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詩詞
《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詩詞
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牌名,又名“憶吹簫”等。那麼你知道《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詩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鳳凰臺上憶吹簫 李清照 宋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註釋】:
①金猊:獅形銅香爐。
②紅浪:紅色被鋪亂攤在床上,有如波浪。
③寶奩:華貴的梳妝鏡匣。
④者:通“這”。
⑤陽關:語出《陽關三疊》,是唐宋時的送別曲。
⑥武陵人遠:引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離開後再去便找不到路徑了。
【譯文】:
獅子造型的銅爐裡薰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後,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賞析】:
本詞抒寫惜別的深情和刻骨銘心的懷念。上片寫不忍丈夫離去,著意刻畫慵懶的情態,下片著重寫懷念和痴情。筆觸細膩生動,抒情極悽婉。上片開頭五句只寫一個“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換新香點燃,一慵也;被也不疊,任憑胡亂攤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後連頭也不願梳,何談化妝,三慵也;梳妝匣上落滿灰塵,懶得擦,懶得動,四慵也;日上簾鉤,人才起床,五慵也。詞人為何如此慵懶而沒心情?原來是“生怕離懷別苦”。這句為全詞之眼,在上片的中間位置,括上而啟下。表現出夫妻離別前一詞人百無聊賴的神態、複雜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緒;“多少事,欲說還休”。體現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楊慎評此句說:“‘欲說還休’,與‘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楊慎批點本《草堂詩餘》卷四)。可謂深得其心。因為告訴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煩惱而已,故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深情啊!歇拍三句為上片之警策,本來因怕分別才容顏瘦損,但作者偏不直接說出。“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那是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彌足矣。下片設想別後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躍,省略瞭如何分另如何餞行的過程,直接寫別後的情景。“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以下三句近乎痴話。流水本是無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這樣寫,才突出詞人的孤獨與痴情。一是寫出終日在樓前凝眸遠眺,或盼信或望歸。二是樓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證明體驗她的痴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結拍三句用頂真格將詞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麼?含蓄而又明確,與上片結拍的寫法屬同一機抒。深際飛評雲:“清風朗月,陡化為楚雲巫雨,阿閣洞房,立變為離亭別墅”(《草堂詩餘》正集卷三)。全詞心理刻畫十分細膩精緻,在封建女性文學中實屬難能可貴。
拓展閱讀:
創作背景
相傳戰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因自幼愛玉,小名弄玉,精通音律,尤擅吹笙。到了及笄之年,秦穆公開始為心肝寶貝物色夫君,這弄玉卻說什麼也不嫁。秦穆公明白女兒的心思,可是,上哪兒找一個能和女兒般配的音樂高手呢?
一天晚上,弄玉在月光下吹笙,依稀聽見有簫聲傳來,竟在與自己的笙樂相和。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如此。秦穆公派人尋訪,一直尋至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叫蕭史的青年,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他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裡。”
就這樣,弄玉終於和蕭史得以相見,終成眷屬。蕭史教弄玉吹簫,過了十年,二人的吹簫水平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能以簫聲吸引鳳凰飛來。秦穆公就建了一座鳳凰臺給夫婦二人居住。有一天,二人在臺上吹簫,突見一雙金龍紫鳳飛來,弄玉坐上紫鳳,蕭史跨上金龍,雙雙化仙而去。詞牌《鳳凰臺上憶吹簫》由此傳說而來。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1],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15]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