每讀屈原《離騷》,我都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屈原對美政的描繪,對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種求而不得的絕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瞭屈原曠世的孤獨,生生的執念。楚江邊那遺世獨立,悲愴怨憤的幽魂,勾起了我幾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錯,自傲本無罪。可當你有高貴的出身,有驚世的才華,同時又有白蓮般的品質的話。自傲就成了別人喉中刺,眼中釘,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貴族,嫻於辭令又明於治亂。本就令人眼紅,可偏偏屈原還以“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這樣高貴出身自喜,以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華自傲,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品質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於是屈原失去了楚懷王的寵信,同時失去了屈原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令楚國成為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機會。屈原的國泰民安,豪情壯志,雄才偉略,愛國熱情終於再無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他心中充滿了憤懣與綿長的愁苦。屈原不捨,不甘,不屈。他執著地撲向他的理想,從此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執著帶給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獨,更徹底的絕望。屈原的遺世獨立註定只能是一個人的翩躚。他的才華,抱負,美德再無人在乎,君王不但視而不見,甚至厭煩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個志趣相投之人, 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時應該“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責 任的君子,他無法做到獨善其身。 那麼自傲睨視的人,為了理想他上奔下尋, 他次次進言,屢表忠心,可他卻連楚懷王的面都見不了。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望後,屈原也開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但無論屈原表忠心還是表怨憤,再無法得到君王的側目了。他躑躅前行,悲愴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鄉野孺婦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想要收斂自己的一切才華,拋棄那個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忍辱而活,他轉而化解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哪裡沒有芳草,何必執著於一處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個理想,那個刻入靈魂深處的執念,便連自己也丟失了,他可以丟失生命,卻不能丟失理想。於是他縱身一跳,跳入了滾滾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許多人說屈原的死是一種懦弱,其實屈原的死並無關勇敢懦弱與否的問題,而是在於生命的空無與充實的問題,這種對理想執拗地追求、壯烈的宣告、徹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烏江自刎是對自己判斷失誤最氣吞山河的擔當一樣,他舉動本身就是一種驚天撼地的勇氣,足於睨視天地萬物。

  對屈原而言, 不管我們理解與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邊生生守候著自己的理想,反舔著自己的孤寂靈魂。屈原連同他的理想,因為他的執著,他的守候將與日月同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