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恨賦》詩詞賞析
江淹《恨賦》詩詞賞析
江淹是中國歷史上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恨賦》是他最為膾炙人口的名作。《恨賦》主要寫的是人生命短暫、飲恨而終的感慨;賦作透過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心願不能實現的現實性以及對此至死不悟的悲哀。
恨賦
江淹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僕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顧弄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齋志沒地,長懷無已。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見汨起,血下霑衿,亦復含酸茹嘆,銷落湮沈。
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幣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裡。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作者簡介:
江淹,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祖父江耽。父親江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故里位於今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二十歲左右教宋始安王劉子真讀五經,並一度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賄賂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江淹的許多代表作品都寫於被貶期間。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
蕭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為驃騎豫章王記蕭嶷室帶東武令,遷中書侍郎,齊武帝永明間,任廬陵內史、尚書左丞、國子博士諸職。少帝蕭昭業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蕭鸞時,又任宣城太守、秘書監諸職。
梁武帝蕭衍代齊後,江淹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梁天監四年(505年),江淹去世,時年六十二。葬在故里江集村東北約六公里處(今民權縣李堂鄉嶽莊村西),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諡曰憲伯。 《梁書》、《南史》有傳。
賞析:
試望平原
第一部分,這部分就是賦作第一段: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僕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雜草纏繞屍骨,大樹聚斂魂魄。人生到了這種境地,難道還有什麼吉凶禍福可言嗎?我本來就是個含恨之人,看到這種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驚懼,因此更想到古時那些飲恨而死的人。這段是開篇序言,作者直接點出主題,一開篇就給人一種十分蒼涼悲憤之感。接下來從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賦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賦》的重點,這一部分分別列舉了秦始皇、趙王遷、李陵、王昭君、馮衍、嵇康這六個人,以及類舉了其他幾種不同的人,他們各自的不同的恨:
秦始皇
第一個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yuán,tuó)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統一天下,諸侯都到西方來朝見,平定天下,統一文法,秦王朝佔有有利地形,易守難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並未用盡,宏偉的戰略並未完全實現,因此他更勾畫遠圖,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藍圖並未實現,他便魂斷西方,此為始皇壯志未酬之恨。
趙王遷
第二個是趙王遷:“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
這段意思是,趙王做了俘虜,被遷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寧,失去了美麗的姬妾及富麗堂皇的車馬。置酒欲飲之時,悲憤首先填滿心胸。最終死去,怨恨依然無盡無窮。此為趙遷亡國辱身之恨。趙王遷,戰國時期趙國國君,是為趙幽繆王,名叫遷。秦國俘虜趙遷之後,趙國逃亡的大夫們共同扶立趙嘉(趙嘉是趙遷同父異母兄,其父趙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為寵愛趙遷的母親,所以廢了嫡子趙嘉而立庶子趙遷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縣城東一帶)稱王。六年後,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滅趙。
李陵
第三個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殺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後,鬱悶如狂,孤獨心慚,無從發洩和排解。但是他雖身在匈奴,但卻心懷故國,欲報漢恩。然而生命短促,無話可說,遺憾終身!這是李陵名辱身死卻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這段中還有一句“裂帛系書”,這四個字的意思,其實就是作者化用蘇武的故事來說明李陵欲報漢恩。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從,被徙至北海無人處放羊,蘇武執漢節、飲冰雪、吃草籽,堅持19年。昭帝年間,常惠教漢使者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隻鴻雁,足系帛書,書上說蘇武在某澤中,單于才放了蘇武,使其得以歸漢。
王昭君
第四個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這段意思是,王昭君離漢北去,遠嫁匈奴,仰天深深嘆息。離王宮逐漸遠去,一路將要經過關隘山巒,行程遙遠,似乎沒有盡頭。邊塞荒漠,風沙陣陣,白日西沉,孤雁零落,雲色慘淡。明妃心中雖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終死在異域。這是王昭君遠居塞外,愁死他鄉之恨!關於王昭君的故事,歷來就有西施沉魚、昭君落雁、貂蟬閉月、貴妃羞花之說!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南郡姊歸(今屬湖北)人。晉朝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
馮衍
第五個是馮衍:“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裡。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儒人,顧弄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jī)志沒地,長懷無已。”這段的意思是,馮衍當罪,被罷免歸田。他閉門謝客,不與外界往來,關上門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兒。他輕慢王侯公卿,在藝術創作上放蕩不羈,敢想敢言。他雖然胸懷大志,但已經無從實現,徒然死去,飲恨不止。馮衍,《後漢書》中有傳,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馮衍之恨,就是心懷壯志,報國無門,鬱鬱而終之恨!
嵇康
最後一個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láo)夕陽,素琴晨張。秋日蕭縈,浮雲無光。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yáng)。”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獄,氣概激昂。每天喝劣質的酒,彈普通的琴,蕭條冷落,沒有生機,他心中鬱結著那種高邁不俗的情懷,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人。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有《琴賦》等。“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之恨,是為世道黑暗,清流難容之恨。
孽子墜心
接下來兩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霑衿。亦復含酸茹嘆,銷落湮沉。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裡。”這兩段的意思是,還有那些孤立無助的遠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淚擔心,惶惶終日。以及貶謫流遷、流放邊遠地區的官員。他們這種種人,一旦聽見風聲迅猛而起,便滴泣為血,沾滿衣襟。他們嚐盡辛酸,最終還是落得個飲恨吞聲,消散湮滅的結果。邊關眾人,平時雖然車騎繁多以致黃塵漫天,亦或歌樂四起,舞樂喧天,最終還是一死,屍骨埋於九泉之下”。
結論
寫到這裡,作者不再一一列舉單獨的個體,而是類列了其他幾種不同型別的人,由個體而及大眾,舉出他們雖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卻人人飲恨的結果。最後再把前面列舉的六個歷史人物結合起來得出最後一段,也是整篇賦作最後一部分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