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讀書三境界
梁實秋讀書三境界
梁實秋先生說,最簡便的修養方法就是讀書,那麼大家瞭解讀書的境界與方法?
梁實秋:最簡便的修養方法就是讀書
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筒,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
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
《太平御覽》採集群書1600餘種,分為55門,歷代典籍盡萃於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
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製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那麼讀什麼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
在學校裡,如果能在教師裡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的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道地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
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的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
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
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至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
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洞崩拆之聲,山林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雖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書,本身就是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對線裝書有一分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裡,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裡,我丟洋裝書,捨不得丟線裝書。
可惜現線上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註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確是無上的藝術品。
讀書的境界與方法
有人把讀書分為五級:
第一級:盡信書。剛開始的讀書人,覺得書裡講的都是對的。道理很簡單,白紙黑字,那還有假?不過這時的人,讀書是為了功利,為了前途讀書,書讀過用後就忘。這是讀書的最低境界。
第二級:亂讀書。這時的讀書人,因為喜好而讀書,一看見書,就有讀的慾望,不管書的內容適合不適合自己,是書就讀,囫圇吞棗。讀的書積在肚子裡,消化不了。卻以讀書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級:懷疑書。這時的讀書人讀的書精而專,有了自己的看法。開始了橫向比較,發現了書中的詆誤。開始覺得寫書人也不對,開始對書中的錯誤挑刺,每發現一處前人沒有發現的錯誤,就高興得睡不著覺。
第四級:理解書。這時的讀書人,因為精研,理解了寫書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將心比心,與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難處。
第五級:不看書。這時的讀書人,對一切融會貫通,放眼書林,不過是那些話在換說法,看一切書,猶如晴空皓月。
我認為,這種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顯,層次不準確。我以閱讀文學書籍為例,按照讀書人的年齡階段把讀書分為三個不同層次,表示三種閱讀水平:
第一層次:耽於書中,沉湎於書中內容,被書中內容情節所吸引,為書中人物的前途命運而悲喜憂傷。這一層次是閱讀的最低層次,是初級閱讀水平。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這一層次就是閱讀的“看熱鬧”的層次水平,屬於大眾閱讀,也是小學生的閱讀水平。讀者的情感思想受書中人物、情節的牽引,為書中內容所左右,人在書中,情感、思想也在書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兒,一般人讀書多在此層次。比如讀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之類,不作那麼多考慮,只是獲取休閒或心理自娛。所以這又可以稱作娛樂境界:
第二層次:能夠跳出“看熱鬧”的圈圈,注意了看“門道”,能夠透過生動的故事情節、人物的悲歡離合,去思考文章的內容,故事的意義,透過人物的命運瞭解作者的思想、意圖,從作者的思想意圖上去看文章的內容情節發展,人物命運的發展如何,設計、構思、表達是否合理、合適,由對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讀書中有了自己對文章的認識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這是閱讀的第二境界,是閱讀的中級水平。這一層次,閱讀進入了高一級層次,已經超出了文章內容本身,不單單是讀文,也去讀寫文的人、讀作者了,讀作者的思想感情,讀作者的寫作水平了,不是跟著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憂傷,而是去觸控作者的感情脈絡,跟著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節發展,遣詞造句的優劣,表達的效果如何,對文章進行品評欣賞了。這一層次也可稱作欣賞境界。閱讀能夠超脫文章,隨作者意圖去思考欣賞,但情感仍為作者所左右。比如讀李杜詩會為李白、杜甫才情脅迫,為之讚歎不已;讀淵明之詩,會為其田園靜謐的氛圍、閒適的心情薰染,體驗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真諦;讀《岳陽樓記》,感仲淹人格高大,讀魯迅作品,贊魯迅思想深刻,讀“人間喜劇”,嘆巴爾扎克筆法老道等等。雖閱讀水平提高,仍未脫作者窩臼,只能屬於中級閱讀水平。
第三層次:達到自由的層次。如果讀書超脫了文章,超脫了作者,能從更廣闊的空間去閱讀,達到了閱讀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實現了閱讀認識的自我,才是閱讀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閱讀的立足點高,眼界寬廣,認識更客觀公平。因為讀者是在廣闊的空間背景上的閱讀,文章和作者都有眾多的比較物件,達到了認識的自由境界,所以讀者的認識見解也就更為客觀公正。無論是文章還是作者,書讀到此境,當然應為最高境界。比如讀到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他不會為詩文動人的描寫、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會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叛逆精神,高傲氣節折服而停留,他能從更加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去讀:李白雖才華橫溢,氣魄雄偉,然心高氣傲,難與合作。雖有經天濟世之志,縱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洩於詩文。
朝中丞相大員推薦不屑,只望皇帝徵召;朝廷招後,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趕出朝堂。後參與叛亂之事獲罪,也是理當必然。能讀出李白才情可嘆,不堪合用,可為讀文評人公正客觀也。陶淵明擺脫世俗,逃離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錚錚鐵骨,堪為後範,《歸田園居》閒適安逸的'心情,濃郁的生活氣息感人至深,然逃離官場,不為社會爭鬥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對會現實不滿,只以棄歸反抗,必然是消極的,個人的社會作用難以發揮,社會狀況亦難改一二。屈原雖然偉大,一篇《離騷》,愛國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爭之中耿直相對,不求進退,愚忠枉死,國終遭亡,實在可惜。書讀至此層何能高出?書讀至此已達讀書的極至,讀書的智慧、認識都達到了最高境界。因此這一層次可稱作批評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個層次大體上是按讀書人的年齡不同、所處的讀書階段不同而分的層次。這三個層次,是循序漸進的,是不斷超越的。超越的條件,就是多讀。多讀才能超越,不斷地超越,才能達到最高層次。由此可見,讀書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異的。但這還不足以區分讀書境界的高低。我認為在第三層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讀書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目的決定或者影響讀書的層次和境界。我想,大凡閱讀者,無論是哪一種讀書目的,在閱讀過程中,或說在終其一生的閱讀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都是在尋求一種讀書境界。讀書的人多了,就有了層次或曰境界之分。歷代不少名人對讀書的境界作過高度地概括和生動的表述。在這裡,我把我欣賞的讀書境界略加評點推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