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關於春節的文章

梁實秋關於春節的文章

  著名作家梁實秋,晚年在臺灣報紙上發表過一篇題為《過年》的文章,回憶小時候在北京過年的情景。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梁實秋關於春節的文章

  梁實秋那時並不特別喜歡過年,因為他有幾“怕”:怕除夕守歲熬夜,怕為了得到壓歲錢而叩頭如搗蒜,怕放鞭炮,怕吃大鍋菜的年飯和事先做好的可吃十餘日的饅頭、醃菜,怕奉命挨家挨戶去磕頭拜年,這個差事他當過好幾次,從心坎兒覺得窩囊。長輩們熱心的事,是將大廳上供著的祖先影像,一一指點給孩子們看:“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雖然感覺祖先們都道貌岸然微露慈祥,但孩子們因年紀小尚不能領略慎終追遠的意義。

  至於小孩喜愛的事情卻不能如意:雖然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十分有趣,可是寒風凜冽,吹得小臉兒通紅,也就很不舒服。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但炕桌上打牌是大人的事,沒有孩子的`份。好吃的零食,每人分一包雜拌兒,但那些桃脯、蜜棗沾上了一層灰塵,難以往嘴裡送。除夕夜吃煮餑餑,本來是很吉祥的事,但他困得低枝倒掛,沒有胃口,胡亂吃兩個,倒頭便睡,一覺到天光。總之,他對兒時過春節沒有什麼好印象。

  梁家過年“維新”

  梁實秋在文章中回憶了辛亥前後他們家在過年習俗上的革新。

  梁實秋父親梁熙鹹以秀才身份入同文館學習,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官方培養的英語人才,學成以後長期供職北京司法界。為人有教養,不守舊,在舊時代知識分子中是比較難得的開明人物。在家庭生活中,對舊的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華及新時代的文明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

  清末宣統年間,守舊的祖父母相繼去世,梁實秋的父親當家了,便領導了他們家庭生活方式上的“維新運動”,包括過年儀式在內的許多舊習被革除了。他不再奉派出去挨門磕頭拜年,從此不再是磕頭蟲兒。家裡過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裝四個圓籠,除夕日挑到家中,自己家裡也購備一些新鮮菜蔬以為輔佐。一連若干天頓頓吃煮餑餑的怪事,也不再在他們家出現。

  他父親說:“我願在哪一天過年就在哪一天過年,何必跟著大家起鬨?”孩子們也有了實現自己心願的機會,他們逛廠甸,不是為了喝豆汁兒、吃煮豌豆,或是大糖葫蘆,而是為了要到海王村和火神廟去淘舊書。

  最難忘的是放風箏

  過年時,梁實秋最難忘的娛樂之一是放風箏。風和日麗的時候,他獨自在院子裡挑起一根長竹竿,一手扶竿,一手拉線,看著風箏冉冉上升,御風而起,一霎時遇到罡風,穩穩地停在半天空,這時候雖然凍得涕泗橫流,但梁實秋心裡反倒樂滋滋的。可見梁實秋對自家過“維新年”是歡迎的。

  梁家的過年“維新運動”,正反映了當時一部分人對傳統過年習俗的厭煩心理。人們對歲時節日中一些繁瑣的禮儀進行改革,使之趨於簡便和務實。對於傳統節日的一些弊端,人們進行了批評和改革。如過年要大操大辦、暴飲暴食、虛文應酬、無節制地娛樂(主要是打牌)等等,耗時、費財、花精力、損身心,年復一年,蹈常習故,人們漸生厭煩之心。許多人家進行了改革,或者不再四處去拜年,挨門磕頭了,或者在飲食上注意儉省、在娛樂上有所節制,利用節日買書讀書,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等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