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浪淘沙·簾外五更風》賞析

李清照《浪淘沙·簾外五更風》賞析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李清照《浪淘沙·簾外五更風》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清照《浪淘沙·簾外五更風》賞析 篇1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

  賞析

  詞的上片:“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在一片淒涼懷抱中引起對往昔溫馨生活的回憶。“五更”,這是一天中最陰暗、最寒冷的時辰,“五更風”也最為悽緊。睡夢中的“我”被風聲的攪擾和寒氣的侵逼所驚醒,醒來之後愈感枕冷衾寒,無限孤獨。“畫樓重上與誰同?”是說再也沒有往日攜手同上高樓的閨中知己了,與《孤雁兒》中“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所抒發的是同一感情。“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前一句與詞人在《金石錄後序》中所追述的她與丈夫趙明誠在歸來堂中度過的那段美好溫馨的生活是吻合的。“撥火”即“翻香”。蔡伸《滿庭芳》“玉鼎翻香,紅爐疊勝,綺窗疏雨瀟瀟。”寫的便是閨中這一旖旎風光。但與寶篆一詞合起來看,還有一層一直未被人注意的隱義。“寶篆”有二義:一指香爐中升起的嫋嫋爐煙,曲折迴環狀如古篆之體;一指古代道書、秘籍都是用古篆書寫,故稱道書、秘籍為寶篆。王勃《乾元殿頌·序》:“靈爻密發,八方昭大有之和;寶篆潛開,六合啟同人之會。”序文中的“大有”、“同人”皆為《周易》卦名。前者乃盛世至治之象,後者乃同心共濟之象。“寶篆成空”,言當時曾因爐煙而預卜它年共享太平,志同道合以了此生,而此時回首往事盡成空願,如爐煙之飄散,已無蹤跡。“玉釵斜撥火”句,並非泛泛之細節回憶。按蘇軾《翻香令》詞:“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據蘇詞可知,“玉釵斜撥火”正是“嫌怕斷頭煙”之意。俗謂夫妻不能偕老,曰“燒斷頭香”。

  詞的下片:“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這三句詞也與建炎三年趙明誠病逝建康(今南京)以後詞人的遭遇相吻合。“紫金峰”即建康之鐘山。《廣弘明集》卷三十錄陳徐孝克(徐陵弟)《仰合令君攝山棲霞寺山房夜坐六韻》詩:“戒壇青雲路,靈相紫金峰。”據《輿地志》載:攝山在江蘇江寧縣東北,亦名棲霞山。攝山乃鐘山之支脈,兩山相望可見。徐詩中所言“靈相紫金峰”就是指鐘山而言(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失考)。趙明誠於建炎三年病逝建康,易安大病。是年冬因張飛卿玉壺頒金事,乃到越州外廷投獻家中銅器。此後因虜勢日逼,易安乃隨御舟逃難江中,此詞當作於這一時期。“回首”與“記得”俱以回憶追述口吻出之,然所憶情事及時間卻有喜憂先後之別。“玉釵斜撥火”乃是對歸來堂中溫馨生活的追憶;“回首紫金峰”則是易安逃離建康(今南京)時追悼亡夫,望中淚眼但見“雨潤煙濃”。“一江”句化用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意,言愁如一江春浪,流無盡時,醉中醒中俱在心頭。歇拍“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乃指明誠卒後悲痛欲絕,此不盡之淚非羅襟所能盡搵。康與之《憶秦娥》詞:“天寒尚怯春衫薄。春衫薄。不堪搵淚,為君彈卻。”據此可知,“留得羅襟前日淚”,乃指從前明誠卒時悲泣之淚,至此仍搵而未盡。“彈與徵鴻”,既是說往事雖隨徵鴻而去,杳無蹤跡,然思念亡人淚猶在襟,也是說襟上餘淚(心中餘悲)只能彈與徵鴻(訴與徵鴻),更無人間親人可訴。如此作結,將全詞抒發的憂愁、悲哀與孤苦無依之情推向高潮,直可令讀者不忍卒讀,為之憮然掩泣。

  李清照《浪淘沙·簾外五更風》賞析 篇2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作者為宋朝詩人李清照。其古詩全文如下: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

  【前言】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最早見於宋代的《草堂詩餘》,詞作者為無名氏。宋代至明代大多文人以為此詞作者為歐陽修,清代至近代有個別學者推斷此詞是李清照為亡夫趙明誠所作,但沒有翔實證據證明為李清照所作,所以權威學者如王學初等將此詞劃為李清照存疑詞。

  這詞寫得極其悽惋,感傷成分濃厚,可是讀後並不感到消沉頹喪,反而被其流注於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所打動,引起共鳴,寄予同情。一方面,與專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關。這類作品,因受題材—家常瑣細,寫法—今昔相比的制約,類多追思往事,敘寫夢境,或表哀思,或訴衷腸,字字句句,無不從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摯深厚,語調委婉低迴,故爾極饒情致,扣人心絃。

  【註釋】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稱作《浪淘沙令》,五代時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五十四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多作激越悽壯之音。

  ②畫樓:華麗的樓閣。

  ③撥火:因為篆香燃過後成香灰,必須撥除香灰避免斷了火路。

  ④寶篆:即篆香,一種香屑縈迴象篆文一樣的香。黃庭堅《畫堂春》:“寶篆煙消龍鳳,畫屏雲鎖瀟湘。”

  ⑤紫金峰:即鐘山,在今南京中山門外。

  ⑥雨潤煙濃:是指水蒸汽騰騰,霧氣濃郁。

  ⑦羅襟:意指羅襦的前襟。

  ⑧彈:揮灑。徵鴻:即大雁。

  【翻譯】

  五更時分一陣悽風從簾外吹進來,把我從夢中驚醒過來。要想重新登上畫樓卻不知道該與誰一道?記得當年無聊的用玉釵撥弄香火,如今寶篆香已經燃燒殆盡。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騰騰煙霧繚繞,看不到山的本來面目。看著一江春水向東流去,人卻在半醒半醉之間。羅襦襟前還留著國破夫亡的的淚水,撫去這些把它們交付給遠飛的.大雁。

  【賞析】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發端兩句,看似平淡,實最沉痛。“吹夢無蹤,”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正在做著好夢。夢中相見,互訴衷腸,兩情縫蜷,分外親暱。孰料五更時分一陣悽風突然襲來,把好夢吹散,致使夢中情事,似有似無,‘若隱若現,依稀恍惚,了無蹤影。一是說在漫漫長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過去了,直到五更天將亮時,悽風透過簾幕吹進室內,一股寒氣直撲過來,人被攪擾驚醒,整整一夜,壓根兒沒有進入夢境。

  醒來之後,只覺形單影雋,枕冷襲寒,空蕩蕩一無所有。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正如小晏所說:“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阮郎歸》)所以如此,乃緣“簾外五更風”在作怪。“五更風”最會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過。《如夢令》雲:“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小別輕分,秦七尚感了無意緒,那死生異路,幽明永隔,除夢裡有時相見,別無他法,然而“和夢也,新來不做。”則詞人悽苦之情,又該怎樣。這兩句,實是一種不勝惋惜而又無限憎恨極其沉痛的呼喚。此中情意,在下面幾句中,表達得更為深刻。

  詞人醒後,抬眼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畫樓”打入腦際的,便是“重上”。因為在封建時代,妝樓與閨閣,是貴婦人主要活動場所。諸如登樓遠眺,憑欄共語,飲酒賦詩,挑燈研讀,都是在這個狹小的天地裡。而這些閨帷韻事,唱隨之樂,如今一去不復返了。所以一提及“畫樓”,不期然而然的會發出“與誰同”的感慨。“與誰同”這一問,既說明詞人正處於載獨無依的境況中,同時還傾吐了重上時必是孤單單地無人相伴。箇中滋味,與另詞《御街行》“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所表達的情懷相一致。同樣問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讀了,也會為之一掬同情之淚。

  “記得玉釵斜撥火”二句,很明顯是從“畫樓”而憶及的閨中韻事之一。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與痛苦之中,人們越是會常常憶起過去印象最深、極饒情趣的瑣事,希望從飽含幸福與辛酸的回憶中,得到一點安慰。如前所述,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處,研究學問,日以繼夜,樂此不疲。“玉釵斜撥火”這節的描寫,正是對那時美好生活的追憶。“斜撥火”這一動作看閨帷中溫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畫了出來,使讀者彷彿看到詞人正手執玉釵,輕輕地撥弄著篆香上的灰燼。連她那興致勃勃、心情歡快的神情和心靈手巧、嫻熟利落的舉止,都能體察得出。對當事人來說,這印象實在太深了,時刻不忘,恍如昨事。“記得”二字就表達了這種情意。而人們也能想象到:他們夫婦倆當年點著篆香,相對而坐,望著升起的煙柱,嗅著散發的芳香,冥思遐想,意會神謀,安定閒適,怡然自得的歡樂情景。“瑞腦香消魂夢斷,”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著的“寶篆”一樣煙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夢一樣,無影無蹤,莫可追尋了。“寶篆成空,”份量極重,決不是小別輕分時“香冷金貌”、“瑞腦香消”所能比擬,簡直可以說“萬事皆空。”

  過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畫樓重上”而來。“回首”一句,自是載獨無依,東西漂泊。歡樂也好,悲傷也好,都在詞人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每一思及,總想從這裡找回什麼,以慰愁懷,然而眼前所見,卻是“雨潤煙濃”水氣雲騰,煙霧彌俊,籠翠峰巒,擋住視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愛的故鄉,那親人“千里孤墳”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說了。’於是悲從中來,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洶湧,滾滾東流,不可遏止。“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蘊蓄的愁思,不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國家危難局勢飄搖之悲。這險惡的現實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場醒猶未醒的惡夢,噬齧著詩人破碎的心靈。頓使她陷於如醉如痴、迷離恍惚的狀態中。此七字蘊義最富,極為含蓄,是全詞的警句。陳廷焯說:“情詞悽絕,多少血淚,”

  “回首紫金峰,”故鄉邀遠,往事如煙,詞人不禁清然淚下。“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這句措辭有力,悲中帶憤。“留得”一詞,與上文“記得”“回首”一氣貫通,使全詞結構更加顯得縝密。“前日淚”是指國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積累拋下的痛苦之淚。故鄉遠隔,親人永別,千言萬語,向誰訴說,她只得把滿腔悲痛與憤慨所凝成的血淚,從溼透了的羅襟上擰了下來,對著徵鴻用力彈去。“彈與徵鴻”,化用鴻雁傳書事,可與朱希真“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相見歡》)同樣設想新奇。但就悼亡而言,則以借用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絃”(《贈兄秀才入軍》)句意,較為貼切。意思是說望著天際的歸鴻,“倚樓無語理瑤琴,”透過琴聲訴說悽苦情懷,寄託哀思,柳永所謂“無侈恨一,相思意,盡分付徵鴻”(《雪梅香》)、賀鑄“恨登山臨水,手寄七絃桐鄉目送歸鴻”(《六州歌頭》),所有詞均如此都是這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