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時節的詩詞

踏春時節的詩詞

  清潔明淨,謂之清明。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早在漢代就有了對清明節氣的明確記載,而作為節日的清明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下面是關於踏春時節的詩詞的內容,歡迎閱讀!

  清明節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約從唐朝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踏青 | 郊遊

  宋代程顥《郊行即事》: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宋代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五代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宋代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鞦韆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詠春 | 抒情

  宋代辛棄疾《滿江紅·暮春》: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裡、一番風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隨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閒愁極。

  怕流鶯乳燕,得知訊息。

  尺素如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跡。

  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唐代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宋代晏殊《破陣子·春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宋代黃機《臨江仙·寒食清明都過了》:

  寒食清明都過了,客中無計留春。

  東風吹雨更愁人。系船芳草岸,始信是官身。

  悵望故園煙水闊,幾時匹馬駸駸。

  別腸何止似車輪。殢天天不管,轉作兩眉顰。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插柳 | 蹴鞠 | 放風箏

  宋代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

  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唐代韋莊《麟州寒食》: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

  清代高鼎《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唐代王維《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無論是懷念親人的悠悠哀思,還是踏青時的喜悅歡愉,抑或是勘破生與死的豁達豪邁,總之,清明節帶給我們的應該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傳承。

  我們應當在清明節感恩盡孝,增進親情,緬懷先賢先烈的功績,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同時,無論喜與憂,樂與愁,兩者相容,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盛世清明,維護當下“清明覆清明”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走向大自然,感受“清潔和明淨”,不負大好春光,這才是弘揚清明節文化的意義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