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獨坐敬亭山》教案範文

李白《獨坐敬亭山》教案範文

  【教學內容】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

  3、能透過朗讀、繪畫和想象,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同學們以前學過李白的詩嗎?誰來給大家背一首呢?(如:《靜夜思》等)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

  2、解題:

  誰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上的註釋或課外資料來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麼?

  二、初讀古詩

  師:詩人獨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讓我們讀讀古詩。

  生齊讀──抽生讀──再齊讀(把古詩讀正確、流利,並在讀中感知古詩大意。)

  三、自讀自悟詩意

  1、學習詩的一、二兩句:

  ⑴ 自學:

  ① 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 結合詩句,利用字典、課文註釋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⑵ 反饋自學情況:

  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李白在這首詩中描繪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呢?請同學們把詩中所描寫的畫面畫在黑板上。(學生面露難色,不敢上臺。)

  老師又減輕難度:你想到了什麼就畫什麼,畫不完也沒關係,其他同學還可以補充,我們共同來完成這一幅畫。究竟這些同學畫得對不對,好不好,就請大家根據詩句的意思來評價,看看你是不是把詩句讀懂了。

  (一會兒,幾雙小手舉起)老師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畫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畫了一個亭子,亭子中站著詩人。

  剛畫完,就有學生提意見:

  詩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麼畫起是站著的呢?這時,又有幾個學生附和。這位一聽有道理,趕快將人畫成坐著的了。

  師引導:下面的同學說得很對,黑板上的同學也改得很好,你們讀得可真仔細,非常好。誰能接著畫出詩中的景象呢?

  (學生受到了鼓勵表揚,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紛紛舉起)

  生2:走上臺,很認真細緻地在天空中畫了兩片雲,又畫了一隻鳥。

  師問:他畫得好嗎?

  生甲:他的鳥畫得很好。

  生乙:他畫得不好。詩中說“眾鳥高飛盡”,“眾鳥”說明有很多隻鳥,他卻只畫了一隻鳥。

  師:你說得有道理,能上來幫他改一改嗎?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畫了幾隻鳥。

  師問:這下他畫對了嗎?

  生丙:我覺得不對。因為“眾鳥高飛盡”是說鳥飛得很高,很遠,都快看不見了。他卻把鳥畫得這麼大,這麼清楚。

  (同學們都用讚許的目光看著發言的學生)

  師:這些鳥改怎麼畫,你上去畫出來,好嗎?

  生丙,興致勃勃地走上臺,用簡筆畫畫了一排小小的鳥影。

  師:這下,他畫對了嗎?

  生齊答:對了!

  師小結:

  剛才,你們讀詩讀得很認真,畫兒也畫得很好。你們仔細琢磨了詩中每個字、每個詞的意思,認真體會詩中每句話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你們用老師講,自己就讀懂了詩中所描繪的畫面,你們真能幹!讓我們來讀讀詩的第一、二句吧。(齊讀)

  詩的'第一、二句所寫的景色,給你什麼感覺呢?

  (孤獨、淒涼、幽靜)

  (這個環節,利用了中年級學生喜歡畫畫兒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繪畫中、討論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想象畫面”的學習習慣。這種方法,適合於寫景的詩,而且,詩中的畫面容易畫出來。)

  2、學習詩的第三、四句:

  師:詩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對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們一起來讀讀後面兩句吧!

  生:交流自己對詞和句的理解。(師生評議)

  盡:沒有了。

  孤雲:孤單的雲,也就是隻有那一片雲。

  閒:休閒,休息。

  厭:滿足。

  詩句意思:後兩句意思怎樣說才通順?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說語意才順。這是理解古詩詩句意思的一種方法。)

  (詩意:一群群鳥全飛光了,天上的那片雲獨自飄來飄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誰也不厭煩誰。)

  三、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師:常說“寫景是為了抒情”,那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介紹寫作背景。學生結合背景資料理解:

  (為以後學生學習利用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埋下伏筆。)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體會作者感情,自己練讀這首詩。

  2、指讀全詩,教師範讀指導,學生練讀。

  3、背誦全詩。

  五、佈置作業

  1、熟背、默寫《獨坐敬亭山》。

  2、課外閱讀李白其它的詩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