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三)》李白全詩賞析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三)》李白全詩賞析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描寫了李白陪族叔李曄暢遊洞庭湖排遣愁緒的情景。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
其三
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註釋】
剗(chǎn)卻:削去,剷掉。君山:在洞庭湖中,又名洞庭山、湘山。
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瀦成,此處即是指洞庭湖水。
巴陵:嶽州唐時曾改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嶽陽。
【白話譯文】
其三
把君山削去該有多好,可讓洞庭湖水平鋪開去望而無邊。
巴陵的美酒飲不盡,共同醉倒於洞庭湖的秋天。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運地遇到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後,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是因為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遊湖南。在嶽州遇到族叔李曄,當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遊洞庭湖,心中充滿感慨,因有此作。
【賞析】
第三首:“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鏟去擋住湘水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鏟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窮盡的酒來盡情一醉,藉以衝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後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絡。聯絡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藉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詩人運用獨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詩句。“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句設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