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老舍《林海》佳作
賞析老舍《林海》佳作
我總以為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高不可攀。這回有機會看到它,並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
大興安嶺這個“嶺”字,跟秦嶺的“嶺”大不一樣。這裡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多少條嶺啊,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厭。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麼多的綠顏色來呢!
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誇落葉松。是的,這裡是落葉松的海洋。看,海邊上不是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幹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兩山之間往往流動著清可見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愛花的人,到這裡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連樹與樹之間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開著各種小花,招來各色的小蝴蝶—它們很親熱地落在客人身上。花叢裡還隱藏著珊瑚珠似的小紅豆,興安嶺中的酒廠釀造的紅豆酒,就是用這些小野果釀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數不盡的青松白樺,誰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過這裡的木材呀,大至礦井、鐵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萬古常青,恰好與廣廈、良材聯絡在一起。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並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及至看到了林場,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們伐木取材,也造林護苗,一手砍,一手載。我們不僅取寶,也做科學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夠萬古常青,而且可以綜合利用。山林中已經有不少的市鎮,給興安嶺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勞動歌聲。人與山的關係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我不曉得當初為什麼管它叫做興安嶺,由今天看來,它的確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提醒一下新來的朋友,要養成把原文複製在自己文件上的習慣,方便我們學習。上午我們進行了結構分析,並且講了本文的頭是怎麼樣寫的,現在我們來講身子的第一個對稱段:
大興安嶺這個“嶺”字,跟秦嶺的“嶺”大不一樣。這裡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多少條嶺啊,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厭。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第一個對稱段是比對著秦嶺寫的,用一句話來講的話:秦嶺的嶺是高聳險峻,而大興安嶺的嶺是延綿博厚。作者一開始把筆墨放在秦嶺上,就是為了突出大興安嶺的這個特點,為了把大興安嶺的延綿博厚理解清楚,我們不妨講一點地理知識。
秦嶺,是我們國家的南北分界線。這個分界線有幾個意思:第一,在秦嶺以北是黃土高原,以南是四川盆地,地勢落差很大,所以就是雲橫秦嶺。李白有一句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據說寫的就是秦嶺。因為有秦嶺,所以嶺南及嶺北的氣候差別就相當的大。夏天,南方的海洋氣流受到了秦嶺的阻隔,所以在北方,夏天干熱,空氣的溼度小;而冬天的時候,北方的冷流又受到了它的阻隔,所以南方又不受北方寒氣的影響。
第二,在四川盆地一帶,溫度相對還是較高,因此,秦嶺又成了中國的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因為這個分界線,所以秦嶺南北的氣溫大不一樣。因為氣候條件的不一樣,接而又造成了農作物的不一樣。最明顯的是,秦嶺以南多產水稻,而以北多產小麥。
第三,秦嶺以北的地區少水、少湖、少河流;以南的地區多水、多湖、多河流。同樣,如果我們再從全國的植被來看,也是大不一樣。因為氣候的原因,冷的地方,樹的葉子就多為針葉林;熱的地方,就多為闊葉林。換句話來講,冷的地方樹的葉子小;熱的地方,樹的葉子大。所以,南方(特別是廣東、海南)多產椰樹、芭蕉、梧桐,而在北方這樣的樹卻少見。
因此,文中的第三個對稱段中寫到: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誇落葉松——便體現了北方多針葉林的特點。剛才我們講到,因為秦嶺以南是盆地或平原,秦嶺之北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地勢落差大,所以秦嶺就顯得高聳險峻。相對而言,在東北平原上的大興安嶺,因為沒有這樣特別明顯的'地勢落差,所以就顯得綿延博大。同理,在本文中講到的“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誇落葉松”,也是地理的原因造成的,是符合實際的。
如果說文章的開頭講的“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的話,那麼這一段所講的就有著實實在在的地理因素在裡面。一開始作者寫的“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是透過觸法來描寫大興安嶺的,那麼在這一段中,作者是透過色法來寫的。同時,在這個色法中,又是透過比對秦嶺來寫的。這樣從多個角度來寫的大興安嶺,告訴了我們大興安嶺是“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的,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的。
那麼這樣的技法,對我們輔導孩子寫作有什麼樣的啟發呢?還是那句話——寫什麼,先不寫什麼。寫媽媽之前可以先寫爸爸,透過爸爸與媽媽的性格對比來強化媽媽;寫冬天的時候,可以先寫夏天,透過夏天與冬天的差別來寫冬天。這樣,孩子的思路開闊了,還愁寫不出東西,寫不好東西嗎?
我們前不久講了一篇文章,是老舍寫的《濟南的冬天》。我們來看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這篇文章寫的是濟南,但是寫濟南前不寫濟南,寫的是北平與倫敦的冬天。不寫濟南是為了寫好濟南,寫好濟南就可以透過這樣的對比來寫。我們講過的朱自清的《綠》中,也有這樣的技法。我們再來溫習一下:
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本文寫的是梅雨潭的綠,但在寫梅雨潭的綠之前,先寫杭州虎跑寺的“綠壁”,先寫西湖的波,先寫秦淮河的綠,這樣的對比,就把梅雨潭的綠的特性寫得更加突出、鮮明。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是我們去年講過的一個孩子的作文(片段):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坐飛機來到中國的第二大島——海南島旅遊。
在海南,最有意思的是看海了。因為海為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顏色。我看見的海和我想象中的海是不一樣的。我想象中的海是一個顏色的,但是我看見的海卻有很多的顏色。近處,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綠色的;再往遠看,有的是淺藍色,有的是深藍色的;到了最遠處,海與天就連在了一起。我們去了三亞灣和亞龍灣,三亞灣的海比亞龍灣寬闊,在海邊能看見鳳凰島、東島、西島、還能看見最遠的南山寺那裡的又高又白的玉佛像;亞龍灣的海比三亞灣的海更藍、更美,亞龍灣的沙很細,沒有一塊石頭;三亞灣的沙很粗,裡面摻雜很多石頭。亞龍灣的海和沙很乾淨,保護得很好。三亞灣的海和沙很髒,因為保護得不好。
我們會發現很多名家名作的,都用了這種技法,比如《桂林山水》裡的: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在這一段中,作者要寫灕江的水卻先寫了大海的水,西湖的水,要寫桂林的山卻先寫了泰山、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