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白描寫的黃河詩句

關於李白描寫的黃河詩句

  李白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以下是“關於李白描寫的黃河詩句”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關於李白描寫的黃河詩句一:《贈裴十四》

  一、原文

  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雲且西去!

  二、賞析

  裴十四,是一位超塵脫俗之士。他即將離別李白而西去,詩人作這首詩贈別。

  “裴叔則”,即晉朝的裴楷,嘗任中書令,人稱裴令公,儀容儁偉,“時人以為玉人,見者曰:‘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說新語·容止》)因為與主人公同姓詩人借裴叔則代指裴十四,言裴十四儀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水從西部飛流直下流向中原,一瀉萬里,奔流入東海。此詩以奔騰的黃河水,象徵裴十四寬闊宏大的襟懷。作者倒插喻意在前,一筆點醒於後,手法變幻矯健。

  詩至五、六句,轉入別意,敘寫裴十四的遭際和他的不貪圖富貴的性格。“身騎白黿不敢度”,騎白黿,語出屈原《九歌·河伯》“乘白黿兮逐文魚”。騎黿的人,自然是裴十四。作者用洶湧的水勢,比喻社會環境的險惡和人生道路的艱難,裴十四身騎白黿,面對洶湧的江水,不敢度過。“金高南山買君顧”句,借用鄭子瞀的故事,見《列女傳》卷五《節義傳》,鄭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與成王共登臺,“王曰:‘顧,吾又與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顧。子瞀曰:‘不顧,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後顧,則是妾貪貴樂利以忘義理也’。”千金難買一顧,表現鄭子瞀不貪貴樂利的品格;高比南山的金銀,定然也難買裴十四的一顧,運用鄭子瞀的典故,是為了盛讚裴十四的高貴品格。在那險惡的政治環境裡,襟懷豪邁的裴十四不肯摧眉折腰,不肯為富貴而忘義;在“眾人皆醉”的庸俗的黑暗社會里,裴十四難覓知音,“徘徊六合無相知”句,揭示了品格磊落的人不容於世的生活真實。結尾“飄若浮雲且西去”,寫裴十四即將西去,行蹤飄忽不定,點到贈別上;以飄若浮雲狀其人,也為裴十四塗上了靈異脫俗的光彩,與全詩詩意相吻合。

  贈別詩,除了抒寫離緒別情以外,還可以頌美離別者,描繪和刻畫他們的形象、思想、品格、精神面貌,表達作者對他們的欽慕、敬仰的感情。《贈裴十四》就是如此。李白用詩人的心靈,自己的品格和審美情趣,去感知對方,因此,在裴十四身上,讀者看到了作者的個性、氣韻和精神,沈德潛說:“黃河落天二語,自道所得。”(《唐詩別裁集》)李白也親歷“身騎白黿不敢度”的社會環境,也同樣具有“金高南山”難買一顧的品格,也同樣為世俗所不容,甚至到達“世人皆欲殺”(杜甫語)的地步。用頌美友人的詩贈給友人,引為知音,並在友人的精神風貌裡,照見自己的襟懷和人格,是《贈裴十四》詩思想藝術的基本特徵。

  關於李白描寫的黃河詩句二:行路難·其一

  一、原文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二、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作者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作者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作者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作者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複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覆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透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作者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作者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作者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也表達了詩人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關於李白描寫的黃河詩句三:公無渡河

  一、原文

  波滔天,堯諮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二、賞析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徵——橫亙天地的崑崙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作者只寥寥兩筆,就在“崑崙”、“龍門”的震盪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波滔天,堯諮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勳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於是,“大禹”出現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本可以激發作者的許多奇思。但此節重在描述黃河,故詩中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帶過,以表現桀驁狂暴的洪水在這位英雄腳下的馴服。 然而,在“殺湍堙洪水”的近景上,作者添了幾聲大禹之子“兒啼”,“兒啼不歸家”,寥寥五個字就使一位為公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風貌,由此躍然紙上。黃河的荒古之害從此驅除,但它的浪波在洶湧歸道之際,卻在兩岸留下了“茫然風沙”! 以上一節從荒古的河害,寫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僅展現了黃河那西“決崑崙”、東“觸龍門”的雄奇之境,更讓讀者從它 “波滔天”的歷史危害中,領略了它所獨具的狂暴肆虐之性。為下文作足了鋪墊。 而今,那白髮之叟,竟想“憑河”(涉水渡河)而渡,難道就不怕被它吞沒?

  詩之後一節,正以極大的困惑,向悲劇主人公發出了呼喊:“被髮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這呼喊彷彿是“狂夫”之妻的陡然驚呼!因為作者緊接狂夫“臨流”之後,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於是,全詩的情景發生了驚人的突變:在轟然震盪的浪濤聲中,作者自身隱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慟而歌的蓬髮婦人:“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水邊)。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詩中以誇張的筆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終於作了巨若“ 雪山”的鯨齒冤魂。這景象是恐怖的。何況又從“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慟哭聲中寫來,更覺有一種天旋地轉、惻怛號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聲聲震顫在讀者耳邊,實在令人不忍卒聽。結尾作者陡變雙行體為單行,似乎被悲憤籠罩,無以復言,便擲筆而嘆:“箜篌所悲竟不還!”全詩就這樣結束了。黃河的裂岸濤浪卻還在洶湧,“ 狂夫”之妻的惻怛號泣還壓過浪波,在長天下回蕩!

  從詩中對黃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頗有象徵意味;至於“白齒若雪山”的“長鯨”,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說它是對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亂的隱喻(如《北上行》一詩,即以“奔鯨夾黃河”喻安祿山之亂軍),那麼“臨流”“憑河”的“披髮之叟”又喻指誰?或者這只是一首抒寫《公無渡河》“本事”的悲歌,並無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經過李白的再創造,帶有了更強烈的悲劇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髮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著什麼。其中未嘗沒有作者執著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