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鶴樓的古詩詞

有關黃鶴樓的古詩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鶴樓的古詩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的古詩詞1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寫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遊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讚,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並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 ,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句點明送別之地是黃鶴樓,次句點明送別的時間是花開似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這煙花美景將伴隨友人一路直到揚州。揚州當時是繁華之都,這時節肯定也是花團錦簇,春光爛漫。後兩句傳情達意,詩人將離別之情寄託在碧空與江水之間,言雖盡而意未盡,令人回味無窮,堪稱送別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稱賞的詩界名士。在十年後,李白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贈詩稱譽之。漫遊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開放的盛唐文人的風尚,寓居湖北安陸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旅遊經歷。因此他在武昌名樓——黃鶴樓,送別詩界名士——孟浩然,去遊歷江左名城——揚州(古時稱為廣陵),面對著把名樓、名士、名城聯絡在一起的“三名兼備”的旅遊盛事,他詩情勃發,對世界的感覺是色彩明麗的,渾無絲毫感傷。

  黃鶴樓的古詩詞2

  唐·王維

  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朱欄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鐃吹髮夏口,使君居上頭。

  郭門隱楓岸,侯吏趨蘆洲。

  何異臨川郡,還勞康樂侯。

  黃鶴樓的古詩詞3

  唐·盧郢

  黃鶴何年去杳冥,高樓十載倚江城。

  密雲朝卷四山景,流水夜傳三峽聲。

  柳暗西州供寫望,草芳南浦偏離情。

  登臨一向須回首,看卻鄉心萬感生

  作者簡介

  盧郢善文章、有勇力、好吹鐵笛。乾德年間,盧郢一日偶 與惡霸——都城烽火使韓德霸狹路相逢。盧郢不迴避,韓德 霸命左右捕執。盧郢擊倒十餘人且將韓德霸摔於馬下,打傷 面目。韓德霸訴於後主,卻被罷職,盧郢聲名大顯。次年,舉 進士,狀元及第。盧郢之姐夫徐鉉受命撰文,數日不成。盧郢口授而令人 筆錄,一蹴而就。徐鉉進呈,後主對其說:“語勢遒俊,似非卿 作”徐鉉實告。自此盧郢文名大振。晉升後主近侍。 宋朝建立後,盧郢入宋任全州知州。卒於知州任上。 《全唐詩》中存盧郢詩。

  黃鶴樓的古詩詞4

  宋·蘇軾

  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飢不眠。

  夜聞三人笑語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聲清圓。

  洞中鏗鋐落門關,縹渺入石如飛煙。

  雞鳴月落風馭還,迎拜稽首原執鞭。

  汝非其人骨腥羶,黃金乞得重莫肩。

  持歸包裹蔽席氈,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閭來觀已變遷,似石非石鉛非鉛。

  或取而有眾忿喧,訟歸有司令幾年。

  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哀可憐。

  原君為考然不然,此語可信馮公傳。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黃鶴樓的古詩詞5

  宋·遊景仁

  長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萬景收。

  漢水北吞雲夢入,蜀江西帶洞庭流。

  角聲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兩岸秋。

  黃鶴樓高人不見,卻隨鸚鵡過汀洲。

  黃鶴樓的古詩詞6

  現代·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黃鶴樓的古詩詞7

  唐·崔灝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文學賞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的古詩詞8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創作背景

  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認為,此詩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長流夜郎,路經江夏(今武漢武昌)時遊黃鶴樓所作。而王運熙、華桂金則認為此詩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東歸,途徑江夏時所作。

  黃鶴樓的古詩詞9

  唐·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譯文

  遠望黃鶴山東邊的黃鶴樓,雄偉的身姿凌起在半空。

  山的四面白雲婀娜,中間的山峰直接紅日。

  崖石高聳蒼穹,峰巒疊嶂,鬱鬱蔥蔥。

  傳說中有許多仙人在此學習飛天術。

  學成以後就飛到海中的蓬萊仙島,再也沒有回來過,他們居住過的石室,千年來就這樣一直空著。

  曾經練過金丹的爐灶如今灰塵滿布,傍邊的玉水潭也把她當初神秘的面容掩蓋。

  此地歷史悠久,如今卻只有草木生長,荒涼的庭院中靈芝白朮還有誰來光顧。

  如今我來登臨,但願可以遇到仙人,一保終身閒情飛逸。

  三山五嶽我都遊遍,沒有那裡可以與此山相媲美。

  我來這裡與青松永結同心,永不相棄,了卻客居人間的凡心,悟到真理。

  黃鶴樓的古詩詞10

  唐·李白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雲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作者簡介

  李白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黃鶴樓的古詩詞11

  唐·賈島

  高檻危簷勢若飛,孤雲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暉!

  語言特色

  語言清淡樸素,以鑄字煉句取勝,刻意求工。題材窄狹,缺少社會內容,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情調偏於荒涼悽苦。

  黃鶴樓的古詩詞12

  唐·李白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琅實,何以贈遠遊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作品風格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黃鶴樓的古詩詞13

  黃鶴樓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古時候李白寫過很多關於黃鶴樓的古詩,下面一起來欣賞欣賞。

  《江夏送友人》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琅玕實,何以贈遠遊。

  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註釋」

  ①江夏,唐時郡名,即鄂州也,屬江南西道。

  ②宋玉《諷賦》:“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

  ③楊齊賢曰:黃鶴樓,在鄂州。《國經》雲:“費文禕得仙,駕黃鶴憩此。”

  ④鮑照《舞鶴賦》:“振玉羽而臨霞。”

  「譯文」

  雪花點綴著翠雲裘衣,正當冬季,我在黃鶴樓攜酒送你。

  你馬上就要像黃鶴一樣振奮玉羽,西飛到長安城——帝王州去。

  我雖然是鳳,卻無琅玕來充飢,我用什麼來贈送你遠遊呢?

  只好徘徊顧影,淚滿漢江,留戀難別。

  《望黃鶴樓》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寫作背景」

  詩作於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江夏。黃鶴山,即黃鶴礬,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里,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說昔有仙人控黃鶴於此,故得名黃鶴山。詩中描繪了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

  「譯文」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於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繞著白雲,中間的山峰託春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於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裡學習飛身昇天之術,一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臨此山,藉以保有我的閒逸之致。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於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註釋」

  雄雄:氣勢雄偉。

  彎跨:跨於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飛術:仙術,求仙昇天之術。

  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於海中故稱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煉取丹藥之灶。

  清謐:清靜、安寧。

  蹇:句首語助辭。

  躋:登。

  「賞析」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誇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雲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遠看去,朵朵白雲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彷彿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詩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暗寓李白心嚮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過。“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秘。“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於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裡,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

  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昇後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予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偉和有關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嚮往之情。“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閒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願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於“保閒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過著閒逸的生活。“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說明,儘管詩人走遍了五嶽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

  總體來說,此詩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於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己感情寄託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這裡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徵看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覺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鄉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