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遊蕩在天庭與人世之間的孤魂
李賀:遊蕩在天庭與人世之間的孤魂
讀李賀詩時,不難發現李賀的詩中出現了許多和時間有關的意象,出現了許多仙境。
師:今天,我們一起研討李賀詩。課前已請同學們查閱了有關中唐詩人李賀的相關資料,現在就請大家交流一下。
生:李賀是中唐詩人,他才情卓越,卻英年早逝,有“詩鬼”之稱。
生:李賀是唐代皇室的宗親,因避其父李晉的名諱,而不能參加進士科考試。
師:我作一點補充,因為這事,韓愈很為他不平,曾撰文《諱辯》,其中有語云: “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話說得很有分量,但現實沒有辦法改變。好,繼續剛才的話題。
生:李賀曾被舉薦當了幾年的小官,後來因為生病辭官而歸。
生:李賀寫詩很勤奮,也很刻苦,白天他常常帶著書僮走山探水,一有靈感就馬上用紙片記錄下來,然後將紙片放到隨身攜帶的錦囊裡,到了晚上再把紙片拿出來進行整合,修改,常常是徹夜不眠。
師:我注意到你用了一個詞“走山探水”,頗有古意。是呀,自然界的山水草木滋養了李賀的詩情,乃至殘燈常常將他瘦長的影子深深嵌在不眠的牆壁上,他也樂此不疲。他母親見狀很不忍心,說:“兒呀,你這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嗎?”
好,剛才的交流,有兩點值得我們重視:一是李賀因為一個特殊的原因,使他在仕途上發展的前景變得渺茫,一生鬱悶寡歡;一是他寫起詩來有點玩命的意味,也就加重損害了他原先就有病的身體。可以這麼說,在心理和生理上,詩人都過早地咀嚼了人生的絕望。很顯然這一切都會影響詩人的心緒,自然也就會在他的詩歌裡隱現。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研讀李賀“嘔心而出”的詩作。先請同學們把《天山謠》這首詩自讀一遍。
(學生自讀)
師:請說說你對這首詩內容的初步理解。
生:詩中寫了一些仙人的活動,有采花的,有吹笙的。對,還有月宮的桂樹。
生:還有秦妃捲簾的動態,還有龍和鳳。
師:有沒有同學再作補充?
生:詩中寫了銀河,也寫了群星在銀河中漂浮、流動。
生:最後好像還寫了人世間的變化。
師:很好。哪一個同學能否綜合一下大家的理解,用一句話來歸納詩歌主體的內容?
生:詩歌的主體內容是寫天庭裡仙人生活的一些圖景。
師:“一些”是多少?詩歌中哪些詩句分別描畫了這些圖景?
生:詩歌當中的四聯八句,分別描繪四幅圖景。
師:非常好。下面就請同學們把這四聯詩句齊讀一遍,體味一下詩中描述的景象。
(學生齊讀)
師:接下來請四組的同學藉助適當的想象,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分別將四聯的詩句散文化,前後左右的同學可以輕聲討論。
(學生討論,有的動起了筆)
師:下面請同學互相交流。
生:月宮裡金燦燦的桂花揚著嫵媚的笑臉,在風中私語。夢一般的花海,奇香襲人。仙女粉色的衣裙徜徉在花海中,她們信手採下花瓣放入香囊中隨身攜帶,桂花的清香便纏繞在她們的身邊。
生:剛從夢中醒來的秦妃,緩緩地捲起北窗的簾兒,一片晨光傾瀉在她的身上。窗前的梧桐在晨光照射下分外青綠,依舊小巧的青鳳在樹的枝頭上閃動著黑豆似的眼睛。
生:風吹過,飄來了悠然的笙簫聲,王子一襲白衫如玉樹臨風。笙樂迴旋,如同鳳凰的鳴叫,逗引起神龍翻雲舞煙,播種著瑤草。
生:眉黛一閃,一群粉色的仙女姍姍而來,飄帶挽在纖細的手臂上,一陣清風滑過,揚起一抹紅色。春天的蘭花嬌豔欲滴,仙女們採擷著蘭花,藕絲裙襬掠過的地方,草葉“簌簌”輕響。
師:非常好,很具有想象力。再請四個組的同學分別給四幅圖畫各擬一個四字的畫名。
生:仙女採香。
生:秦妃臨窗。
生:王子吹笙。
生:仙女拾蘭。
師:好是好,不過,我覺得“仙女拾蘭”的“蘭”字,改為“翠”可能更好一些,而“仙女採香”與“仙女拾蘭”有重複的嫌疑,可以考慮改為“桂香襲人”。
(學生輕聲表示讚許)
師:這四幅圖畫看似獨立的,卻是被置於一統的天庭背景之下,描摹的又都是仙人的生活,想想這些畫面呈現出來的特點是什麼呢?
生:悠然自在,閒適愜意。
師:這樣的悠然自在、閒適愜意,還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學生沉默)
師:我們還是從詩歌中尋找答案。提醒一下,詩中二、三聯中有“花未落”和“青鳳小”之句,品味一下其中的“未”和“小”的意蘊。
生:“未”是“不”的意思,“花未落”,說的是仙樹不枯萎,仙花不凋落。
生:“小”有“小巧”的意思,也就是說青鳳依舊嬌小。
師:想想,樹木不枯,花兒不敗,那隻引領秦妃成仙的青鳳,雖歷經了悠悠千年,卻依舊小巧。在這仙境中,時間彷彿是停滯不前的,一切似乎都是……(有意停頓)
生(插言):恆久不變。
師:對。剛才同學們在交流對這首詩歌內容初步理解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提到詩的最後還寫到人世的變化。我們一起看最後兩句詩,那位同學先說說詩的大意是什麼。
生:太陽就像奔跑的馬一樣行走得飛快,海水又變成了陸地,揚起了塵土。就是“滄海”變“桑田”的意思。
師:注意一下,詩中“東指”的主體是誰?
生:仙女。
師:也就是說,這兩句詩是仙人眼裡的人間生活,詩句中人間生活的特點什麼?
生:極為短暫,就如白駒過隙。
師:天上人間,在詩人的筆下形成這麼大的反差,天上樹木常青,天上花色不敗,天上仙人紅顏常駐,還有龍舞鳳棲,這是一種至善至美的仙境,而這一切恰好又是世間人情物態的一種反襯,這樣的反襯還暗含著人生苦短的傷感。在我們最近學過的唐人詩中,這樣的傷感也時常顯現。大家能不能舉一些例子加以說明。
生:王勃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生: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生: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生:李白的“今人不識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師:這也正是詩歌的命意之所在。接下來我們一起研讀李賀的《夢天》,先請一位同學把這首詩讀一遍。
(一女生讀《夢天》,結果讀錯了一個字音,學生輕聲糾正)
師:請同學比較這兩首詩的異同。想想比較詩歌的異同可以從那些方面入手?
(學生在座位上參差不齊地說“內容”“手法”)
生:內容上都描寫了天庭的景象。不同點是,《天上謠》展開的是仙人生活的一個個場景,顯現出天庭生活的閒適自在和環境的優美;《夢天》……(一時語塞)
師(點撥):《夢天》更多的是將筆墨傾注在對什麼物象的描摹上?
生:對月亮的描寫。
師(點頭):繼續說,詩歌中寫了有關月亮的什麼內容?
生:有月光初出,光影幽冷像在哭泣;有滿月皎潔如玉輪一般。
師:而那雲樓半露、那桂香�鳴也只是月亮的一個陪襯。其他同學繼續說。
生:兩首詩都寫了人世間的變化的快速,不過《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菸,一弘海水杯中瀉”,還寫了人世物象的渺小。
生:《天上謠》用了許多神話傳說,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而《夢天》寫的是詩人的一個夢,具有的是夢幻色彩。
(學生笑)
師:我覺得這個同學用“神話色彩”和“夢幻色彩”來界定兩首詩在內容上的不同,很有見地,只是他在表述的時候還缺少了一些有力的依據。他提到色彩,也就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會想到畫面,想想兩首詩顯現出來的畫面有什麼不同?
生:《天上謠》的畫面顯得和諧而清晰,《夢天》的.畫面……(一時語塞)
(學生竊竊私語,一學生說“多變而迷離”)
師:用畫面的“和諧而清晰”和“多變而迷離”這樣來表述說服力要強得多。剛才都是從內容上比較,那麼手法上有什麼異同呢?
生:兩首詩多運用了神話傳說,都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師:想想,兩首詩中的景,與我們所讀到的大多數詩歌中的景,有什麼明顯的不同?
生:詩中的景都是虛景,是想象中的景。
師:這樣的一種想象之景,主要是藉助於哪一種修辭營造出來的?
生(齊):誇張。
師:兩首詩都寫了天上人間,無論詩人選擇怎樣的景象,它只是傳達情感的一個載體。那麼詩的字裡行間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複雜情感?請說說你的理解。
生:對天庭閒適和諧、恆久不變的生活的嚮往。
生:對人世滄桑多變的感慨。
生:對人生短暫的大無奈。
生:還有對自身境遇的不滿。
師:可以說,天庭裡的一切是美妙無比的,然而這樣的生活只是詩人藉助於文字所憧憬的夢,是一種虛幻的存現。詩人真實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我們一起品讀詩人的另一首詩《秋來》。先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自讀一遍。
(學生自讀)
師:再請同學們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
師:鑑賞詩歌,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切入角度,就是從詩歌中的關鍵詞、句切入。你以為這首詩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詩人的情感?
生:“苦”和“恨”。
師:好。“苦”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想想詩人為何而“苦”?
生:因為“秋來”,因為“桐風”。
師:關鍵詞找得很準確。這樣的梧桐秋風讓詩人“心驚”,於是,一些客觀的物象也深深烙上了詩人主觀的情感。能不能從詩中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說明?
生:在詩人的視覺與聽覺中,燈光似乎特別的“衰”微,蟲叫也攜帶著刺人的“寒”意。
師:這還只是表層的“景”苦和“物”苦,而“景”“物”的苦生髮出來的是“心”苦。請找出詩中最能體現詩人“心”苦的關鍵句。
生:“誰看青簡一編書?”
師:這句詩的意思是,這世間有誰來翻閱、欣賞我嘔心瀝血所寫的詩章呢!詩句潛在的含義是什麼?
生:知音難求,懷才不遇。
師:這“苦”,詩中還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請找出這句詩。
生:“思牽今夜腸應直。”
師:“腸”,在自然狀態裡應該是彎曲的,古人形容愁苦鬱結之深也常常用“曲”來表述,同學們能不能舉一個例子?
生: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一句話,說是“腸一日而九回”。
生:柳宗元也有詩句謂之“江流曲似九迴腸”。
師:而李賀卻自鑄新詞,用“腸直”之說,來強化本該彎曲之“腸”卻被強拉成“直”, 其“苦”之意味,不言而喻。這樣的漢字組合,給後人的視覺和心靈都以一種強烈的衝擊,讓人的心為之而悸動。
詩人內心的“苦”自然轉化為心中的“恨”,“恨”是“苦”的深化。那麼詩人又為何而“恨”?
生:“雨冷香魂弔書客”。
生:“秋墳鬼唱鮑家詩”。
師:香魂憑弔,鬼唱鮑詩,而且這樣的“恨”恆久而綿長。詩中的結句化用了“萇弘化碧”的傳說,說的是萇弘因忠貞而遭小人詆譭,剖腸而死,其血為人收藏三年而化為碧玉。
(學生輕聲嘆息)
師:想想,詩的結句意思是什麼?
生:詩人的恨,即使過了千年也無法消釋。
師:這樣的恨,也正是志士懷才不遇的千古同恨啊!詩人上天只能浸漬在虛無飄渺的幻想中,入世又無以找到知音,只能在陰冥的世界裡尋求同調,不亦悲乎!是否可以這樣說,詩人只是遊蕩在天庭與人世中的一個孤魂。然而,正是這個“孤”,使詩人成為中唐詩人中的另類,成為他人無以取代的“這一個”。
自此,我們能否給李賀的詩加上一個修飾語,亦如教材中用“豪放飄逸”修飾李白的詩,用“沉鬱頓挫”修飾杜甫的詩?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環節未能展開)
師:我們可以用“詭異多變”來表述對李賀詩的理解。因為“獨特”,因為“多變”,也就有了李賀詩的“新意”,其實這也正是中唐詩人對既往詩人詩作的一種突圍,正是這樣的“突圍”,才使得唐詩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最後佈置一條作業:課後閱讀李賀的詩作《李憑箜篌引》。傳統的說法,這是一首描述音樂的傑作,但現在有學者以為,詩中的音樂與音樂和音樂家本身並無多大關係,它只是一個媒介,藉助這個媒介,“使得詩人再次領略到某種神秘的意味,並在這種神秘意味的對照下,表達了自己的生存感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過常寶教授語),我們同學又是如何理解這一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