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核桃腰》

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核桃腰》

  引導語:核桃腰是以豬腰子、豬網油為主要食材製成的一道湖北菜,具有壯腰健腎、益智補腦的功效。該菜色澤黃亮,酥脆爽口,富有核桃香。

  偶臨某小館,見菜牌上有核桃腰一味,當時一驚,因為我想起厚德福名菜之一的核桃腰。由於好奇,點來嚐嚐。原來是一盤炸腰花,拌上—些炸核桃仁。軟炸腰花當然是很好吃的一樣菜,如果炸的火候合適。炸核桃仁當然也很好吃,即使不是甜的也很可口。但是核桃仁與腰花雜放在一個盤子裡則似很勉強。一軟一脆,頗不調和。

  厚德福的核桃腰,不是核桃與腰合一爐而冶之,這個名稱只是說明這個腰子的做法與眾不同,吃起來有核桃滋味或有吃核桃的感覺。腰子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要相當厚,表面上縱橫劃紋,下油鍋炸,火候必須適當,油要熱而不沸,炸到變黃,取出蘸花椒鹽吃,不軟不硬,咀嚼中有異感,此之謂核桃腰。

  一般而論,北地餐館不善做腰。所謂炒腰花,多半不能令人滿意,往往是炒得過火而乾硬,味同嚼蠟。所以有些館子特別標明“南炒腰花”,南炒也常是虛有其名。熗腰片也不如一般川菜館或湘菜館之做得軟嫩。炒蝦腰本是江浙館的名菜,能精製細做的已不多見,其他各地餐館仿製者則更不必論。以我個人經驗,福州館子的炒腰花最擅勝場。腰塊切得大大的、厚厚的,略劃縱橫刀紋,做出來其嫩無比,而不帶血水。勾汁也特別考究,微帶甜意。我猜想,可能腰子並未過油,而是水氽,然後下鍋爆炒勾汁。這完全是灶上的火候功夫。此間的'閩菜館炒腰花,往往是粗製濫造,略具規模,而不禁品嚐,脫不了“匠氣”。有時候以海蜇皮墊底,或用回鍋的老油條墊底,當然未嘗不可,究竟不如清炒。抗戰期間,偶在某一位作家的岳丈鄭老先生家吃飯,鄭先生是福州人,司法界的前輩,雅喜烹調,他的郇廚所制腰花,做得出神入化,至善至美,一飯至今而不能忘。

  核桃腰製作方法

  1. 豬網油晾乾,切成12 片,用刀拍平油筋;

  2. 腰子去臊,洗淨,片成6 片,每片再切成兩半;

  3. 核桃去殼,取仁拍成6 瓣,用開水輕燙一下,剔去核桃皮晾乾水分;

  4. 腰片用鹽少許、黃酒醃漬入味;

  5. 將網油攤在砧板上,每片上面塗上一層溼澱粉,將腰片分別擺在網油上,每片腰片上再擺放一瓣核桃仁,然後從一邊捲起,捲成圓筒形,用溼澱粉封口;

  6. 照此一一做好,共12 條,每條分切4 段,每段內有一片腰片,一瓣核桃仁;

  7. 將雞蛋磕入碗內,用筷子打出泡沫,加溼澱粉攪勻,再放幹澱粉繼續攪動,加植物油2 克,攪勻成油酥蛋糊;

  8. 把卷好的網油卷逐個放入蛋糊內滾粘;

  9. 炒鍋置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將滾粘的網油卷下油鍋翻炸,待炸呈黃色時撈出;

  10. 將油鍋移置小火上,放入炸好的核桃卷續炸2 分鐘,撈出瀝油,碼入盤內即成。

  梁實秋《雅舍談吃》讀後感

  梁實秋先生散文經典系列之一《雅舍談吃》,真心感覺,讀完後給我很多見識。雖不能稱為“吃貨”,但我著實對吃極有興趣。好幾次在吃飯前看這本書,被勾起了食慾,饞得想把書給吞下去。雖其中的一些吃食我只聞其名,並未放到過嘴裡,卻也是對之垂涎三尺。

  作者是北平人,吃的習慣自與我這南方人不同,但在“麵條”那一章我們卻是有共鳴——我是嗜麵條如命。文中先寫到用手拉麵條,講他小時候,一位廚子有拉麵條的絕技,麵條如此拉,豈有不好之理——“如表演體操”,這樣的描寫叫人不禁笑起來。“其實麵條本無味,全憑調配得當。”這句話甚是有理!清湯,“清可見底,也無油星子”,麵條“排列整齊,像是美人頭上才梳好的發蓬”,看著就覺得美味,味還差得了?

  又有一篇文章講饞,深得人心。何謂饞?不是猛吃,也不是吃相粗野,而是著重於食物質量,是一種“近於藝術的趣味”。人犯饞,是在飽食之際,突然想到一美味,喉嚨極渴求,卻也只好乾嚥唾沫。人之常情!

  人吃為了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就算如此,能把吃作為趣味和享受,不也是幸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