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的原因

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的原因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被唐玄宗逐出朝廷的原因,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白曾經被唐玄宗逐出朝廷,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天寶元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徵召李白進京。李白接到命令,以為可以從此仕途通達,不再灰頭土臉地生活在蓬蒿之間,於是“仰天大笑出門去”,從山東兗州啟程奔赴長安。到達長安不久,他在金鑾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見。雖然玄宗並沒有給李白安排什麼官職,只是讓他待詔翰林,但是,這個臨時、候補的身份,卻讓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楊貴妃的機會。

  有證據表明,李白進入宮廷之後,的確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為翰林供奉的當年十月,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溫泉宮,李白奉命隨侍並且寫了《侍從遊宿溫泉宮》等詩。天寶二年初春,宮中行樂,玄宗親自作曲,想要以新詞入曲,於是急召李白。當時李白正在酒店裡喝得爛醉,但是,被抬進宮中,涼水潑面之後,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十餘首詩——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興,讚賞有加。仲春,玄宗遊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隨並寫了《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暮春,玄宗跟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觀賞牡丹,一時興起,命李白創作新詞,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氣就寫了三首詩,專門歌詠楊貴妃的美貌。這組題為《清平調詞》的三首詩歌,詞藻華麗,名句琳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寫出了楊貴妃的美豔神韻,每一首詩都堪稱名作。夏天,玄宗泛舟白蓮池,李白奉命寫了《白蓮花開序》。除了上述作品,李白還寫過其他一些應制之作。從玄宗的頻繁徵召、命其作詩這兩點看,對於李白的敏捷詩才,他是十分滿意的。從另一方面看,李白也完全勝任供奉翰林一職。

  按理說,唐玄宗李隆基讓誰捲鋪蓋,也不應該讓李白走人。但是,捲鋪蓋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寶三載春天,李白不得不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後不過一年半時間。

  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新唐書》本傳說是李白自己懇求退出朝廷回到家鄉的,“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這當然是有緣故的,即李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也就是說,皇帝身邊的人已經很討厭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繼續待在皇帝身邊,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識到,繼續待在朝廷已經沒有意義。換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邊的人,例如楊貴妃,例如高力士。

  當今權威的文學史教材,一般根據李白的.自述,認定是因為朝廷中的權貴讒毀,李白被迫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換言之,是朝中權貴將李白排擠出朝廷的。

  我認為,李白懇求還山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一般權貴排斥李白的說法,也不太可信。李白擔任翰林供奉期間,未見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圖和行動,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權貴叫板,不可能妨礙任何當政者的利益。此外,從李白前後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動離開朝廷的,他離開朝廷,絕對是迫不得已的。無論是皇帝親近之人的厭惡,還是一般的朝廷權貴的排擠,最後下命令的總歸是玄宗皇帝。天寶初年的李隆基,還是能夠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離開朝廷、離開長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歡李白。

  唐玄宗為什麼要將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長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誤他的事。具體地說,就是喜歡飲酒的李白洩露了宮廷的秘密。範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清人王琦懷疑李白“曾醉中洩漏禁中事機,明皇因是疏之”。本來,玄宗召李白進宮是為了點綴文采、“潤色鴻業”的,孰料李白是一個貪杯嗜酒、口沒遮攔的主兒,這當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為不滿。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漢朝的東方朔,但實際上他做不到東方朔那樣超脫飄逸。《玉壺吟》一詩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西施宜笑復宜顰,醜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認自己由於沒有學到東方朔隱藏真實心跡、滑稽調笑周旋於帝王身邊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馬相如,也不是東方朔,他有較強的自尊心,言語之間難免有鋒芒,他常常醉酒,難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於只扮演“俳優”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現實。這些,應該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魷魚的主要原因。

  劉備託孤不是謎,而是明白的歷史事實。而他的一句"君可自取",不見得就是試探諸葛亮,更有可能是對諸葛亮代替劉禪當皇帝的認可。

  章武三年春,東征失敗的劉備率軍返回蜀中。大軍到了永安,亦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帝城,劉備疾病加重,自感將不久於人世,於是急召諸葛亮等重臣來到自己身邊,準備託孤之事。

  古人託孤,是一件很慎重的事。託的好,帝業得以延續;託的不好,江山易人。劉備雖名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但到他這一代時,家境已敗落到“與母販履織蓆為業”的地步。幾十年慘淡經營,劉備在軍閥林立的混亂局面中立住了腳,三分天下有其一,在他花甲之年登上了帝王的寶座。而今大業未成,又遭新敗,自己卻將撒手人間,劉備當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受。此時,劉備之子劉禪已有十七歲,論年齡,不算年幼,但劉禪是個沒有本事的人,俗稱“扶不起來的劉阿斗“。對於兒子的德才,劉備自然心中有數,不可指望獨撐局面,必須要有人加以輔佐。然而此時,於劉備情同手足的關羽、張飛先後去世,遍觀蜀中,唯有諸葛亮是可寄託之人。

  劉備與諸葛亮,從三顧始到託孤止,他們的君臣關係被傳為千古佳話,這種和諧的君臣關係成為歷朝歷代效法的楷模。劉備對諸葛亮,先是降格以求,後是施之於重任;諸葛亮於劉備,不僅僅在於他的竭盡禪思,屢建奇功,更在於他對於劉備的忠心耿耿。正是基於對諸葛亮的深刻了解,劉備才把輔佐劉禪的大任交於了諸葛亮。

  然而,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卻引起人們許多猜測。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說,這是劉備故意考驗諸葛亮的話,意即劉備臨終時,仍不能對諸葛亮百分之百的放心。這就是所謂的劉備託孤之謎。有的人在描述這段歷史時,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說諸葛亮聽了這番話,誠惶誠恐,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跪在地上,直到把頭都磕破了,才贏得劉備的信任。

  時下理論研究盛刮“新意”風,文不驚人死不休。理論研究,史學嚴加搞出新意本應提倡,但切忌形而上學。沒有新意硬要搞出新意,新意便被扭曲。劉備對諸葛亮有十餘年的瞭解,用現在的話。亦可說為考查,因此,把輔佐之事託付於諸葛亮,是建立在對諸葛亮深刻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礎上的。我們研究歷史,既要看歷史的淵源,又要看歷史的發展,既要分析歷史的具體事件,又要聯絡歷史背景,切不可在一些細節上鑽牛角尖,更不能為新意而新意,把歷史研究引向死衚衕。

  劉備託孤不是謎,而是明白的歷史事實。而他的一句"君可自取",不見得就是試探諸葛亮,更有可能是對諸葛亮代替自己當皇帝的認可。從這個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了作為政治家的劉備,確實有他的獨到之處,在那個封建世襲制年代,他已經具備了民主思想的萌芽。他並沒有把世襲制看成是鐵板一塊,不可更改的定義,僅這一點,仍有其現實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