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韭菜簍》

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韭菜簍》

  引導語:韭菜簍,大家認識?下文就是小編收集的一篇相關的文章《韭菜簍》出自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散文集,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韭菜是蔬菜中最賤者之一,一年四季到處有之,有一股強烈濃濁的味道,所以惡之者謂之臭,喜之者謂之香。道家列入五葷一類,與蔥蒜同科。但是事實上喜歡吃韭菜的人多,而且雅俗共賞。

  有一年我在青島寓所後山坡閒步,看見一夥石匠在鑿石頭打地基。將近歇晌的時候,有人擔了兩大籠屜的韭菜餡發麵餃子來,揭開籠屜蓋熱氣騰騰,每人伸手拿起一隻就咬。一陣風吹來一股韭菜味,香極了。我不由得停步,看他們狼吞虎嚥,大約每個人吃兩隻就夠了,因為每隻長約半尺。隨後又擔來兩桶開水,大家就用瓢舀著吃。像是《水滸傳》中人一般地豪爽。我從未見過像這一群山東大漢之吃得那樣淋漓盡致。

  我們這裡街頭巷尾也常有人制賣韭菜盒子,大概都是山東老鄉。所謂韭菜盒子是油煎的,其實標準的韭菜盒子是幹烙的,不是油煎的。不過油煎得黃澄澄的也很好,可是通常餡子不大考究,粗老的韭菜葉子沒有細切,而且羼進粉絲或是豆腐渣什麼的,味精少不少。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館(天興樓?)賣過一陣子比較像樣的韭菜盒子,幹烙無油,可是不久就關張了。天廚點心部的韭菜盒子是出名的,小小圓圓,而不是一般半月形,做法精細,材料考究,也是油煎的。

  以上所說都是以韭菜餡為標榜的點心。現在要說東興樓的韭菜簍。事實上是韭菜包子,而名曰簍,當然有其特點。面發得好,潔白無疵,沒有斑點油皮。而且捏法特佳,細褶勻稱,捏合處沒有面疙瘩。最特別的是蒸出來盛在盤裡一個個地高壯聳立,不像一般軟趴趴的扁包子,底直徑一寸許,高几達二寸,像是竹簍似的骨立挺拔,看上去就很美觀。我疑心是利用筒做的模型。餡子也講究,粗大的韭菜葉一概捨去,專選細嫩部分細切,然後拌上切碎了的生板油丁。蒸好之後,脂油半融半呈晶瑩的碎渣,使得韭菜變得軟潤合度。像這樣的韭菜簍端上一盤,你縱然已有飽意,也不能不取食一兩個。

  普通人家都會做韭菜簍,只是韭菜餡包子而已。真正夠標準的韭菜簍,要讓東興樓獨步。

 

  青島何以成為梁實秋“傳道的聖境”

  “聖境”在乎山海旖旎、民風淳樸

  青島自1891年建置起就是名人薈萃之地,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特別是隨著國立青島大學的建立,更是有一大批文人名士雲集於此,成為一道奇特的歷史文化景觀。其中,梁實秋算得上是對青島感觸至深、熱愛至切的一位了。

  梁實秋在青島雖然只居住了四年,但這四年留下的美好印象,卻成為他一生中最愜意、最心儀、最難忘的感受。這可能緣於梁實秋先生淡遠而優雅的性情,才會對清新雋秀、人文敦厚的青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據統計,自梁實秋1930年到青島至1987年在臺灣去世,竟有60多篇文章寫到青島。上世紀八十年代,客居臺灣已耄耋之年的梁老先生,在《憶青島》一文中仍以充滿激情的語言描述青島的美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我尚未去過。”但看到《啟示錄》所描寫的天堂“珠光寶氣,未能免俗。真不想去。”已是沒有“當年的旖旎風光”的“蘇杭對我也沒有多少號召力。”“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梁實秋稱之所以做了這番推敲研究,是因為“我曾夢想,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總要找一個比較舒適安逸的地點去居住。”於是,山美、水美、食美、人更美的青島,終成其“懸想可以久居之地”。

  晚年的梁實秋回想起當年與青島的不期而遇,頗有幾分命中有緣的自得。1930年,正在籌建青島大學的楊振聲來到上海,邀請梁實秋和聞一多去青大工作。“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講風景環境,青島是全國第一,二位不妨前去遊覽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裡執教,如不滿意,決不勉強。”學養深厚、坦率正直、性格豪爽的楊振聲以其真誠打動了他們。梁實秋十分欣賞這種“先嚐後買”的辦法,於是在1930年夏天與聞一多來到青島考察,進行了“半日遊覽”和“一席飲宴”,結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島大學的聘書”。梁實秋在《談聞一多》一文中這樣追述初到青島的印象:“我們僱了兩輛馬車,觀光全市,看了海濱公園、匯泉浴場、炮臺灣、湛山、第一公園、總督府,到處都是紅瓦的樓房點綴在蔥蘢的綠樹中間,而且三面臨海,形勢天成。我們不禁感嘆,我們中國的大好河山真是令人玩賞不盡……”

  在青島居住越久,梁實秋對這方土地的喜愛越加強烈和深刻。他在回憶中興致盎然地寫道:“有時候我們坐車到棧橋,走上伸到海中的長長的棧道,到盡端的亭子裡乘涼。海濱公園也是我們愛去的地方,因為可以在亂石的縫裡尋到很多的小蟹和水母,同時這裡還有一個水族館。第一公園有老虎和其他的獸欄,到了春季櫻花盛開可真是蔚為大觀,季淑嘆為奇景,一去則留戀不忍走。後來她說美國西雅圖或華盛頓的櫻花品種不同,雖然也頗可觀,但究比青島遜色。我有同感。”

  梁實秋喜愛青島的環境,可以說達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這種喜歡中又以對大海的喜愛為最盛。用他的話說,青島之美不在山而在水。寬廣而水淺的匯泉海灘,細軟如金沙的海水浴場,乃至峻崢又巉險的海濱嶗山,山麓瀉溪流的群峰九水,都是梁實秋攜妻伴友、恣意山水、流連忘返的去處。

  梁實秋對青島市容潔淨和氣候適宜的印象也十分深刻。“青島的整齊清潔的市容一直維持了下來,我想在全國各都市裡,青島是最乾淨的一個。”“青島的天氣屬於大陸氣候,但是有海灣的潮流調劑,四季的變化相當溫和。稱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好地方。冬天也有過雪,但是很少見,屋裡面無需生火不會結冰。夏天的涼風習習,秋季的天高氣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天的百花齊放,更是美不勝收。”這些溢美之詞,是一位走遍南北西東、也到過許多名城的大文人的所情所感,沒有一絲矯揉造作,卻是帶有一些童趣質樸的懇切和真誠。

  齊魯文化養育的青島民眾的“君子之風”,是對梁實秋產生強烈吸引力的又一大亮點。他以一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的獨到和細膩的目光觀察到:“青島民風淳樸,每於細民中見之。我初到青島,看到人力車伕從不計較車資,乘客下車一律付與一角,路程遠則付二角,無爭論者。這是全國沒有的現象……雖然小事一端,代表意義很大。無怪乎有人感嘆,齊魯本是聖人之邦,青島焉能不紹其餘緒?”梁實秋雖然是中國現代集中西文化大成的文學大家,但他的骨子裡或者說其母體文化仍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在青島這樣一個深受歐洲風氣影響的美麗城市裡,竟然邂逅到如此純正的中華傳統民風世俗,他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還有兩個細節,梁實秋感觸深刻,一再提及。一是對青島人力車伕的評價,“山東大漢,彬彬有禮”。他說,聞一多來自武漢,武漢的腳行車伕之類的那股氣焰他是深知的。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上海的腳行車伕之類的那個風度我也是領教夠了的。如今來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禮,令人驚異。而馬車車伕也然。有一次他乘馬車在坡頭行走,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橫亙路上,四顧無人,馬車軋過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車伕卻停車,下車,把水管高高舉起,把馬車趕過去,再把水管放下來,一路上如是折騰者有三數次,車伕不以為煩。二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房東。“胡適之先生早就有意約我到北京大學去教書,幾經磋商,遂於1934年7月結束了我們的四年青島之旅。臨去時房屋租約未滿,尚有三個月的期間,季淑認為應該如約照付這三個月的租金,房東王先生堅不肯收,爭執甚久。我在旁邊呵呵大笑:‘此君子國也!’房東拗不過去,勉強收下,買了一份重禮親到車站送行。”可以想見,對於梁實秋來說,如此聖人遺風、聖良之地,怎能不是“聖境”也。

  “聖境”在乎馳騁文壇、恣意揮灑

  1930年的青島,是梁實秋走出上海人性論爭尷尬處境的庇護所。來青之前,梁實秋在上海的生活極不輕鬆。1926年,他的一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激起千層浪。在“國破山河在”的危急時刻,左翼文化力量正致力於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而梁實秋卻抱著藝術至上、文藝自由的觀念,宣揚文藝的自由獨立性,這無疑與時代的要求相悖。因此,他無意中被捲入了那場分不清是政治還是學術的激烈爭鬥,深以孤立無援為苦。種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打擊和困擾,使他筋疲力盡、心力交瘁。梁園雖好,然非久居之地,厭倦了文壇爭鬥的梁實秋漸萌退志。恰於此時,楊振聲向他發出了邀請,於是他帶著一身的.疲憊和失落,也帶著對新生活的希冀和憧憬,開始了在青島大學的生活。

  梁實秋在青島的四年,人生事業和學術成就斐然。魯迅說青島是梁實秋佈道的天下,於是便不肯來,足見梁實秋當年在青島的影響力。梁實秋“佈道”,布的是古典主義文學觀及其背後蘊涵的新人文主義思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淵源,新月派詩人楊振聲在擔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後,才力邀梁實秋前來任教。梁實秋的到來又吸引了眾多新月派名士,那時雲集國立青島大學的除楊振聲外,還有聞一多、沈從文、孫大雨和女詩人方令孺等,一時間新月派成為青島的文化符號,處於各種文學與歷史目光的交匯點上。

  梁實秋在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教書和圖書館建設方面都有卓越貢獻。當年梁實秋教授只有28歲,他的學生王昭建回憶,梁先生相貌堂堂、舉止溫文,衣著淡雅不俗。他主講《歐洲文學史》《莎士比亞》《戲劇入門》等課程,由於他學問淵博、思維敏捷、語言生動,而且授課時間觀念極強、講課緊湊而從容、語言精煉形象,擅長深入淺出、使人喜聽易懂,所以教得遊刃有餘、有聲有色,深得學生歡迎。他十分注重圖書館建設,不僅對工作認真負責、科學運籌、嚴格管理,而且主持成立了圖書委員會,創辦了《圖書館專刊》,使圖書館建設出現了嶄新局面。在他的領導下,圖書館不只是採藏書籍和負責學生的借閱,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指導學生讀什麼樣的書和應該怎樣讀書上。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家和莎士比亞研究的專家,梁實秋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大量採購中外圖書和中文線裝古籍的同時,重點採購各種版本的莎士比亞著作。很快,莎士比亞作品的數量多、版本全,成為青島大學圖書館的一大特色。到了1931年4月,青大圖書館中就有中文圖書三萬餘冊,外文圖書八千餘冊。

  梁實秋在青島最重要的作為是啟動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1930年,應胡適之約,他平生最為人所欽仰也是規模最為浩大的“工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正式展開。這一幾乎耗費了他大半生歲月的紀念碑式的事業,正是在青島舉行的奠基禮。還是在他到達青島不到半年的時候,任事於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翻譯委員會的胡適,雄心勃勃地制訂了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計劃。為實施這個計劃,物色了聞一多、徐志摩、陳西瀅、葉公超和梁實秋五人。對這一龐大計劃,梁實秋從一開始就十分積極,從此他個人的命運就註定和偉大的莎士比亞的英名聯絡在一起,伴他走完漫長的人生旅途。他沒有愧對朋友的期望,以難以置信的毅力和耐性年復一年地工作著。特別當聞一多、徐志摩等小試身手便紛紛放棄了翻譯計劃後,他獨任艱鉅,一個人默默地把全部任務承擔了起來。他的翻譯堅持忠於原文,儘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信實而不失典雅流暢,還儘可能保留莎劇的標點。莎士比亞的翻譯是梁實秋文學事業的輝煌成就之一,為我國引進世界文學藝術珍品做出了非凡貢獻。

  在青島四年中,梁實秋除了翻譯莎士比亞著作,還抽空譯了《織工馬南傳》《西塞羅文錄》,並且主編天津《益世報》的一個文藝週刊。另外,研讀杜甫也是梁實秋的愛好。鍾情於杜甫,梁實秋的理由是“喝茶要喝好茶,飲酒要飲好酒,為什麼讀書不讀第一流的作品呢?”他依據“試金石學說”擬定了一個判斷作品優劣的標準:“以五十年為期,經過五十年時間淘汰而仍不失其閱讀價值者斯為佳作。”照他看來,杜詩的“價值”絕不是“五十年”的問題了。在青島,他用兩年多的時間苦心蒐集到六十多種版本的杜詩。從此,一部仇兆鰲的《杜詩譯註》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爛了”。全部1349篇杜詩,他全部“圈點了一遍”。舉凡仇注、錢注、朱注、九家注、千家注等等,他莫不耳熟能詳,且能洞燭其利弊。對於梁實秋這位現代文學大家而言,青島不僅是他由衷喜愛的風水寶地,更是他人生際遇由衰轉興,人生事業進入高潮、走向巔峰的龍興福地,如此“聖境”實屬難求!

  “聖境”在乎高朋滿座、意氣風發

  在青島,梁實秋工作和創作風生水起,生活品質也極高。梁實秋極重友情,用他的話說,“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如果以友誼作基礎,則其他的各種關係如父子夫婦兄弟之類均可圓滿地建立起來。”他本人就是這樣一位可以心心相印的良朋佳侶,好友之間不管是謔浪笑傲,還是靜室晤對,都能營造出濃厚的生活樂趣和體現出沁人心脾的情致。他在青島來往最多、關係也最親密的,自然還要首推聞一多。那時候,聞一多正醉心於中國古籍的整理與研究。梁實秋常去找他聊天。在聞一多的宿舍裡,梁實秋坐著一把“老樹根雕刻成的太師椅”,與老朋友平靜地談道論文。他們友情篤厚、經歷相似、水平相當,縱論芸芸大千世界的人生眾相、浩繁精神世界的曲折波瀾,永遠有著說不完、談不盡的話題。

  離開了新月社的老朋友,喜結“良緣”的梁實秋在青島大學與善飲酒的教授又形成了一個新圈子,號稱“酒中八仙”。其中,他與楊振聲、聞一多、趙太侔和女詩人方令儒等都是這圈子裡的鐵桿成員。梁實秋記述:“呼朋聚歡,三日一小飲,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罈,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數,乃自命為酒中八仙。”自結八仙善緣之後,梁實秋與他的酒友們的生活驟然增添了無限風光。每到週六開完校務會議,就互相吆喝著一齊來到學校附近的一家順興樓酒館,當場開啟三十斤一罈的紹興老酒,“品嚐之後,不甜不酸,然後開懷暢飲。”常常是要喝到夜深人靜,玉山傾頹,興盡乃止。其中,校長楊振聲稟性豪爽,不但酒量如海,而且擅長“拇戰”。每喝到興起時,即挽袖揮拳,呼五喝六地划起拳來。更有趣的是,“酒中八仙”在青島嫌地方偏狹,有時還結隊遠征,近則濟南,遠至南京、北京,放出話來:“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許,儼然豪氣干雲的樣子”。有一次,年屆四旬的胡適路過青島應邀赴宴。席間,他看到八仙猜拳豪飲盛況大吃一驚,嚇得把太太給他的刻有“戒酒”二字的金戒指戴上,鄭重宣告:“此乃內子所賜,胡某素有懼內美名,從不敢犯戒,敬請諸位鑑諒。”八仙們見胡教授如此認真,也就不再勉強。

  梁實秋本來就好酒,在青島時正是三十歲上下的年紀,可謂是正得其時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堪稱“酒中八仙”之骨幹力量。在縱情暢飲中,他的文學天賦不僅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而且還對飲酒的妙處作了深入的總結和概括。他說:“酒能消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後狂笑不止,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語滔滔不絕,也許會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別人的隱私也當眾抖露出來。最令人難堪的是強人飲酒,或單挑,或圍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百計要把別人灌醉。有人訴諸武力,捏著人家的鼻子灌酒,這也許是人類長久壓抑下的一部分獸性之發洩,企圖獲取勝利的滿足,比拿起石棒給人迎頭一擊要文明一些而已。那咄咄逼人的聲嘶力竭的豁拳,在贏拳的時候,那一聲拖長了的絕叫,也是表示內心的一種滿足。在別處得不到滿足,就讓他們在聚飲的時候如願以償吧!”儘管梁實秋也再三強調喝酒應以“花著半開,酒飲微醺”為最佳,但仍是感酒酣耳赤種種狀態有著令人愜意的情趣。自古文人多豪飲,人生難得幾回醉。這也算得上是平日裡文質彬彬、咬文嚼字的文人之間,可以袒露胸懷、赤誠以見、不拘小節、放浪形骸的一次次展示吧。

  好酒之人不能忘情口腹之慾。青島好吃的東西很多,最為梁實秋津津樂道的還是青島的海鮮,他在《憶青島》和《雅舍談吃》的多篇文章如《西施舌》《烤羊肉》《烏魚錢》《韭菜簍》《餃子》中回味不止。“青島的海鮮也很齊備。像蚶、蛤、牡蠣、蝦、蟹以及各種魚類應有盡有。西施舌不但味鮮,名字也起得妙,不過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觀的地方,專取其潔白細嫩的一塊肉,加以烹製,才無負於其美名,否則就近於唐突西施了。以清湯氽煮為上,不宜油煎爆炒。順興樓最善烹製此味,遠在閩浙一帶的餐館以上。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還是給吃的精光,連連叫好。”呼朋聚飲,推杯換盞,猜拳行令,薄暮入席,夜深始散。或論道談藝、或仗策漫遊、或飲酒作樂。有了這麼多親朋好友相伴而歡,梁實秋在青島度過了他一生中少有的快樂時光。“酒中八仙”的怡悅往事,帶給梁實秋的是無盡的美好回憶。

  梁實秋這位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大師名家,如今已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在半個多世紀著述行文中對於青島的追述、讚美和留戀,永遠值得我們珍惜和回味。人生有此境遇,如何不是聖境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