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品鑑賞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品鑑賞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下面是其作品鑑賞,歡迎閱讀。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作品鑑賞: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覆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歷的生動情景,會歷歷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歷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裡,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遊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划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裡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裡需要重複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裡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裡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複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划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ōulù]”,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裡,戛[jiá]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詞中不是流水賬式地寫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裡怎麼玩,只在字裡行間把經過作了交代。作者也並沒有寫“我玩得多麼高興呀”之類,而只用了“常記”、“沉醉”、“興盡”、“晚”幾個字,就把她遊賞的歡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善於剪裁,僅僅截取了醉歸途中、誤入荷塘、驚飛水鳥這個“鏡頭”,稍加點染,就寫出了她這次郊遊中不同一般、最難以忘懷之處,使讀者不僅如臨其境,也如聞其聲。總之,這首小詞,雖然並無深意,但寫得簡練、生動而傳神,今天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另外,一個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遊玩,還喝得大醉,這在今天也是不多見的,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宋代,那就更為稀罕了。這也表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個方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