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難為易教《蘭亭集序》

化難為易教《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一片優美的散文,歷來炙人口,但是這篇文章文字比較艱深,主旨有很深奧,以高一學生的文言功底和生活閱歷來解讀它,普遍感到吃力。所以課堂上出現了一種令人頭疼的現象:要麼老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聽得索然寡味;要麼就一會兒講文言知識,一會兒分思路主旨,將文章講得支離破碎。   我認為成功奪得授課藝術應體現在學生對文字的正確解讀和得到良好審美體驗的效果上,體現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字、學生與作者、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己的靈魂等多重對話的深刻上。因此,面對《蘭亭集序》這樣的文字時,我們應該探討的是化難為易、深入淺出的授課方法。我“遭遇”此文已有兩次,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首先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王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枕巾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後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在所見的是唐代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呢?他為什麼跨越千年依然而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匯入後,我為學生泛讀課文,要求學生正音,並找出每段中體現作者感情的一個字。讀完後,學生稍加思索,很快就找出了“樂”“痛”“悲”三個字,並且看出了作者的感情變化。(板書:樂--痛--悲)

  此時,如果接著問第一段寫“樂”是從哪些方面寫的,學生勢必會因文字艱澀望而生畏,缺乏信心,思考積極性就難以調動到最佳程度。我採用了化難為易的分方法,做了下面的引導:第一段寫的是“樂”,樂在哪裡呢?老師給分了一下,歸納為五點,即時令宜人————樂,高朋滿座————樂,環境幽美———— 樂,活動高雅————樂,天氣晴朗————樂。總而言之,能“遊目騁懷”“信可樂也”。

  (在原板書“樂”字的下方繼續板書:時令宜人、高朋滿座、環境幽美、活動高雅、天氣晴朗)

  接著問:同學們能從原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嗎?可以小組合作,力爭找得又快又全。

  這樣設問,使第一段的分解降低了難度,激發了學習興趣,也為後面的背誦作了準備。事實證明,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很快得出答案,即此五“樂”分別是前五句。然後教師每提問一“樂”,學生就用文中原話回答,同時解決此句中的文言知識。整理完五“樂”,再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用嘗試回憶法背誦第一段,兩次就能達到基本背過。

  這樣,第一段文言知識講解、內容講解和背誦課文同時完成。接著我過渡到分第二段: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潺潺、勝友雲集,曲水流觴、潑墨揮毫,賦詩飲酒,不亦樂乎!可作者的感情怎麼變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會想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去了?

  學生朗讀後會有一種茫然之感。因為第二段不管從文字還是從感情理解上都是難點。這時,仍然需要教師做化難為易的點撥。我是這樣提示學生的:“這段覺得難嗎?其實不難,你只要注意文中的三個分號,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聽說後,馬上投入到分解課文中去了,不一會兒,三個分號涉及的三層意思全部括得清清楚楚:

  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態度——“晤言一室之內”與“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體驗——“欣於所遇……快然自足”與“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為陳跡”與“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字展開了反覆的激烈的對話,整理出了思路,同時理解了字句。(補充板書:兩種人生、兩種體驗、兩件痛事)

  此段當堂背誦有一定難度,為了不沖淡整體教學效果,我將熟練背誦的要求放到了課後,在課堂上重點練習了有感情朗讀。因為學生已經瞭解了本段內容和作者感情,讀得比較投入,朗讀的整體水平大有進步。

  第一、二段講解完畢,那麼第三段就不難處理了。本段理解的難點在字句譯、背景理解上。字句的譯藉助課下注釋,教師稍加點撥就可解決。而“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就需要老師的講解了。因為“一死生”,“齊彭殤”不僅體現了老莊的虛無思想,也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心理。作者認為這種虛無的思想是荒誕的,是胡說八道。

  字句和背景講解清楚後,我抓住時機問了以下問題:本段作者批判了當時社會上的虛無思想,反對把生和死混為一談,看來他不是悲觀主義者了,那麼他的“悲”又從何來?

  這是一個頗費心思的問題,機會讓給少數優秀學生。教師點撥提示歸納為“快樂與生命不能永恆的惆悵與感傷”,是第二段兩件痛事的深化。(補充板書:快樂不能永恆、生命不能永恆)

  最後,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末說“侯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那麼你學了“斯文”,有什麼感想呢?

  這個問題是課堂的高潮,也是結束,是檢查學生與文字、學生與自己靈魂對話效果的最後一環。對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為主,但也要趁機引導,最終歸結到“珍惜擁有”“擁抱快樂”“敬畏生命”(同步板書)等話題上來,給學生以心靈的震動後,本節課就應及時小結,戛然而止。我是這樣小結的:

  王之真是一個奇人,他能在別人皆作態時“袒腹東床”氣度實在非凡;他能在別人皆“樂”時想到“樂”後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他的人格和他的書法、散文一起化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廕庇著後人。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而我說,我們在20歲前就應該思考快樂、生命與永恆!這種思考可能還比較膚淺,但只要同學們努力去思索探究,就會縮短與偉人的思想距離,甚至還會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思想領空!

最近訪問