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永王東巡歌》賞析

李白《永王東巡歌》賞析

  永王東巡歌之二

  永王東巡歌

  原詩: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胡沙。

  註釋:

  三川:郡名,治所在洛陽,戰國時秦莊王所置。以境內有黃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這裡借稱洛陽一帶。北虜:指安史叛軍。

  四海:全國。這裡指中原一帶的人民。永嘉:王琦注;晉懷帝永嘉五年,劉陷洛陽,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亂江左。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北地,遂破兩京,士君子多以家渡江東,與永嘉時事極相似。

  謝安石:《晉書·謝安傳》:"謝安,字安石。……時符堅強盛,疆場多虞,諸將敗退相繼。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   談笑:極其輕鬆的感覺 靜胡沙:平定叛亂,使北方安定。

  譯文:

  黃河兩岸到處是安祿山叛軍,

  人民深重苦難跟永嘉年相似。

  如果能有謝安那樣的氣勢,

  定能神態自如地平定叛亂。

  鑑賞:

  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關。京師震恐,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經營長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師順江東下,途經九江時,三請李白出廬山,詩人應召,參加了李幕府。隨軍途中,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虜亂如麻”,三川即黃河、洛河、伊河,這裡指三水流經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黃河兩岸一帶)。北虜指安祿山叛軍。“亂如麻”喻叛軍既多且亂。叛軍到處燒殺搶掠,造成廣大三川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四海南奔似永嘉”,歷史的驚人相似,使詩人回想起晉懷帝永嘉五年(311)時,前漢劉聰的相國劉,攻陷晉都洛陽,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在詩人眼裡,同為胡人,同起於北方,同樣造成了天下大亂。這就從歷史高度揭示了這場災難的規模和性質,表明了鮮明的愛憎。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筆。史載,前秦堅進攻東晉,領兵百萬,聲勢浩大。謝安被孝武帝任為征討大都督,卻奕棋自若,破堅大軍於水,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詩人自比“東山再起”的謝安,抒寫自己出匡廬以王師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時雄心勃勃,自負很高。前著“但用”,後書“為君”,筆勢飛動,風度瀟灑,一種豪邁的氣、樂觀的情緒和必勝的信念躍然紙上。以“胡沙”喻叛軍,形象而深刻。叛軍之來,有如妖如,飛沙走石,席捲大地,遮天蔽日。既寫出它不可一世的張氣焰和暗無天日的殘暴行徑,又寫出徒有聲勢的虛弱本質和為時不長的必然趨勢。“靜”字,凝鍊、括,使人想見胡沙平息後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為君“靜胡沙”又在“談笑”之間,更見其成竹在胸,勝券在手,指揮若定,易如反掌之氣,讀之心胸開拓,精神為之一振。

  此詩的一個特色是用典精審,比擬切當。古人認為成功的用典應有三條:“易見事”、“易識事”、“易誦讀”。(宋魏慶之《詩人玉屑·用事》)詩人連用二典,皆煉意傳神,明白曉達,情境俱現,相映增輝,不愧為用典之上乘。全詩藝術構思,欲抑故揚,跌有致。詩人於前二句極寫叛軍之多且兇,國災民難之甚且危,目的卻在襯托後二句作者的宏圖大略。局勢寫得越嚴重,就愈見其高昂的愛國熱情和“一掃胡沙淨”的雄心;氣氛寫得越緊張,就愈見其從容鎮定地“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這種反襯性的蓄勢之筆,增強了詩的力量。

  永王東巡歌(1)

  【其一】

  永王正月東出師(2),天子遙分龍虎旗(3)。

  樓船一舉風波靜(4),江漢為燕鶩池(5)。

  【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6),四海南奔似永嘉(7)。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8)。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9),雲旗獵獵過尋陽(10)。

  秋毫不犯三吳悅(11),春日遙看五色光(12)。

  【其四】

  龍盤虎踞帝王州(13),帝子金陵訪故丘(14)。

  春風試暖昭陽殿(15),明月還過鵲樓(16)。

  【其五】

  二帝巡遊俱未回(17),五陵松柏使人哀(18)。

  諸侯不救河南地(19),更喜賢王遠道來(20)。

  【其六】

  丹陽北固是吳關(21),畫出樓臺雲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22),樓船跨海次揚都(23)。

  戰艦森森羅虎士(24),征帆一一引龍駒(25)。

  【其八】

  長風掛席勢難回(26),海動山傾古月摧(27)。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出峽來(28)。

  【其九】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其十】

  帝寵賢王入楚關(29),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30)。

  【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31),指揮戎虜坐瓊筵(32)。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33)。

  此詩當作於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正月。當時李白隨永王李水師東下尋陽(即潯陽)。

  據《新唐書·永王傳》,永王,少失母,肅宗自養視之。長,聰敏好學、才華橫溢、文武雙全。封永王后,兼任荊州大都督。安祿山反,玄宗至扶風,詔即日赴荊州鎮所。俄又兼任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以少府監昭為副。至江陵,募士得數萬,補署郎官、御史。玄宗委永王如此重任,其初衷是讓他鞏固後方。生宮中,不通事務。時江淮租賦巨億萬,堆積如山。遂起佔領江左之意。以(liú)、李臺卿、韋子春、劉巨、(jiōng)為謀主。肅宗聞之,詔赴蜀覲見上皇,不從。子城王李(dàng)剛烈少謀,勸取金陵。於是引舟東下,甲士五千趨廣陵(揚州)。然未敢明言。據《新唐書·李白傳》,時白在廬山,被召為僚。李的思想動向及皇族內部的政治鬥爭,李白當然不清楚。於是他從愛國熱情出發,寫下了這組熱情洋溢地讚頌永王李“功績”、抒發自己“遠大抱負”的七言絕句。

  首章發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節東巡,義師到處,呈現和平景象。

  二章詩人自謂在國家大難當頭時,希望像謝安一樣從容鎮靜地破敵除患。

  三章寫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有戰勝徵兆。從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吳,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說希望永王進兵金陵,給金陵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勝,自古為帝王之地。次句敘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陽殿、鵲樓借指金陵,以春風象徵溫暖,以明月象徵光明。

  五章言社稷臨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揮師東來。詩人在這裡判斷有誤。既然二帝離朝,諸侯莫救,“賢王”就應率軍開赴河南、河北,勤王抗敵。叛軍勢力未越過江淮,“賢王”率軍取金陵與勤王抗敵何干?

  六章言丹陽地形險要,風景如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這些都是想象或鼓勵之辭,實際上李的`軍事勢力最東只到丹陽。

  七章寫永王下的威武的水師。上二句言水師廣佈,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寫永王水師以長風破浪之勢,動海傾山,如同晉代王樓船東下破吳。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擬得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調,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為永王提供了一個有意爭奪帝位的罪狀。因此前人認為是偽作。

  十章寫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涉及地域之廣。入楚關,掃清江漢,從雲夢到金陵。這是誇張之辭。實際李的軍事勢力未到金陵。

  末章寫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自己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徹底肅清叛亂,然後向朝廷作出一個完美的交代。

  詩人在組詩中表現出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和對和平的嚮往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永王的政治走向不瞭解,是客觀的,以他的身份和閱歷,對此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組詩第二首及最後一首表現出他想作謝安、諸葛亮那樣的儒將,運籌帷幄,從容應敵,決勝千里,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很多詩篇裡都有表現。他一直希望能像範一樣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魯仲連那樣功成不取,意輕千金。這些抱負雖然不可能實現,但卻成就了他豪邁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撼山動地、炙人口的詩篇。組詩中某些地方的誇張和想象不符合史實,一則是屬於鼓勵性質,一則是屬於誇張手法,是符合文學創作原則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