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教學實錄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教學實錄

  一、課前談話:

  T:你認識我麼?(S回答略)

  T:蘇東坡認識麼?杜甫知道麼?李白知道麼?知道的把手舉高點!你知道李白有幾個名字?(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李白 李太白 )

  S:青蓮居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李青蓮)

  T:那我們就可以說是“李青蓮”。

  T:回顧李白的詩。誰來背幾首?誰來!(S都比較緊張)

  靜夜思 望廬山瀑布(學生齊背)

  T:靜夜思,永恆的話題……古老與現代(老師用抒情的語言來描述,略)。那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S:思念家鄉。

  T:是啊,那是一個鄉愁(板書:鄉愁滿懷),還有麼?

  S:望廬山瀑布。(緊張)S齊背。

  T: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S:瀟灑的李白。

  S:很愛遊玩。

  T:是一個寄情山水的李白。(板書:寄情山水)

  T:從《贈汪倫》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S:戀戀不捨 (板書:有情有意)

  T:從上面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豐滿的李白,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

  二、初讀。

  1、讀題。解題。

  (1)T:誰知道敬亭山?(講解:很多大詩人都去過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詩篇,所以後來又叫做“詩山”。——讓學生理解江南詩山的來由。)

  (2)再讀題。

  T:敬亭山前面有獨坐,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它帶著點什麼?

  S讀(讀得很慢)

  T:你為什麼這麼讀?

  T:再請個小朋友讀。(再讀課題)引:為什麼這麼輕?

  S:李白很孤獨。

  2、讀詩歌。

  (1)自由練讀。

  老師提示:讀文章,先練習。按自己的節奏讀兩邊。(好像沒有特別的要求,只是叫學生讀2遍,目標不是很明確。)

  (2)指名讀。

  T:讀的多好啊!字正腔圓。

  T:誰再來讀給其他同學聽聽。

  T:誰來做個小小講解員啊,來評價評價啊。(學生比較緊張)

  S1:他讀得孤獨一些

  S2:他讀的比較漫長,說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齊讀。

  (4)質疑:

  T:小朋友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啊!

  S:為什麼相看兩不厭?T: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S:為什麼只有徑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為什麼只有一多雲飄來飄去?

  S:為什麼這裡的鳥都飛走了?

  T:李白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他寫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走進《獨坐敬亭山》

  T:請同學們讀課題。(S讀)

  (5)獨:說詞語。

  S:孤獨、獨自、獨一無二……

  (6)再讀題。

  三、細讀。

  1、找

  T:下面的古詩裡面分別也寫了作者一個人,那些詞語告訴你只有李白一個人呢?一句一句的讀,一個一個的劃。

  S找

  2、交流:

  S:眾鳥高飛盡的“飛盡”

  T:這句話寫了什麼?

  S(回答略)

  T:一隻鳥也沒有了,那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啊?還有麼?

  S:孤雲獨去閒的“獨去”。就是說……(略)

  T:滿山不見一隻鳥,不聞一絲鳥鳴;遼闊的上空不見一朵白雲……這是一座怎樣的徑庭山啊?!

  S:死氣沉沉

  S:清閒

  3、指讀。齊讀。

  T:最後的雲也不見了,李白的心裡悠閒麼?

  S再讀。

  T:“你的眼裡只有我,我的眼裡只有你。相看兩不不厭,只有敬亭山!

  T:還有麼?

  S:“只有徑亭山。”

  T:在李白的眼裡有云麼?

  S:沒有!

  T:有鳥麼?

  S:沒有!

  T:還有麼?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兩個人看來看去,怎麼也看不厭。……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誰也看不厭。

  板書“厭”字(體字)

  T:一張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給你怎樣的感覺?S回答(略)

  T: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怎麼看也看不厭。誰來讀。

  S讀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讀。

  四、研讀。

  1、體會孤獨

  T:好一句“相看兩不厭,只有徑庭山”。李白啊李白,你遊歷了那麼多名山……為什麼這麼深情地看著徑庭山呢?(孤獨)

  T:你又是從哪裡感受到了“孤獨”呢?

  S:“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T:我們一起讀前兩句。

  S讀。

  T:那無情的鳥兒在棄他而去,在李白的眼裡,那是高傲的雲在棄他而去。

  S:再讀。

  過渡:

  T:在自然環境中,鳥飛雲走,是很自然的。為什麼這時候的李白卻是那麼孤獨?你想過麼?

  S(略)

  2、介紹背景

  T:老師來介紹一下背景。(李白罷官的時候,……孤獨寂寞)

  T:現在你明白了麼?誰再來讀讀前2句。

  3、讀。

  S讀。個人讀,齊讀。

  4、配樂,範讀。

  T:閉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樣的一情景呢?人看山,山看著人,人陪伴著山,山陪伴著人。

  (朗誦)

  S齊讀

  T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兩個李白,分明是兩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麼話想對敬亭山說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麼話對李白說呢。(T的朗誦是深情的,深沉的。)

  5、練習: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

  (2)S寫,T巡視。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獨麼,連雲和鳥都遺棄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會遺棄你!

  S:朋友,現在只有我倆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們都很孤獨。

  S:李白,我真為你感到孤獨!

  (4)引讀。

  T:啊!鳥兒和雲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裡真有點死氣沉沉啊。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

  S:“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精彩!!師生的交流語言連起來像一首詩,教師用詩般的`語言把幾個學生的交流穿起來。)

  T:相看兩不厭,只有李青蓮!

  五、拓展。

  補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讀,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S讀。齊讀,指名讀。

  2、讀。(有思考要求)

  帶著“這是一個怎樣李白?”再讀《秋蒲歌》。

  S讀。

  3、交流。

  T: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呢?讀出來了麼?

  S:這是一孤獨的李白。

  S:發愁的李白。

  S:孤獨,哀愁。

  T:對這個孤獨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嗎?

  S:你應該樂觀起來,要堅強。

  S:你要開朗些……

  S:大家會想你的,你要樂觀些。

  T:哪些人會想著他?

  S:勞動人民會想著他。

  S:家鄉的親人會想著他。

  T:還記得《靜夜思》麼?(S背)

  T:還記得《贈汪倫》嗎?(S背)

  T:還記得《望廬山瀑布》嗎?(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獨!

  六:昇華吟誦《獨坐敬亭山》。

  在誦讀與想象中奏響古詩教學的樂章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古代詩歌是五彩繽紛的文學殿堂裡最耀眼的瑰寶,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鍊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神遊萬仞。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對於人類的高尚情操的培養也大為益。新教材選編的古詩,集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形式美於一體,同時,在課後又編了小學生古詩教學70首。可見在課改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文的教學呢?

  雖然,我個人對古詩是情有獨鍾的,但是我始終認為古詩教學教師本身應該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還好象欠缺了許多,加上古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更是無法將自己的理解準確地傳遞給學生。而且,我認為,小學生誦讀古詩應該有一定的文化、語言積澱。因此,我雖然喜歡古詩卻不感輕易嘗試。這次之所以選擇上古詩,源於幾個原因。一是去年在網上看到全國第五屆閱讀教學大賽上,王自文的古詩教學課堂實錄,雖然,我沒有親臨現場,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網上更是好評如潮。於是,有一種想嘗試的衝動。其二是因為去年的平湖雙高課選了許多古詩,難度很大,我也想挑戰一回自己,最後是因為,我覺得教材選擇這麼多古詩肯定有它的道理,作為教材,我們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於是,我就大膽的嘗試了一回,因為女兒生病了,所以偷了點懶,選擇了去年備好的一份一年級的教案。由於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級學生的底蘊還不夠,所以,嘗試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和大家商討一下。

  一、誦讀——縱情地渲染詩味

  讀書百遍,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棄鎖的講解,在青少年中實施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玉琴老師在關於人教版小語教材中特別提到: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教學重點放在讀、背和識字寫字上。古詩內容教師一般不要主動講,生字詞稍加解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作簡要回答,要把時間放在熟讀成誦和識字寫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新課標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於是,在初讀古詩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自讀後,又指名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同桌讀、齊讀。為了激發讀的興趣,我又建議舉行朗讀比賽,組內朗讀後推薦比賽讀,分男女生讀、全體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時間,學生讀詩不下八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

  “詩是有聲的畫”。在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又以配樂吟誦做示範,學生吟誦的熱情更高了,吟誦的效果也更好了。學生就是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養和藝術美的薰陶。同時我又圍繞詩的題眼“所見“,請學生說說,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詩的優美意境。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用朗讀表現了牧童活潑機靈的性格。學生讀熟了,背會了,記牢了,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樣的誦讀,猶如動聽優美的音樂融入於耳,愉悅於心,何樂而不為?

  二、想象——入情地再現意趣

  古詩文中異彩紛呈地閃耀著美的光華,令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其描景記事寫人表意,無不悅人目、動人心、觸人思、怡人情。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詩的意境是詩人匠心經營的心靈王國。雖然,我們屏棄支離破碎地分理解,但是讀了以後,我們也要讓學生明白詩中寫了什麼,這個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圖、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前一階段學生反覆讀文的基礎上,學生是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古詩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來的設想是讓學生交流你讀懂了什麼,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水平,我還是不敢放手,於是透過情景的再現來讓學生了解大意,透過想象來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匯入: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麼呢?(課件演示:牧童騎黃牛的情景。)

  2、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說具體說生動。

  3、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麼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播放音樂)他的歌聲怎麼樣?(你的聲音也很響亮)

  4、袁枚看到這麼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麼嘹亮動聽的歌聲,脫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

  5、自己讀讀,試著想想這兩行詩是什麼意思呀,然後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詞把他圈出來,等會兒請大家幫忙。

  交流理解:有不理解的詞嗎?重點理解“振”、“林”。

  6、看看圖上牧童的神態,聽聽他的歌聲,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放蟬鳴聲)於是,他就……(想象他會幹什麼)隨機出示圖片。

  學生猜測牧童“下牛、閉口、捕蟬”的情景。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藉助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將整首詩以“袁枚出遊所見”的故事形式貫穿始終,讓學生形象感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從而讓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情境中。強調學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視朗讀的指導。透過朗讀來表達自己體會到的詩意,從而積澱語感。最後,我又讓學生做一個小牧童,邊表演,邊誦讀,相信古詩的大意學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積極地閱讀和創造

  由於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往往突破時空的限制,詩意跳躍性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充套件、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在思緒的太空中翱翔。教師可讓學生藉助畫筆,將詩中描繪的情境簡單地勾勒出來,或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等。由於這首詩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於是,我佈置的一個作業是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詩從自然中來,從勞動中、從生活中來。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受到直觀的薰陶感染,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有創意的活動,如帶學生走出來,下鄉村欣賞“一去二三里”,上田頭體驗“汗滴禾下土”,臨池畔傾聽“曲項向天歌”,在夜晚模仿“舉頭望明月”……這樣,詩與意相印證,情與景相交融,使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怡情、悟性、開智、明理。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因此在學《所見》的基礎上,我又同時告訴學生詩人們之所以成為大詩人,就是因為他們很細心,把所見的及時寫下來,老師這兒還有一首所見,看看這位大詩人寫的內容是什麼時候的所見?在哪裡寫的?再讀詩看見了什麼?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舟夜書所見》。並引發學生去學習其他的詩,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讀讀背背,不斷地積累;背背想想,細細地體會,在學生純真的心靈上,不斷地加深民族經典文化的積澱,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必將激發他們對燦爛的文明的嚮往,揚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風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