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鼓舞士氣的詩詞
古代鼓舞士氣的詩詞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鼓舞士氣的詩詞,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鼓舞士氣的詩詞 1
1、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論語》
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孔子《論語》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論語》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5、自反而縮(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6、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孟子告子上》
7、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莊子《齊物論》
8、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楚屈原《國殤》
9、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西漢霍去病
10、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東漢陳湯
11、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南北朝宗愨《宋書宋愨傳》
1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唐李世民
1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
1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嶽》
15、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唐李白《與韓荊州書》
16、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顛卻滄溟水。——唐李白《上李邕》
17、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8、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1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十三首》
2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1、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2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北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23、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
24、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南宋陸游《金錯刀行》
25、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南宋陸九淵
26、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南宋張孝祥《念奴嬌》
2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屈原
28、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元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29、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
30、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古代鼓舞士氣的詩詞 2
滿江紅
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岳飛工詩詞,雖留傳極少,但這首《滿江紅》英勇而悲壯,深為人們所喜愛,它真實、充分地反映了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該詞的抒發感慨連連用典,中間稍加幾句抒情性議論以見,不僅體現了辛棄疾詞好用典的特點,也可窺見“詞論”的風格。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宋—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
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
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聲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此詞為送別抒懷之作。首尾以啼鳥相呼應,描寫暮春的淒厲暮色;中間引述歷史故事,鋪敘古代種種人間離情別恨,借送別族弟,抒發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壯士難酬的義憤。全詞筆力雄健,沉鬱蒼涼。
蜀相(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塞二首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金錯刀行
宋—陸游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全詩詠物言志,借讚美金錯刀寓抗金報國之志。詩在用韻上是四句一轉,與詩人情感表達的流瀉起伏變化相適應,讀起來抑揚頓挫。
陸游生活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南宋國勢衰微,恢復大業屢屢受挫,抗金志士切齒扼腕。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報國志向,但無由請纓。他在年將五十時獲得供職抗金前線的機會,親自投身到火熱的.軍旅生活中去,大大激發了心中蓄積已久的報國熱忱。於是他借金錯刀來述懷言志,抒發了誓死抗金、“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鑑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聞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此詩表明陸游投身抗戰、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是,詩人空懷壯志,卻不為朝廷所重,只能“僵臥孤村”,把為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託到夢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其一
唐—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代詩人岑參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寫邊地戰爭的詩歌。此詩直寫軍情戰事,寫戰局之兇險與氣候之嚴酷,反襯出唐軍誓師出征之聲威與高昂士氣,表現出全軍將士堅韌不拔、雄視一切的豪邁氣概。起首六句先寫戰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後寫奇寒與犧牲,謳歌將士抗敵奮不顧身;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全詩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誇張,手法多樣,結構嚴謹,抑揚頓挫,情調激昂,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生動地反映了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其二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邊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惡劣氣候,在詩人眼中卻成了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象。這完全基於作者開朗的胸襟、積極進取的精神、好奇的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正是構成盛唐氣象的主體精神。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