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寫大暑的詩詞

古代描寫大暑的詩詞

  日子走著走著就到了大暑節氣,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也就是百姓常說的盛夏季節。文人著文時常會在他們的文字中,出現一些諸如酷暑難捱、熱氣炙人、炎熱難耐、炎暑逼人、驕陽灼人、烈日炎炎等文縐縐的書面語,意思都是言天氣之炎熱。

  古時沒有風扇空調,炎炎夏日,或棲於樹蔭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我們可以從許多膾炙人口的`避暑佳作中,感受古人別有情趣的避暑方式,走進一片自然恬適的清涼世界。

  南朝詩人徐勉在《晚夏》詩中寫道:“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詩說夏夜納涼,從房中來到花叢中,席地而臥,欣賞水中蓮荷,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十分愜意。

  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山亭古樹參天,人跡罕見,薔薇飄香,周身清涼,好一幅別開生面的山中消夏風俗畫。

  李白《夏日山中》詩曰:“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寫出了盛夏時節赤身取涼的狂態。

  白居易《消暑》詩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詩人認為在室內少放東西,心平氣和坐於窗下,清風便會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王維在林茂竹翠處納涼時,給後人留下了千吟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認為,只有古樹參天、寧靜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納涼的理想去處。

  楊萬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熱遊荷花池上》寫道:“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把盛夏的炎熱與乘涼的快意寫得意趣盎然,可以說是描寫傍晚在荷花池畔納涼的絕妙之作。

  清代江堤的《消暑詩》:“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來無質堆紙上,巧借柳枝相形容。”則寫出了一個柳下納涼、清風拂面的清涼世界。

  在酷熱炎炎的夏日,吟詠著古人留下的這些避暑詩句,如臨其境,頓生絲絲涼意,夏日的暑氣也彷彿隨之而去。可相較於避暑消夏之愜意率性的表達,有的詩人則聯想得更深一層,更接地氣和民情。如宋代詩人戴復古的《大熱》詩云:“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萬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熱。君看百穀秋,亦是暑中結。田水沸如湯,背汗溼如潑。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詩寫極盛夏的炎熱,更襯托出農夫耕種的艱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