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美學家的一口仙氣
林清玄:美學家的一口仙氣
林清玄的散文是唯美的,關於林清玄的美學大家清楚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海邊拍照、寫生,朋友中一位是攝影家,一位是畫家,他們同時為海邊的荒村、廢船、枯枝的美驚歎而感動了……然後,我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如果願意時常保有尋覓美好感覺的心,那麼在事物的變遷之中,不論是生機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見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靈、感覺,乃至眼睛。
……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隻白影在沙灘上追逐,這也使我感到訝異,海邊哪來的蝴蝶呢?既沒有植物,也沒有花,風勢又如此狂亂。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轉的飛舞,確實是非常美的,怪不得攝影家跑那麼快,如果能拍到一張白蝴蝶在海浪上飛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我回到家裡,坐在書房遠望著北海的方向,想想,就在今天的午後,我還坐在北海的海岸吹海風,看到白色的蝴蝶――喔,不!白色的紙片――隨風飛舞。現在,這些好像真實經歷過的,都隨風成為幻影。或者,會在某一個夢裡飛來,或者,在某一個海邊,在某一世,也會有蝴蝶的感覺。……
《海邊的白蝴蝶》一如林清玄的名字,充滿著玄思的智性,散發著濃濃的禪意。文中所寫的就是想象中的美,只是這種美很快就被真相打破,以至於帶給人心靈上的失落。這本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曾遇到過的事,大到海市蜃樓,小到望青成草、醉眼看雲,但作者卻能從中引發出對人性的一番思考,透視出生活的部分真義,實為善思,能隨時隨處從細微中捕捉靈感,泉湧成文。
這篇散文結構並不複雜,作者寫來好似揮手而就,一氣呵成,因為中間毫無阻澀之味。首段敘事由,設疑;二段道主旨,答疑;三段以下敘述形成白蝶錯感的過程,再寫回家後的反思。妙就妙在作者為文字營造的玄清空靈的意境和夾敘夾議的設定上。中心應該是相當明眼,而對生活現象的深度思考之語,又足以顯現出作者豐富的歷事經驗,特別是文尾那體現了兩種人生價值觀的語句更為精妙:一是語言本身所蘊含的精妙深厚哲理,二是在比喻中歸結事理的精妙手法,三是讓人在愉悅中在對自我欣賞的自戀情結得以滿足中完成閱讀的精妙構思。
作者在文中用輕靈美妙的語言描繪了他的生活感受。朋友也許也是人們人生路途上飛舞的白蝴蝶,相遇的最初,彼此眼中的對方有著些許陌生,卻感覺親和美好。直到時間的浸潤漸漸縮短想象的距離,曾經繚繞於眼前的白蝴蝶,眨眼間卻紛飛為單薄的紙片,不再生動,不再美妙。想象和距離誇大了事物間的吸引力,如果一直保持最初的距離,別去參破真實的那一面,白蝴蝶才會始終在遠方牽引你追逐的腳步。
原本一切都在蜿蜒前行,可惜上帝的手稍稍轉動了路線的角度,於是風景消失了,心開始迷路了。苛求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對人性可憎一面的寬容。從不容許犯相同的錯誤,卻在這種苛責中一再言不由衷,為了堅持信任的底線,卻失去了最初的快樂。選擇失憶,有些事必須要忘記,就像任何傷口都有自愈的能力。固守心底的信任,終於在槍聲裡灰飛煙滅。一起死亡的,還有想念和信任的能力。
很多時候,人們寧願在想象中把喜歡的人或者事情想象得很完美,在這種完美的想象中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慰藉。可是,夢醒了,結局也就明瞭,原來只是一場夢啊,原來只是一個人的想象,與別人無關的。秋風吹起的時候,吹落了很多的落葉,就請風兒也將這些殘留的一些回憶一併吹了去吧!是誰說過的,在回憶中容易沉陷,生活中不是有很多美麗還值得追尋嗎?翻開新的記憶本,來記下那些感動人們的,甜蜜的,讓人心醉的美好吧!
如果喜歡,站在遠處欣賞就好,不要貪心,不要走近,那會是你生命中永遠飛舞的白蝴蝶。不然,當光芒散去,美麗不在,只會是散落一地的白紙片,同時散落的還有――你的傷心和失望!
既然生活是這樣,那人們又能如何去面對呢?人們可以在憧憬中使自己快樂,去創設一些想象的空間來陶醉自己;當現實無情的降臨,人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去平靜地接受。其實生活中,看清和看不清並不是有意為之,當有條件看清時還是一定會去看清,並不會為了心中的美好願望而故意為之。美處處都在,真的看人們是不是有顆願意去發現的心靈了。相見真如不見,美好為什麼一定要佔有?當朋友們的心海上有一群白蝴蝶飛過時,請您能停下腳步,別去追逐,別去撲捉,用心去欣賞――那漫天飛舞的美景。
美感的形成有很多種不同的途徑,但想象無疑是極具主觀色彩的一種。現實中的人有很多就是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麗夢中,要不然,又怎麼有眾多的人追崇陶淵明,嚮往他的――其實也是人們自己憧憬併為之奮鬥終生的桃源世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甚至可以支撐起一個人的人生,且使得人們在生活中雖苦猶甜,始終樂而不疲。
作者林清玄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他1973年開始創作散文,作品頗豐。從80年代後期迄今,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學界內外。
有人說,林清玄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檯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他的文字遠離庸俗與汙穢,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猶如一道道山泉,清麗悠遠,沁人心脾,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讀者的心中,讓人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清新淡雅,如初春剛抽芽的植物般鮮潤;沖淡平和,如秋天澄明,寥廓的長空,飄逸出縷縷悠遠而芬芳的情思。絕少雕飾,“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你,我,他。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讓人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林語堂先生說過:論文字,最要知味。我覺得,我最喜歡的還是林清玄文字裡透出的“味”,那種味,是淡淡的茶,是溫潤的玉,是清涼的光,是超凡脫俗的禪,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給人心靈的洗禮和啟迪。
林清玄看待社會、人生的態度,都透出淡的況味。他不會把世俗的功名利祿看得太重,不會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失敗,而那種空明淡雅的心境,總是給在物質社會中奔波忙碌的現代人以心靈的淨化與滋潤。他如智者,如江渚上的白髮漁樵,洞察世事卻又緘默不語,卻在文字的漩渦中,化出綿密的力量,給人以心靈淨浴。當人們的內心容易變得憂傷,林清玄的文字,總能給人們平息的力量。人們都是世俗中疲於奔命的現代人,許多淋漓的現實,往往令人們無奈。在越來越華麗的街頭,人們更容易看到自己孤獨的身影,人們學會了在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應付自如……人們身心俱憊,卻不知何去何從。林清玄以他從容單純的文字,以他高遠的思想,在時間的暗流裡為人們撫平流年的傷痕。
然而,林清玄的淡和禪,並非對社會的逃遁,對人生的冷淡,他只是更懂得用禪來武裝思想,用禪來浸潤心靈。他教會人們在浮華短暫的世界,如何去堅持 一些更具有恆久價值的東西,如何對待外界無盡的誘惑,如何以平常心對待人生的得與失,如何面對生活的悲苦沉重……他曾說過:“我不能化解人生的痛苦,但是我相信,不論多麼痛苦,都能與美並存,痛苦會過去,美,會流傳。”這樣雋永的撫慰,春風化雨,溫暖悠長。像孩童臉上純真的笑意,像早晨潤溼心頭的那顆露珠,像淺淺的清風,帶給讀者歡樂與沉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