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審美賞析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審美賞析

  【創作背景】這首《攤破浣溪沙》,從“病起蕭蕭兩華”可以看出創作時間,當是李清照後期作品。“木犀花”點出月份當在八月,桂花開時。當時正值大病初癒,心情漸好遂填此詞。

  此詞明確的創作時間無定論,但學者陳祖美給出了她自己的推斷如下:

  從李清照的書序、信函和詩詞中,已知她曾患過兩次大病。一次是其《<金石錄>後序》所云:“餘又大病,僅存喘息”。時間大致在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閏八月;另一次患病,比上次更危重:“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蟻不分,灰釘已具。”(《投內翰公崇禮啟》)這場大病是她蒙受種種毀謗,甚至身系大牢……時間是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此詞是在重病初愈之時所寫,記錄了她在某一天繼續服藥治病的養病生活,推斷此詞約寫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八月,地點當在杭州西湖一帶。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華》賞

  病起蕭蕭兩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賞一】

  這首詞創作於作者的晚年,主要寫她病後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

  “病起”,說明曾經長期臥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動了。“蕭蕭”是頭髮花白稀疏的樣子。詞中系相對病前而言,因為大病,頭髮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頭髮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後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全好,又在夜裡,作者做不了什麼事,只好休息,臥著看月。“臥看”,是因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說明作者心情閒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為傳神。“上”字說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為下弦月,此時入夜還淺。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為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為念了。“豆蔻”為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性辛溫,能去寒溼。“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沖茶而飲的一種方法,頗為講究。“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為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室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閒靜氣氛。

  下片寫白日消閒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閒處好”一是說這樣看書只能閒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說閒時也只能看點閒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閒散在家的人說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緻,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俞平伯說這兩句“寫病後光景恰好。說月又說雨,總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詞選釋》)所見極是。末句將木犀擬人化,結得雋永有致。“木犀”即桂花,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說花終日“向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在把它觀賞。“醞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豔媚人,用“醞藉”形容,亦極得神。“醞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

  此詞格調輕快,心境怡然自得,與同時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

  【賞二】

  這是一首抒情詞。詞中所述多為尋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卻起扣人心絃之效。

  上片以突出寫“病”情為主。“病起蕭蕭兩華,臥看殘月上窗紗”兩句活脫脫地畫出了一幅靜態圖:大病之後方能活動謂之病起,病體初愈顯得更加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飛霜;靜臥在床對著窗兒,看著那彎缺的弦月發出的淡光漸漸地灑滿紗窗。接下兩句“豆蔻連煎熟水,莫分茶”則是寫病後仍需細心調理,所飲用的是用連枝帶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鹽一齊煮成的茶。豆蔻,植物名,為多年生草本;其葉大、披針形,花淡黃色;果實呈扁球形如石榴子,氣味芳香,性溫味辛,可入中藥,去溼、和脾胃。“分茶”一詞在唐宋時具有特殊含義,原來時人飲用之茶通常是放置姜、鹽在茶內一齊煎煮而成的;至於“分茶”則專指不放置姜與鹽之茶。這裡的“莫分茶”顯然是病人此時所飲用的不是“分茶”,而是要飲用放置了姜鹽的茶。姜性辛辣,可驅寒、和胃,與豆蔻連的煎熟水所起的效用是一致的。這裡既可知病人的病是長期抑鬱、生活顛沛所致,雖能“起”而尚未十分痊癒,仍需將養,也可看到時人生活習性之細節,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下片以抒發“閒”情為主。“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兩句是說:養病期間閒居無事,可以盡情閱讀枕邊詩書;門前的風物景象固然優美,但當微風夾著細雨飄灑而下,將樹木花草都刷洗得極為明淨時,眼前的一切豈不是更加清新誘人!詩書與景物對養病的詞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這種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個“好”字、一個“佳”字便點足了。同時也襯托出詞人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結尾句“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寫的是桂花,但實是自喻。桂花以自己的清純幽香無私地面向人們,這種只有奉獻並無索取,這種以內質動人而不以外形取媚的桂花的品質,恰與清照自身的氣質風度相吻合。“醞藉”一詞,常用來形容學問淵深、胸懷寬博、待人寬厚的人中表率,如《歸唐書?權德輿傳》稱他“風流醞藉,為紳羽儀”。武士愛馬、詩人愛花,我們的女詞人清照在一首《天》詞中對桂花作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畫欄開處冠中秋”的高譽,為什麼對桂花給予了這多的厚愛?答案不就在“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之中嗎!這確是畫龍點睛之句,有了它,全首詞便活了,連那些抒寫病態、閒情的尋常句子,都憑添了更進一層的深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