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李清照詩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論文範文

淺論李清照詩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論文範文

  【論文關鍵詞】李清照 詩 愛國主義

  【論文摘要】在詞學研究中,李清照是僅次於蘇軾的研究熱點,以往研究者多半關注其詞作成就,但實際上李清照是詩詞兼擅。特別是詩,由於自古以來它在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李清照是不可能忽視的。

  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譽盛名。她是一位詩詞文賦兼擅,有著多方面藝術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詩文散佚太多,欲窺豹一斑者不可得,歷來學者鮮有提及。然而學者對其詩評價卻極高,稱她的詩可與李白、杜甫、陶淵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過幸福,也飽經了苦難。尚18歲,與情投意合的趙明誠結婚。期間,夫婦倆詩詞酬唱,生活舒心適意。此時,閨房繡戶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滿幸福的婚姻愛情便成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寧靜的生活使之詩詞風格意境舒暢。隨著趙明誠的出仕,夫妻恩愛卻短暫分離,生活出現了暫時的缺憾,此時多創作表達相思夫君之詞。靖康之難是李清照的人生轉折,她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南渡後,她遺留下來的詩多是這以後所作,僅存詩近20首。這些詩文“抒情言志”,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往昔美滿自由生活的回憶,體現了李清照不圖偏安,志圖報國計程車大夫情懷。

  靖康之難前,《分得知字》為李清照和詩友在一起分韻作詩所成。《感懷》作於宣和三年,是在與趙明誠屏居之後,趙明誠出仕時所作,表現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潔的品格。《詩和張文潛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發生安史之亂的原因,透過總結歷史教訓,表現了李清照對北宋末年朝政的擔憂。“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尊,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借古諷今,揭示當朝政治危機,不難看出李清照赤忱的愛國之心。靖康之難以後,李清照於建炎三年,1129年,隨夫乘舟出蕪湖,沿江而上至烏江縣,創作了千古流傳的《烏江》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諷刺了宋朝統治者偏安偷生。《詠史》是借古嘲今,斥責了由金人扶持的偽齊、偽楚政權,對於在民族危難之際保持民族氣節的人士給予讚揚和肯定。李清照於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應酬後宮,是歌功頌德之作。《偶成》於趙明誠去世後所作,詩中撫今憶昔,從“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懷似往昔”,表達了詩人對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題八詠樓》時,李清照在金華避亂,“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於後人愁”她感嘆祖國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現了她強烈的憂國之心。同時作的《釣臺》,“臣艦隻緣因利往”形象地刻畫了受名韁利索所羈的世人形象,“往來有愧先生德”,是對漢隱士嚴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於病中越發思鄉,作《春殘》以抒發思鄉之情,“春殘何事苦思鄉”可見她思鄉之切、之苦。《曉夢》是唯一一首記夢詩,全詩想象豐富,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尋求解脫苦悶的心情。《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其中,李清照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原百姓的關切懷念。《斷句七則》描述了詩人南渡以後的生活和時時感傷。

  在李清照遺留下來的詩篇中,其中《詩和張文潛二首》是一首為數不多的和詩佳作,詩作中充分體現了詩人的過人之識和高超文藝。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自唐以來,人們多把責任推到楊貴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這兩首和作,不附和歌頌中興大業,也不同於即景撫今弔古、感嘆百年興廢,而是著重解析天寶事變的歷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亂后皇室內部鬥爭的深化,從總結歷史教訓方面拓展詩作意蘊,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鑑當渠成,簡策汗青今具在”、“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醜深如崖”,見出詩人有超人的識度,應該說沒有深刻的歷史反思是難以做到的。

  在宋代,幾乎沒有哪一位詩人沒有寫過和韻次韻之作。但是和韻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韻的限制,一般不容易寫好,所以和韻之篇少有名作。關於這兩首和詩,人們評價不一。有認為二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鹿革脯矣”。也有認為二詩“未為佳作”,不過基本都承認“出婦人亦不易”。

  從這兩首詩來看,應該說寫的比較直白,但也應看到兩詩寫得非常流暢恢廓,兩首詩在思想內容上渾然一體。而且詩作採摭了唐末以來的正史、野史筆記傳說,融化了大量歷史掌故,寫來蘊含深遠,顯示出詩人深廣的文化素養。而且詩人有時作詩用險韻,即以她和張文潛的這兩首詩來看,實際不是和韻,而是次韻。即完全按照原詩的韻字和次序。以次韻之作,完全按照張文潛的原詩的韻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張文潛思路的限制,能寫到如此不能不讓人佩服其詩藝之高超。

  詩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獲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帶論的.。一個文人要想證明自己有識見、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學中作抽象的思考,而是要在具體史實的褒貶中體現才力。在這裡史與詩有著血緣關係,錢謙益說:“詩之義不能不本於史。”李清照在和詩中回顧了具體史實,但就在這種回顧中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識見。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意境。詩詞的最大特點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李清照和詩雖行文較直白,跳躍性不是太大,但其筆力還是凝練的。關鍵是她沒有人云亦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體現了自己對歷史的感受,且識見卓越,不能說沒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兩首詩的結尾用典,讓人感覺意味深長,細細琢磨又覺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徹,完全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

  由此不難看出,她的詩多有哲理感悟、愛國抗敵的大夫情感。所以,愛國主義精神是李清照詩文創作的亮點。

  李清照在她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詩作中,生動地展示了她的情感歷程和生命歷程:崇尚高潔之志;愛國抗敵之思想;針砭時弊之情感。這些詩大多與民族興亡直接有關,幾乎沒有一首是感嘆個人得失,際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為一個女子卻難得的政治胸懷、民族氣節、雄偉氣概。而這些詩歌的創作也無不體現其藝術價值之高。

  首先,詩人善於根據不同題材選擇不同的形式內容構成和諧統一的詩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屬七言絕句,基調淒涼,詩中只有花與月,都是紅顏易碎,感懷傷時之物。作者觸景生情,傳達了南渡以後,國已不國,家已不家,四處流浪之感,和對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滿生活反對懷念。其次,詩人針砭時弊,干預現實,還巧妙地引用歷史人物故事,與現實社會形成對比,增強詩歌的政治傾向性。在《詠史》中,引用兩漢王莽篡政的歷史借古諷今,嚴斥了金人扶持的偽楚偽齊政權。史中還讚揚了嵇康注重氣節,敢於鬥爭的骨氣,表達對當朝賣國求榮小人的憤慨。最後,李清照的每首詩都各有其特點,都有典故。

  總之,李清照的詩具有的政治情懷,強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對英雄主義人生觀的歌頌。無論生活在幸福美滿的家庭中,還是處於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李清照都傳達了一個聲音:愛國思鄉!這種士大夫的情懷非閨中女子所能言。

  參考文獻:

  [1]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

  [2]陳祖美.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