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詩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蘇軾詩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歡迎大家閱讀!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前言】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詠楊柳,上闋主要寫楊花(柳絮)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全詞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註釋】

  ⑴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清真集》入“越調”。一百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又第九句第一字並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⑵次韻:用原作之韻,並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時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常與蘇軾詩詞酬唱。

  ⑶從教:任憑。

  ⑷無情有思: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裡反用其意。思:心緒,情思。

  ⑸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用唐白居易《楊柳枝》詩:“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⑹困酣:睏倦之極。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⑺“夢隨”三句: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⑻落紅:落花。綴:連結。

  ⑼一池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楊花。

  【翻譯】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盪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我不怨恨楊花已經落盡,恨只恨那西園,百花凋落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後,哪能再見楊花的蹤跡?早化作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為塵土,一分落入池水裡。細細看,那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眼淚。

  【鑑賞】

  蘇軾的這首詞題為“詠楊花”,而章質夫詞則為詠“柳花”,二者看起來相互牴牾,實則不然。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並御賜姓楊,故後來便稱柳樹為“楊柳”。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這首詞約作於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蘇軾45歲,正謫居黃州,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章質夫的柳花詞已經以其摹寫物態的精妙成為一時傳誦的名作。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蘇軾卻舉重若輕,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兩不能別”。

  詞的上半闕意在寫物,描寫楊花的隨風飄零和若即若離。詞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楊花的本質,似花又不是花,無人憐惜,任其飄零。第二句賦予楊花以人的情感,“離家”本是無情之舉,但它“傍路”又露難捨之意,道是無情卻有情。第三句採用擬人的手法,將楊花比作思親的少婦。纖細的柳枝,猶如思婦離愁百結的柔腸;鮮嫩的柳葉,彷彿思婦欲開還閉的嬌眼。描寫細緻生動,楊花飄忽迷離的狀態躍然紙上。第四句承接“有思”,少婦為何而思,原來是為遠方的夫婿。夢中與夫婿重逢,卻被黃鶯的啼叫驚醒,如果讓人不惱怒!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緒之詩《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詞的下半闕旨在抒情,感嘆春光一去不復返的遺憾、惜春之情。柳絮飛盡,已是暮春時分,百花凋零;恨春光不再,表惜春之情。晨雨過後,柳絮化作浮萍—— 不忍看著它消逝,只能藉此聊以自慰。春色留不住,終是離去,二分歸於塵土,一分歸於流水。仔細看來,池上的浮萍不是柳絮,卻是離人的眼淚,照應了上半闕關於思婦的遐想,思婦久候良人、良人卻杳無音訊的幽怨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春色三分”的描寫獨具匠心,將時光量化的手法並不是蘇軾首創,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便是經典名句,但並不如蘇軾的寓意靈活巧妙、別出心裁。

  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此詞一出,讚譽不絕,名聲很快超過章的原作,成為詠物詞史上“壓倒古今”的名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